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巖
近5年,在政策的引導、技術創新的驅動下,我國中東南部地區風電發展取得長足進步。2019年,這一地區新增風電裝機1352萬千瓦,占全國新增裝機容量的50.5%,連續3年超過“三北”地區。截至2019年年底的累計裝機容量接近8900萬千瓦,是2014年的近3倍;在全國累計裝機容量中的占比升至37.5%,較2014年提高11個百分點。中東南部地區已經成為我國風電開發的主戰場。
目前來看,中東南部風電開發仍有望進一步提速。據國家氣象局評估,中東南部風速在5米/秒以上達到經濟開發價值的風能資源有10億千瓦,目前僅利用了其中的不到9%,資源潛力巨大。持續的技術創新勢必會提高開發效率、降低發電成本,從而讓更多地區的風能資源具備可開發的條件,不斷拓寬中東南部的風電發展空間。
在中東南部大力發展風電,具有多重積極意義。一方面,它為產業發展打開新的增量空間。近幾年,中東南部的年度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均超過1000萬千瓦,整體上呈現逐年增長之勢,確保了我國每年的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維持在合理的水平上,從而奠定我國風電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堅實基礎。另一方面,它為實施國家重大戰略決策提供良好支撐。借助靈活的商業模式,風電項目可以廣泛吸引農戶、社區等主體參與,既能夠豐富居民的收入來源,助推國家的“脫貧攻堅戰”;又有助于增強村集體的“造血”能力,消除農村集體經濟“空殼化”現象,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此外,它還是推進農村能源革命的關鍵抓手。實施農村能源革命,不僅關系到幾億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的改善,更牽涉能源發展、環境保護以及農村能源公平。目前,河南蘭考已經開展農村能源革命試點,山東等省份也在積極推進這項工作,而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的能源系統是農村能源革命的核心內容。通過加快發展風電,帶動中東南部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以及能源結構的調整,最終將助力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部署的加速落地。
但要真正完全釋放上述價值,仍需加緊掃清重點障礙。第一個是如何進一步推動風電項目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需要強調的是,此類問題的出現并不是由風電產業本身所致,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以解決:一、聯合行業和環保部門,建立科學的生態與環境評價體系。二、開發企業在開工前應做好規劃,避開生態敏感區域,在項目合同中明確生態恢復的資金;建設中采用新型的施工方案,將對水土和植被的影響降到最低;施工后及時回填,恢復原有植被。三、林業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通過強化執法、專項打擊違法違規使用林地、建立風電開發黑名單、加大植被恢復驗收審查力度等方式強化風電項目開發的事中、事后監管。四、加大行業宣傳力度,消除負面謠言,說清風電的綠色貢獻,講好行業故事。華能河南安陽湯陰風電場、中廣核浙江寧海一市風電場、三一重能湖南寧鄉神仙嶺風電場、國電電力浙江寧海茶山風電場等大量項目都證明,規范化建設能夠實現風電項目與周邊生態環境的和諧,為當地增添一道亮麗風景線。
第二個是如何讓更多主體從風電開發中獲益。當前,囿于商業模式單一、技術門檻較高等因素,我國中東南部風電項目在吸引多元化投資主體參與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這不利于解決征地難、融資難等問題。對此,業界需要在商業模式創新上下功夫,構建多元化的合作模式,通過土地入股等方式吸引更多投資主體參與,并將項目開發與各地旅游開發、特色小鎮建設、民生改善工程等相結合。
過去的5年,中東南部風電開發技術日臻成熟,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在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面的引擎作用初現。展望未來,困難猶存,然而正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阿爾貝特·施韋澤所言,“我憂心忡忡地看待未來,但仍滿懷美好的希望”,只要各方盡早攜手掃除絆腳石,中東南部風電開發必定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