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醫院糖尿病診療中心主任醫師

前兩天,來看門診的張女士講,她患糖尿病10 多年,平常血糖控制一般。不久前,單位組織體檢,尿常規檢查發現尿蛋白陽性++,隨后她去某三甲醫院就診,醫生說她是“糖尿病腎病”,給她開了一個叫“××普利”的藥物。張女士回家一看說明書,才知道這是一種降壓藥物。“我是去看腎臟病的,又沒有高血壓,為什么給我開降壓藥?是不是開錯藥了?”張女士滿臉疑惑向我咨詢。
其實,類似的困惑很多腎臟病人都經歷過,這絕非弄錯了藥,而實屬必要。許多病人甚至包括一些醫生,往往把普利類和沙坦類藥視作單純的降壓藥來看待,但事實上,這兩類降壓藥物還有減少尿蛋白、改善腎功能的作用。現在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目前認為,尿蛋白不僅是腎臟病的臨床表現,同時也是引起腎功能惡化的危險因素,持續存在的尿蛋白可以損害腎臟,甚至引起尿毒癥。
降壓藥物根據作用機制的不同,可分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俗稱普利類)、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RB,俗稱沙坦類)、鈣離子通道拮抗劑(CCB,俗稱地平類)、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等五大類。其中,普利類和沙坦類同屬于腎素-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斷劑(RASI),它們除了降血壓作用之外,還可以降低腎小球囊內壓、減少蛋白尿,起到腎臟保護作用,并且這種作用是獨立于降壓之外的。因此,許多腎病患者(如糖尿病腎病)即便血壓不高,也需要服用此類藥物。
1.避免降壓過度 普利類和沙坦類畢竟是降壓藥,因此,在服藥過程中要注意監測血壓,尤其是血壓不高的患者。如果血壓持續低于90/60毫米汞柱,或出現頭暈、眼前發黑等情況,需要及時減藥或停藥。因為血壓過低時,身體各臟器會處于一個低灌注狀態,嚴重者甚至可能出現低血壓休克。
2.注意監測血肌酐及血鉀 我們知道,腎臟的灌注是由入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之間的壓力差決定的。普利類和沙坦類降壓藥可同時擴張入球和出球小動脈,但對出球小動脈的作用大于入球小動脈,因此這類藥可使腎小球囊內壓降低,腎小球濾過率減少,部分患者服用后有可能出現血肌酐及血鉀輕度升高。如果血肌酐升高幅度低于原有肌酐的30%,這屬于藥物作用的正常反應,做好定期監測即可;但升高幅度大于30%,或持續性升高,大于265 微摩/升就要及時停藥,尋找原因。此外,這兩類藥物可引起血鉀升高,因此患者在服藥過程中要經常監測血鉀,必要時可與有排鉀作用的利尿劑(如氫氯噻嗪)聯用,以免發生高血鉀。
3.出現干咳時及時換藥 少數患者服用普利類藥后有可能出現無法耐受的刺激性干咳,這時要及時告知醫生,換用沙坦類;換藥后,干咳癥狀會隨之消失。
4.孕婦、哺乳期婦女及雙側腎動脈狹窄的患者禁用 普利類和沙坦類藥有可能導致胎兒畸形,故孕婦禁用。雙側腎動脈狹窄的患者服用這兩類藥后,會引起腎動脈壓力急劇下降,從而導致腎功能急劇惡化。
由此不難理解,為什么對許多血壓不高的腎病患者,醫生也常常處方這類降壓藥物。當然,對于合并高血壓的腎臟病患者,如果沒有禁忌證(血肌酐大于265 微摩/升時,禁用普利類和沙坦類),普利類和沙坦類毫無疑問是當仁不讓的首選降壓藥物。
最后,再次提醒廣大腎臟病患者,一定要遵從醫囑,不要因為血壓不高就輕率拒絕或擅自停用普利類和沙坦類降壓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