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露,高建宏,高金榮,杜曉麗,張俊娣,劉香菊
(廊坊市人民醫院婦產科,廊坊 065000)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普及和麻醉水平的日益提高,腹腔鏡技術已成熟應用于妊娠早期及中期附件手術。晚期妊娠時,因增大的子宮和腹腔臟器位置的改變,導致腹腔鏡下手術視野不佳,手術難度增大[1]。晚孕期的附件腫物若非急癥,盡量推延至剖宮產或分娩后手術。本文報道1例孕33+周卵巢囊腫蒂扭轉急癥手術,并總結在該例治療中獲得的經驗。
患者27歲,已婚女性,因第2胎孕33+1周持續性右下腹痛11 h于2018年6月26日急診入院。
既往月經規律,2016年剖宮產分娩1次。末次月經2017年11月14日,確診早孕后當地醫院定期孕檢,孕22周超聲發現右卵巢囊腫,大小約7.0 cm×4.7 cm。入院時右下腹痛劇烈。查體:宮高劍突下3指(圖1a),胎心148 次/min,無宮縮,子宮下段無壓痛,宮體下段右側壓痛明顯,未觸及包塊;陰道無流液及流血,宮頸管未消失,宮口未開大。超聲提示:宮內晚孕,單活胎;右側腹見囊性回聲11.1 cm×7.0 cm,邊界清,內見多發點狀細密回聲。考慮診斷:腹痛待查-妊娠合并右卵巢囊腫蒂扭轉?
經與家屬充分溝通后,入院當日急診在全身麻醉下行經腹腔鏡探查術。術中患者選用左傾平臥位,取肋緣與宮底間穿刺孔4個,每孔間距約8~10 cm(圖1b)。第1個穿刺孔位于腹正中,采用氣腹針進腹,氣腹壓力維持在12~15 mmHg,氣腹建立后置入腹腔鏡穿刺器(trocar),置鏡探查:增大子宮幾乎占滿腹盆腔,宮底近肝臟下緣,子宮前壁與腹壁間空隙高度約8~12 cm,與子宮體下段右后方探見右卵巢腫物約10 cm×7 cm×6 cm,呈紫黑色,扭轉360度,被增大的子宮壓在直腸凹,不能完全暴露(圖1c),右卵管未見異常,左附件未見異常。直視下置入其余3個trocar。向左側輕壓宮體,增加右附件手術空間,同時上提右附件,暴露腫物蒂部(圖1d),上提過程中腫物破裂,流出稀薄陳舊血性液體,立即洗凈囊內液體,確定蒂部與子宮體間距離安全后,雙極電凝分次電凝右側骨盆漏斗韌帶及固有韌帶,切除右附件,裝標本袋取出。沖洗術野,檢查斷端無出血。手術順利,術中出血10 ml,手術時間35 min。術后未使用抗生素,給與硫酸鎂保胎治療1 d。術后4 d,無宮縮,胎心良好,平穩出院。
A:子宮增大,宮底接近肝臟下緣;B:穿刺點選取在宮底與劍突及肋緣下;C:增大的子宮與蒂部扭轉的右卵巢,箭頭示右附件腫物;D:腹腔鏡下暴露右附件蒂部圖1 患者腹部外觀及腹腔內情況
孕39周后于當地醫院行再次剖宮產術分娩足月兒。目前隨訪母子均無異常。
卵巢囊腫蒂扭轉是妊娠期可能發生的急腹癥之一。二十多年前,大多數學者認為,妊娠期增大的子宮,有可能在腹腔鏡手術中被損傷,而氣腹壓力會導致胎兒灌注不良,引起胎兒宮內缺氧甚至窘迫,因此妊娠被認為是腹腔鏡手術的禁忌證[2]。隨著微創技術和麻醉水平提高,腹腔鏡逐漸成熟應用于妊娠早期及中期各類有指征手術。由于腹腔鏡用于妊娠晚期手術難度增加,國內外報道均較少。2008年美國胃腸內鏡外科醫師協會首次發布了《腹腔鏡診斷和治療妊娠期外科疾病指南》,并于2011年及2017年進行了兩次更新,規范了妊娠期腹腔鏡的使用,現該指南更名為《SAGES妊娠期腹腔鏡使用指南》[3]。指南中指出,與開腹手術相比,對妊娠期患者使用腹腔鏡治療急腹癥未增加手術風險,并認為腹腔鏡可以用于妊娠的任何時期[3]。我院本例手術實施于妊娠33周患者,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
妊娠晚期由于宮體增大,增加了穿刺時損傷子宮的風險,同時因手術視野有限,增加了手術難度,所以若非急腹癥,應盡量推遲至剖宮產分娩時或者產后進行。我們總結的手術經驗及手術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如下:①手術體位的選擇。妊娠早期及中期腹腔鏡手術一般選擇仰臥位,頭低腳高,同時根據腫物位置向左側傾斜15°~30°,目的是緩解由于增大子宮壓迫,導致的胎盤血流灌注減少。在晚期妊娠,子宮已明顯增大,如本例手術,宮底已達到肝臟下緣,頭低腳高位失去意義,僅需平臥位,并根據腫物生長的位置,向左或向右傾斜,改善回心血量,同時增加術野暴露的空間。②手術空間有限,術野暴露困難是晚期妊娠行腹腔鏡手術最令人擔心的問題。本例腹腔鏡實施后發現,氣腹建立后,子宮前壁與腹壁間形成一夾層樣空間,高度可達8~10 cm,配合器械向另一側輕推或壓宮體、提拉腫物等操作,可完全暴露附件、闌尾、膽囊等器官,可滿足相應器官急癥手術術野暴露要求。③穿刺點的選擇直接影響手術操作的難易程度,及宮體受穿刺損傷的風險度,要考慮宮底高度及腫物大小、位置等多方面因素,一般推薦取宮底或腫物上方6~8 cm[1]。但晚期妊娠,如本例患者,腹壁捫及宮底位于劍突下3指,不可能實現6~8 cm的距離。我們選擇腹正中,宮體與肋緣間隙進第一個穿刺孔(圖2),采用慣用的氣腹針穿刺,建立氣腹后在直視下完成其余點穿刺,各穿刺點間距離≥8 cm利于操作。因腫物位于子宮右側,第4個穿刺點選擇在右中腹宮體旁。由于第4個穿刺孔位置比較低,放置Trokar時無論怎樣變換角度都無法避開子宮體,我們用腔鏡剪在腹腔內側穿刺點處,剪開腹膜5 mm,在無張力下完成該點穿刺,避免穿刺時損傷子宮壁。《SAGES妊娠期腹腔鏡使用指南》中也指出,根據宮底高度,調整穿刺點位置,同時上提腹壁,使用氣腹針、開放式技術或可視技術進行第一穿刺孔穿刺,均是安全可行的,但必須由有經驗的外科醫生完成[3]。筆者建議使用自己最慣用的方式穿刺。④妊娠期患者橫膈上升,殘余肺容量縮小,導致肺的功能殘氣量減少,氣腹壓力會進一步縮小殘余肺容量,因而氣腹壓力的選擇要權衡術野暴露及患者肺功能兩方面。目前尚無CO2氣腹對人類胎兒有害的報道。Rollins等[4]和Affleck等[5]認為氣腹壓力≤12 mmHg時,不能獲得滿意的手術視野,氣腹壓力為15 mmHg時并未增加產婦和胎兒的不良結局。這個數值與指南中推薦的氣腹壓力值一致。本例手術術中氣腹壓力13 mmHg,術野暴露可滿足手術要求。因大量研究結果已證實了術中監測CO2分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指南不推薦術中常規監測血氣分析,而是推薦術中麻醉機監測CO2分壓[6]。穿刺孔連接排氣管,盡快吸出腹腔內煙霧,降低電凝產生的CO氣體對母兒的影響。⑤因術野受限,術中操作要輕柔、細致、謹慎,避免暴力擠推宮體,避免創面活躍出血。使用雙極電凝,避免使用單極。未充分止血前,組織斷端鉗夾牢固尤為重要,一旦斷端脫鉗,回縮至宮體后方,再次鉗夾十分困難,有可能導致中轉開腹手術。沖洗液和囊內液及時吸出腹腔,減少液體流至宮體后方。⑥圍手術期管理。術前禁灌腸,禁食水時間超過4~6 h,建議靜脈液體補充,避免孕婦發生低血糖及電解質紊亂。
術前術后都應常規監測胎心及判斷有無臨產征兆。術中麻醉肌松藥對子宮收縮亦有一定抑制作用,術中無需靜點硫酸鎂,術后本例患者靜點硫酸鎂保胎一天。但指南中指出除有早產征象者,不推薦對接受手術的孕婦,預防性使用宮縮抑制劑[3]。孕期患者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加之氣腹導致靜脈血瘀滯,深靜脈血栓風險增高。目前關于妊娠期腹腔鏡手術后如何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研究很少,因此建議術后遵循常規外科腹腔鏡手術原則護理孕婦,如術后及早下床活動、使用抗血栓彈力襪、采用氣動加壓裝置等。目前尚無肝素用于孕期腹腔鏡手術預防靜脈血栓的數據報道。術后吸氧有利于CO2氣體排出。本例手術術后即開始床上活動,術后4~6 h進流質飲食,持續低流量吸氧6 h,尿管保留24 h,術后未使用抗生素,術后無產兆出現,監測胎心良好,術后4 d出院。孕39周后于當地醫院行再次剖宮產術分娩足月兒。目前隨訪母子均無異常。
妊娠晚期腹腔鏡手術僅適合用于急癥手術,手術的成功完成,團隊合作十分重要。需要具備有豐富腹腔鏡手術基礎的婦科醫生、有孕期麻醉經驗的麻醉師、術前通知產科及兒科醫生到達手術室,隨時配合婦科醫生應對突發緊急情況。術前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取得患方理解及信任,也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