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貴紅
[摘 要] 石漠化是一種嚴重的土地退化現象,受人為因素的影響較大,容易形成嚴重的惡性循環。本文針對云南省陸良縣召夸鎮石漠化形成原因、治理措施、治理成效進行簡要分析,為其他地區石漠化治理提供一定的經驗借鑒。
[關鍵詞] 石漠化;治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效益
[中圖分類號] S157.1;X1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0)04--2
石漠化對土地的危害極其嚴重。召夸鎮是云南省陸良縣巖溶面積最大的地區之一,石漠化問題已位居生態環境問題之首,是災害之源、貧困之因、落后之根,嚴重制約著召夸鎮社會經濟發展。本文針對召夸鎮石漠化特點進行有效治理,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工程建設為輔;充分進行實地考察,結合當地特色,堅持以生態為中心,以治理生態同時幫助農民群眾致富創收的思路著力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加生態產品生產力,推進石漠化治理進程[1]。
1 陸良縣召夸鎮概況
召夸鎮位于陸良縣南部,距縣城25 km,東鄰師宗縣雄壁鎮,南召夸鎮界瀘西縣金馬鎮,西與路南縣母竹箐鄉、西街口鄉接壤,北與馬街鎮、雙箐口鄉毗鄰,是一個旱地為主、耕地較為平緩的半山區,土地、石沙、水、煤和林等資源豐富。召夸鎮年平均氣溫13.5 ℃,海拔
1 930~2 330 m,年平均降雨量1 024.3 mm;全年太陽總輻射值124.8 kCal/cm2,11月至次年4月太陽總輻射值61.6 kCal/cm2,5—10月太陽總輻射值63.2 kCal/cm2;無霜期214 d。召夸鎮總面積186.7 km2,其中耕地面積2 499.133 hm2,天然草地1 200.000 hm2,森林面積
9 137.067 hm2,森林覆蓋率達43.8%。召夸鎮轄7個村委會、26個自然村,總人口29 31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 850人、農業人口27 466人,彝族87戶389人。召夸鎮形成了糧食、烤煙、畜牧、林業四大支柱產業,發展瓜果類、藥材等新型農村經濟作物。
2 陸良縣召夸鎮石漠化形成原因
2.1 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礎條件
巖溶地區豐富的碳酸鹽巖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點,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質基礎。山高坡陡,氣候溫暖、雨水豐沛且集中,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蝕動力和溶蝕條件[2]。因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總面積的26%。
2.2 人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巖溶地區人口密度大,地區經濟貧困,群眾生態意識淡薄,各種不合理的土地資源開發活動頻繁,導致土地石漠化[3]。
2.2.1 過度樵采。巖溶地區經濟欠發達,農村能源種類少,群眾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特別是在一些缺煤少電、能源種類單一的地區,樵采是導致植被破壞的主要原因。
2.2.2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巖溶地區山多平地少,農業生產大多沿用傳統的刀耕火種、陡坡耕種、廣種薄收的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和科學的耕種方式,充沛且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沖蝕,導致土地石漠化。
2.2.3 過度開墾。巖溶地區耕地少,為保證耕地充足,解決溫飽問題,當地群眾往往通過毀林毀草開墾來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由于缺乏水保措施,新開墾地土壤流失嚴重,最終導致植被消失、土被沖走、石頭露出。
2.2.4 亂砍濫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西南巖溶地區先后出現幾次大規模砍伐森林資源的現象,導致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例如,大煉鋼鐵時期大規模的砍伐活動和1966—1976年推行的“以糧為綱”政策等,使森林資源受到嚴重破壞。由于地表失去保護,加速了土地石漠化發展。
2.2.5 亂放牧。巖溶地區散養牲畜,不僅毀壞林草植被,而且造成土壤易被沖蝕。
3 陸良縣召夸鎮石漠化治理措施
陸良縣召夸鎮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設總投資1 100.00萬元,其中工程措施費1 007.52萬元、工程建設其他費用60.44萬元、預備費32.04萬元。工程措施費包括林草植被保護與建設投資500.45萬元、水利措施投資507.07萬元。建設總投資中國家補助1 000.00萬元,地方配套100.00萬元。其中,水利建設國家補助499.55萬元,地方配套7.52萬元。
3.1 生物措施
①針對已成林地進行封山管護,使其不被破壞;針對新造林地、疏林地進行封山育林。根據實地調查,封山育林面積800.000 hm2,其中喬木型213.000 hm2、喬灌型587.000 hm2,區劃38個小班,封育方式為全封,封育年限為5 a,即2017—2021年。封育優勢樹種為華山松、黑荊樹、萌生櫟類等。封育措施為人工巡護和設置標志牌相結合。封育林地補植補造面積108.800 hm2,樹種選擇當地鄉土樹種:川滇榿木、圓柏、柳杉。通過采取封育措施,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提高和改善林分質量,提升森林生態功能和綜合效益,遏制土地石漠化,改善石漠化地區生態環境[4]。
②對宜林地、無立木林地以及荒灘荒坡、未利用地中的裸巖(客土)實施造林。在召夸鎮汪家河小流域人工造林480.000 hm2,結合曲靖市林業發展規劃與產業發展規劃,遵循因地制宜、適地適樹、以生態效益為主兼顧經濟效益的原則,共涉及2個林種:生態防護林和經濟林。生態防護林146.667 hm2,樹種以華山松、麻櫟、柳杉為主;經濟林333.333 hm2,樹種以云南云新核桃、紅梨、引進中華壽桃、香梨為主。
③減少人為干擾,盡快恢復自然植被;用新能源代替薪柴,加快植被恢復;利用扶貧開發好政策,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增加農民收入,避免過度開發土地資源,減輕人為活動對巖溶土地的干擾;建立石漠化治理長效激勵機制。
3.2 工程措施
3.2.1 建設排水溝渠。在召夸鎮大栗樹村和魚體村建設排水溝渠,共建設2條,全長3.09 km。其中,魚體村灌渠全長1 661.0 m,水源為魚體水庫,主要作用為灌溉兼排水;雨尾河村排澇溝渠全長1 430.0 m,主體走向為南北向,主要作用為灌溉兼排水。
3.2.2 建設田間生產道路。分別在召夸村、魚體村、大栗樹村建設田間生產道路,共計6條,全長13.18 km,路面寬度3.5 m。路基采用素土夯實,厚度0.2 m;路面采用0.2 m厚的泥結石路面。完善田間生產道路,可方便田間生產及林業水利設施的維護。
4 效益分析
采用以生態治理為主、工程治理為輔的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各項治理措施全部發揮效益后,項目區汪家河小流域的石漠化狀況將得到有效治理,石漠化面積逐步減少、程度減輕,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氮釋氧等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將得到增強,生態環境將向著良性循環方向改變,使項目實施區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得到最大化發揮。
4.1 生態效益
4.1.1 增加森林植被。項目實施建成并發揮效益后,項目區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將增加森林面積1 280.000 hm2,初步形成喬、灌、草多層次、多結構的植被群落。
4.1.2 水土保持效益。根據《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LY/T 1721—2009)推算方法測算,項目實施建成并發揮效益后,可年蓄水43.70萬m3,可年保土21.99萬t。
一是固土保肥效益。通過林草植被工程實施并建成后,667 m2生態綠地每年可減少土壤中氮、磷、鉀流失(折合化肥33 kg),每日可吸收二氧化碳67 kg,釋放氧氣48 kg,
可年減少土壤中氮、磷、鉀流失(折合化肥633.60 t)。
二是固碳釋氧效益。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消耗大量二氧化碳,對溫室效應有較好的抑制作用。森林每生長
1 m3蓄積量,平均能吸收1.68 t二氧化碳,釋放1.49 t氧氣。因此,該項目區可日吸收二氧化碳3 513.60 t,日釋放氧氣3 110.40 t,還可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可降低噪聲和殺菌,生態效益顯著。
4.2 經濟效益
4.2.1 林業。項目人工造林增加生態林和經濟林480.000 hm2,封山育林800.000 hm2,共計1 280.000 hm2,年均生長量按照1.5 m3/hm2計算,每年可增加蓄積1 919.4 m3,
按照300元/m3計算,年均增加林業產值57.57萬元。人工種植核桃480.000 hm2,平均667 m2產量40 kg,按30元/kg
計算,年產值864.00萬元。
4.2.2 水利。項目實施完成后可以改善13.333余hm2耕地的灌溉條件。
4.3 社會效益
4.3.1 增加農村勞動力的社會就業機會。通過實施人工造林480.000 hm2,封山育林800.000 hm2。按照
45工日/hm2計算,建設期將為項目區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6.09萬個工日的就業機會。
4.3.2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通過糧食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林地面積增加,以糧食為主的農業產業結構將得到調整并趨于合理。
4.3.3 提高群眾生活水平。項目實施完成后,項目區農業生產水平將得到提高,生產生活條件將得到改善,農民的食物結構也將發生變化,農民的生活質量將得到明顯提高。
4.3.4 提高農民生產技能。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區將有一批農民接受各級各類專業技術培訓,熟練掌握一兩門實用技術,顯著提高自身生產技能。
5 結語
陸良召夸鎮深入貫徹石漠化治理文件精神,堅持以生態恢復為原則,加大該項目區項目實施力度,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及土地石漠化,促進經濟發展,達到促進農民增產增收、脫貧致富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竇紅英.論陸良縣石漠化治理[J].環境科學導刊,2001(5):21-23.
[2]解天.云南的石漠化土地及其治理思路[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7(11):22-23,26,47.
[3]邱成,陽利永,楊艷俊.云南省石漠化綜合治理措施與成效[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4(1):28-30.
[4]胡楊.淺談云南省石漠化現狀及植被恢復措施[J].林業建設,2008(3):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