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圖書館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使命的重要載體,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高校圖書館的運行模式、服務內涵等方面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同時也為高校圖書館的硬件建設、隊伍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探索“互聯網+”時代高校圖書館育人功能的實現,是新時代高校圖書館的重要歷史使命。高校圖書館面對“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應從加強館藏數字資源建設、提供智慧服務、構建網絡育人環境、提升大學生的數據信息素養、加強標準規范建設等方面著手,充分發揮自身在“互聯網+”時代發展中育人功能的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圖書館 育人功能
2012年11月14日,易觀國際集團經理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博覽會上發言時首次提出了“互聯網+”的理念。2015年3月5日,國務院召開了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將“互聯網+”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其影響力逐步滲透社會的各個領域,可以說互聯網正由工具型向要素型進行轉變,對社會的發展與變革產生了深刻影響。互聯網的運用對于廣大科研和教學機構也是很好的助力,高校首當其沖成為互聯網+的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的文獻信息資源中心,是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是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基地。圖書館在高校發揮育人功能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充分發揮高校圖書館的立德樹人功能,是高校圖書館的時代課題。
一.“互聯網+”時代高校圖書館的特征
“互聯網+”時代的高校圖書館設置和傳統有所不同。圖書館的模式從“固定”轉變為“移動”。傳統意義上的高校圖書館是擁有實體結構,并具有大量紙質館藏資源的重要學習文化場所。一所大學的圖書館往往是這所大學的形象代表,在校園建筑中具有獨一無二的象征性和代表性。然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傳統意義上的圖書館模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新的技術帶來了許多新型圖書館模式,如應用“云計算”技術對數字化資源進行存貯、管理,提供基于云計算的知識、資源管理平臺和信息素養平臺,改變傳統的圖書館業務流程而產生的云圖書館。讀者通過基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可以做到足不出戶,隨時隨地使用圖書的移動館藏資源。這些基于信息技術發展而產生的新型圖書館,是對傳統圖書館內涵與價值的很好詮釋和補充。
從圖書館的服務功能來看,更多的服務從“線下”搬到了“線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讀者對圖書館服務的需求也發生了重大轉變。過去讀者要利用圖書館藏資源往往要親自來實體圖書館,查閱、借閱相關資源,而如今讀者只要利用網絡或APP便可隨時隨地利用館藏資源。這種需求模式的轉對,對圖書館服務功能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如基于大數據的精準服務,圖書館的智能檢索系統能根據讀者的過往需求,自動預測匹配其相關需求。因此,在“互聯網+”時代,圖書館的服務要從過去的“線下”,轉變為更加精準、人性的“線上”服務,為高校圖書館育人功能的發揮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二.“互聯網+”時代給高校圖書館育人功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時代給高校圖書館育人功能帶來很多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主要可以從圖書館硬件建設、隊伍建設以及體制建設等方面來分析。
從圖書館硬件建設方面來看,“互聯網+”實現了從單一工具性服務向融合協同型創新的轉型,同時也開啟了通信信息網絡技術應用的新時代。“互聯網+圖書館”大大豐富了高校圖書館的育人載體和內涵,對于提升圖書館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對高校圖書館的數字館藏資源、信息化基礎設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無論從政府宏觀層面,還是高校自身層面,都要重視圖書館的信息化建設,為圖書館在“互聯網+”時代發揮育人功能,提供基礎保障。然而,當前對“互聯網+圖書館”的前瞻性布局不足、頂層設計依然欠缺,我國高校的圖書館對“互聯網+”的內涵認識還不夠深刻。另一方面,我國高校圖書館信息化設施質量差異較大,這種差異既表現在不同類型高校圖書館間信息化設施的建設水平上,也表現在同一類型高校圖書館間信息化設施的發展現狀和規劃目標之中。
從圖書館隊伍建設方面來看,“互聯網+服務”為圖書館的服務工作增添了許多光彩,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圖書館工作人員的重復性體力勞力,為圖書館隊伍從事更高層次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助手。然而,部分圖書館員因年齡、學歷和知識結構等因素,原有的圖書工作理念、能力、素養已經跟不上與“互聯網+”時代的需求,甚至存在較大的差距。而同高校中科研、教學的師資隊伍相比,學校本身對于圖書館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這其中的原因既有社會對高校評價的客觀因素,也有高校自身追求“產出量”的“急功近利”思想,對圖書館隱性育人功能的認識不深、重視不夠的問題。隨著互聯網對各個領域的全面滲透,如果高校不重新審視這個問題,并考慮對新時代圖書館隊伍結構進行優化,那么勢必會弱化圖書館的育人功能,進而影響學校立德樹人功能的實現。
從圖書館體制機制建設方面來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特別是數字館藏資源的不斷豐富,為傳統圖書館提升各類館藏資源的利用率、發揮育人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互聯網+”時代呼喚開放共享新機制,也為新時代圖書館自身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提出更高要求。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后,圖書館已是“無圍墻”的開放空間,面對的是多功能、多預期、多主體、多方位共同參與開發的社會一體化系統,迫切對傳統的單一集中制進行改革,同時建立多元開放合作的建設模式。在“互聯網+圖書館”方面,后臺需要海量數據,對圖書館的數字館藏資源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要求圖書館主動加強自身的數字資源建設,提升內涵存量,優化服務體系。目前,部分高校圖書館對“互聯網+圖書館”的認識不夠深刻,傳統的體制機制不能很好的適應時代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圖書館育人功能的良好發揮。
三.“互聯網+”高校圖書館的育人功能實現路徑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經提到:圖書館對教育大眾、啟迪民智具有重要作用;他強調,要發展教育事業、培育天下之英才,辦好圖書館是重中之重。在“互聯網+”時代,高校圖書館在模式與服務兩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高校圖書館應主動抓住時代發展的機遇,充分發揮自身的育人功能;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一)提供基于大數據的智慧服務
在“互聯網+”時代,高校師生通過互聯網利用圖書館藏資源的同時就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如何利用好這些數據,并轉化為圖書館服務、育人的資源,是圖書館在新時代的新使命。師生在利用圖書館數字資源時,產生的實時狀態的數據都可以在數字世界里面進行實時的映射。一方面高校圖書館可利用大數據技術對讀者需求和服務模式進行預測,并通過建立圖書館界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協同服務,來消除時間、地點、閱讀方式與閱讀內容對讀者的束縛,保證讀者可隨時隨地進行個性化推送式智慧閱讀服務。另一方面,高校圖書館利用大數據的“智慧”功能,可根據師生的閱讀習慣等個人數據,了解師生的學習情況、研究內容等,有針對性地推送相關文獻,做到智慧服務,精準育人。
(二)建設豐富而開放共享的數字資源庫
數字資源是圖書館在“互聯網+”時代發揮信息服務職能的基礎,也是實現育人功能的載體。高校應堅持購買數據庫與自建數據庫相結合,購買的數據庫相對而言具有資源豐富、數據標準規范等優勢,但購買數據庫存在各高校重復購買、費用逐年增加等問題。因此,高校應堅持開放共享原則,在一定區域范圍構建基于共享的數據庫,使教育資源的效益最大化。高校也應重視校本數據庫的建設,如自身的校史數據庫、學術/學位論文數據庫等,為師生的進行校本研究提供更好的平臺。
(三)建設良好的網絡育人環境
互聯網在圖書館領域的應用,不僅改變了圖書資源的傳播方式,也催生了作為客觀存在形態的虛擬環境。網絡成為了圖書館與師生接觸的主要渠道和載體,網絡成為了圖書館育人的“第二陣地”。因此,高校圖書館要重視各類“互聯網+”載體的建設,包括新媒體的建設,通過圖書館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APP等各類網絡服務載體,推進建設良好的育人環境。一方面要強化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提升各類載體的交叉融合和實用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網絡,繼續發揚傳統圖書館隱式育人的功能,讓網絡服務成為新時代圖書館喜聞樂見的重要育人載體。
(四)加強對“互聯網+圖書館”的標準規范建設
“互聯網+”進入圖書館行業必將帶來相應的行業與領域創新,甚至可能為跟國家與地區現有政策、行業與領域的相關標準規范產生沖突。因此,高校一方面應加強宏觀層面的研究,為政府提供相應的決策咨詢,推進政府或行業層面制訂有利于“互聯網+圖書館”的標準規范和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高校還應主動先行先試,通過以點帶面的形式,不斷完善相關應用規范、服務協議等,為“互聯網+圖書館”育人功能的發揮提供實踐經驗。
(五)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據信息素養
2012年,美國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協會資助了“數據信息素養項目”,探索如何培養下一代科學家查找、組織、利用與共享數據的能力。在大數據時代,圖書館如何發揮自身的優勢與教育職能,在信息素養教育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成為了圖書館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與普及,為高校圖書館提供了新的育人途徑和信息載體,高校圖書館在服務高校人才培養中應重點發揮兩項重要的育人任務:一是培養學生獲取數據的能力;二是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的能力。高校圖書館可通過開設文獻檢索課、數據庫應用等課程及各類專題活動,不斷提供學生的數據信息素養。
四.結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未來的發展持續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也為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與管理帶來了許多新的變化,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履行立德樹人使命的重要載體,要主動布局“互聯網+圖書館”的發展,主動參與“互聯網+”時代課題方面的研究,主動探索圖書館開放共享的育人格局。盡管當前“互聯網+圖書館”的發展仍然處于探究階段,面臨著許多重任與挑戰,但只要廣大圖書館工作者不斷探索,高校圖書館一定會在“互聯網+”時代會在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岱洲:“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圖書館應對策略.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6年第5期:第101-103頁.
[2]孟祥保,李愛國:國外高校圖書館科學數據素養教育研究.大學圖書館學報.2014年第3期:第11-16頁.
[3]張晨:大數據時代的圖書館與數據素養教育.圖書與情報.2014年第4期:第117-119頁.
[4]徐璟瑋,魏春英,龔詩昆:芻議新媒體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體系構建.改革與開放,2016年第18期:第116-117,119頁.
(作者介紹:尹之奐,上海健康醫學院圖書館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