張潤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中國企業行動起來,不僅捐款,更憑借各自的資源整合能力,在全球調配醫療物資、募集救援資金,并深入社會管理的方方面面,助力抗疫。醫療企業召集員工復工,加急生產醫療物資;阿里巴巴、騰訊、蘇寧、復星等設立救援基金,為一線的醫護人員送去醫療物資;順豐、京東、EMS等開通綠色通道,免費為疫區運輸救援物資。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短時間拔地而起的“奇跡”背后,是中建三局、武漢建工等上萬名技術、建筑人員晝夜不停地工作;電信、聯通、移動爭分奪秒完成網絡覆蓋;國家電網、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寶武等完成供電供油供材重任,中糧集團、中鹽集團等保障施工人員的糧鹽油食品供應……此次戰“疫”空前,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實踐,可以給我們帶來空前的有益啟示。
當下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品牌的美譽度、誠信度是企業能夠與競爭對手拉開距離、占據消費者眼球的最佳利器。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擁有了阿里、騰訊、華為這樣一批具有高度責任感的企業,這些企業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除了本身能夠抓住市場的需求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不斷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企業擁有良好的、誠信的、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品牌形象。
如何建立企業的品牌形象?除了企業為社會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外,更多地可以靠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來獲取。企業打造品牌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品牌的忠實顧客群,而其中的關鍵就在于,創造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情感連結。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最關注的日益不是優惠的價格,而是產品與服務是否跟消費者自身的價值取向相契合。企業主動履行社會責任,是一家企業具有誠信、責任感、可信賴的象征。比如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企業由于積極參與公益行動,以多種方式幫助一線醫護人員和工作人員,為疫區人民帶去溫暖和關愛,在為社會做出積極貢獻的同時,贏得了很多公眾的好感,建立了良好的企業社會形象。致盛集團創立32年來堅持履行社會責任,持續參與光彩事業、希望工程、抗震救災、扶貧幫困等各種公益事業,此次也積極參與了對湖北的捐贈等。
要指出的是,履行社會責任需結合自身情況。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現代企業落實社會責任,要充分考慮自身所在領域和能力大小。”抗擊疫情,很多企業選擇與伙伴并肩作戰。愛琴海集團、大悅城、華潤置地等商業地產公司宣布對旗下商業項目減免租金;餓了么推出減免傭金、年費延期、金融支持、商家外賣服務極速上線、贈送保險……很多有實力的企業相繼推出紓困政策,與合作伙伴一道共渡難關。這種類型的承擔社會責任,更鮮明地結合了自身情況,包括有利于日后的業務發展。
企業管理者需要認清的是,企業社會責任始終處于變化之中,要更新認知,因時因勢定策:遠遠不是早期的捐款概念。
近年來尋找失蹤兒童、環保等是熱議。阿里開發“團圓”系統,通過阿里的平臺和技術幫助近4000失蹤兒童;阿里還打造了螞蟻森林,讓5億用戶通過支付寶在干旱的地區種了1億棵樹。聯想公司為員工提供每人每年額外的8小時帶薪公益假期,以鼓勵每一位員工積極投身公益活動。此次疫情,一些企業派人到武漢支持疫情防控;今日頭條、微信、支付寶上線疫情專題,向公眾公布最新疫情信息;美團、餓了么等解決了民生物資送達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都是因時因勢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方式,也結合了自身情況。
另一方面,部分企業依然停留在履行社會責任只需要投入金錢的階段;此外是,割裂了履行社會責任與發展戰略,沒有把社會責任融入企業的發展戰略之中、作為可持續發展的一部分。一些優秀企業已經將社會責任納入發展戰略。中國平安秉承兼顧社會效益與公司回報的“影響力投資”理念,2018年啟動“三村工程”,面向村官、村醫、村教,全面實施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這提升了公司的影響力和品牌美譽度,帶來了業務發展的聯動效果。瀚藍環境提出打造“城市好管家、行業好典范、社區好鄰居”的“三好企業”以及與員工進行“財富的分享、能力的分享、價值觀的分享”的“三分享”的社會責任理念,并提升到公司戰略層面,緊緊圍繞公司主營業務和日常經營管理履行社會責任。
踐行社會責任不等于投入金錢,因時因勢定策,才能更好地助力社會發展、企業自身脫穎而出。
伴隨抗疫,客觀上產生了很多新需求,一些企業積極創新、贏得了新的發展機遇:履行社會責任,也是創新發展的機遇。由于近段時間大家待在家里辦公或學習,因此誕生了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釘釘、騰訊等將自己的線上視頻會議系統免費開放,幫助更多人實現云辦公。直播平臺開通免費服務,讓老師在線授課,學生能在家上網課。為滿足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夠就醫問藥的需求,在線醫療咨詢、遠程醫療也迎來了一次新的機遇。
到今年3月中旬,我國除湖北以外的地區,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很多企業需要盡快復工復產。分清哪些企業能夠符合復工標準、哪些人員能夠復工,需要一個統一的平臺來管理,阿里和騰訊在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的指導下,推出了健康碼服務,實現了跨區域的疫情服務互聯互通,更好地支撐全國疫情防控工作,也為企業帶來了大量的用戶資源。人工智能、云服務企業充分發揮技術優勢,推出疫情監測、信息公開、物資供應、物流配送等多種應用場景進行研發創新,為企業的下一步發展開拓了新的道路。
疫情空前,但終究會過去。經濟復蘇的時候,那些在抗疫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與時俱進有效創新的優秀企業,勢必會獲得更多消費者的認可、各界的認同,從而開創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