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來勢洶洶,迅速釀成一場影響巨大的公共衛生危機。疾控中心提示:佩戴口罩是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重要手段之一。你可知道口罩是怎么發明的?
在古裝戲中,我們看到處理疫情時醫生有戴著蒙住口鼻絹布的畫面,這是真的。有史料記載,在元代這種“口罩”就已經出現,表明人們已經有了個人防護的意識。當然,口罩的發展是隨著醫學進步而來的,是人類對傳染性疾病認識的結果。
1847年春,奧地利助教伊格納茨·菲利普·塞麥爾維斯偶然發現了感染是由致病菌造成的。1861年,法國微生物學家路易斯·巴斯德證實了空氣中有細菌的存在。1897年,德國微生物學家凱爾·弗洛格驗證了呼吸道飛沫的危害性。隨著研究不斷深入,科學家對病菌防護的要求也相應提高。1895年,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發現空氣傳播的細菌也能造成傷口感染。他提倡醫護人員在手術時有必要掩住口鼻,發明了早期的醫用口罩。

萊德奇發明的口罩只用了單層紗布,緊裹口鼻,不僅呼吸不暢,且體感不適。1897年,德國醫生米庫利奇的學生胡伯納等人對之實施了改進,剪成長方形兩層紗布口罩,放置了鐵絲支架,口罩由平面變成了立體,解決了呼吸不暢的問題。
對口罩的改進并未就此止步。1899年,法國醫生保羅·伯蒂發現只有6 層紗布的口罩,才能有效預防口腔飛沫的傳播。正是口罩結構的不斷優化,才能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危機。
口罩誕生不久,遭遇了傳染病的考驗。1910年10月25日,肺鼠疫由俄國貝加爾湖經中東鐵路傳入中國滿州里。11月8日傳至哈爾濱。肺鼠疫由東北波及到河北、山東一帶,形勢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
12月,天津北洋陸軍醫學院副監督伍連德臨危受命,出任全權總醫官。他在深入排查肺鼠疫的傳播途徑后,發現導致肺鼠疫迅速傳播的罪魁禍首正是飛沫。伍連德立刻在哈爾濱實行嚴格的防疫管控措施,并發明了一種新式口罩。這種僅需花費國幣2 分半的口罩,源源不斷地向市民供應。這場席卷5省6 市的肺鼠疫災難中,死亡6 萬人,在4 個月后徹底終結,其中口罩的貢獻功不可沒。人們為了感激伍連德的成就,將他發明的口罩稱為“伍氏口罩”,一直沿用至今。1935年,伍連德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提名。
不僅是中國,全世界很快認識到口罩的重要性。1918年春,為期2年的西班牙流感席卷全球,經3輪傳播,累計有10 億人不幸感染,死亡保守估計超過2500萬人。當時,各國政府強制要求人們戴口罩,遏制流感的進一步擴散。進入21 世紀,“SARS”和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疫情,使口罩再度受寵。
事實上,口罩除了阻斷口鼻飛沫,還有其他的功能。1952年12月5日,倫敦上空形成由高濃度的二氧化硫和煙霧顆粒組成的“毒霾”。吸入毒霾,對人體的呼吸系統造成損害,導致支氣管炎、氣喘、肺炎等疾病的發生。4天內至少有4000人死亡,隨后的2 個月又有8000 人死于呼吸系統疾病。嚴重的空氣污染,使人們越發認識到口罩的防護價值,成為效果顯著的防霾神器。近幾年,每逢冬季霧霾光臨,口罩就成為躋身熱銷的時令商品。
佩戴口罩對于防護個人健康的作用,得到社會主流的認可。據統計,2018年中國各類口罩的需求量達40億只。如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卷土重來,按照傳染病防控的要求,每個人都要戴好醫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切斷病原體飛沫傳播,從佩戴口罩開始。口罩回歸阻斷飛沫傳播的初心,繼續履行守護健康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