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靖
(湛江藝術學校,廣東湛江,524033)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的藝術領域強調幼兒的感受能力、表現能力與創造能力,把感受放在活動的首位。在幼兒園音樂活動中,歌曲教學居多,而歌曲教學往往重視學,輕視感受。教師要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激發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結合幼兒的思維特點以及發展水平,筆者選擇了《小烏龜》這一通俗易懂、旋律簡單的歌曲,旨在讓幼兒在生動化、游戲化的音樂體驗當中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以“感受——體驗——表現”為設計線索,用多種形式讓幼兒體會歌曲的節奏、樂趣,與其他領域活動結合滲透,讓幼兒在音樂的體驗和感受的輕松氛圍中學唱歌曲,培養幼兒的歌唱能力和表現力。
知識與技能目標:在音樂游戲中體會《小烏龜》中的四個樂句,模仿學唱歌曲。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肢體動作的配合感受歌曲四二拍子的節奏,大膽演唱歌曲。
情感與價值目標:體驗歌唱活動帶來的快樂,激發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
重點:在體驗中掌握歌曲旋律,學唱《小烏龜》這首歌曲。
難點:以積極、飽滿的情感大膽演唱歌曲。
《小烏龜》音樂、小烏龜公仔、小烏龜手指偶、碰鈴。
1.出示小烏龜
教師:“孩子們,你們看這是誰呀?” 教師模仿小烏龜說話的語氣口吻,并且融入語言節奏。教師再向幼兒問好:“小朋友,你們好!”()。”引導幼兒也用同樣的語言節奏回應問好:“小烏龜,你好!”()。”讓幼兒初步感受四二拍子的節奏。
2.講故事
有一個關于小烏龜的故事,要跟你們分享。從前,小烏龜住在山坡的下面,小烏龜的奶奶住在山坡的上面……
3.歌詞融入
用問題引導幼兒回憶故事情節:
這個故事講的是誰呀?它要做什么呢?(小烏龜上山坡)。
小烏龜都干嘛去了?(去看它的奶奶了)
小烏龜是怎么去的呢?(爬呀爬呀)
小烏龜是怎么爬的呢?我們來學學小烏龜吧。(幼兒自由發揮烏龜爬的姿勢)筆者總結幼兒模仿爬的動作,并和他們一起學小烏龜爬行。
小烏龜爬山坡累了,他們發出什么聲音呀?(嘿嘿呦,嘿嘿呦)
小烏龜去看奶奶還帶了好吃的,還記得是什么嗎?(帶了面包和糖果)
小烏龜去遠足去看他的奶奶,它的心里怎么樣?(小烏龜一路非常高興,沿途樂悠悠)
設計意圖:歌曲《小烏龜》可以根據歌詞和情節內容改編成一個小故事,讓幼兒通過故事熟悉歌詞和歌曲內容,體會歌中主人公的情緒情感,進而生動、準確地表現歌曲。出示公仔小烏龜,以故事為導入,從視覺和聽覺上迅速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回憶故事的人物、情節,從歌詞入手,帶領幼兒反復熟悉和體會歌詞的內容和意境。
1.播放音樂
教師說:“小朋友們知道嗎,這個故事還可以唱出來。我們來聽一聽是怎么唱的?”幼兒欣賞音樂,教師邊唱邊做動作,面帶微笑地做好示范。教師引導:“好不好聽呀?這首歌曲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小烏龜》。”
2.設置情景
師:“現在我是烏龜媽媽,你們是小烏龜,小烏龜們跟著媽媽一起爬山坡好嗎?請小朋友們起立,帶上甜甜的笑容。”(播放音樂兩遍)幼兒跟隨教師模仿小烏龜爬山坡的動作并逐漸熟悉歌詞,學著跟唱。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幼兒自由模仿小烏龜爬行的動作,可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這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強調的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靈活地創設情境交融的氛圍,讓幼兒扮演小烏龜,在角色模仿中、在體驗中逐漸熟悉歌曲旋律,讓幼兒主動學習,寓教于趣,寓教于情。

圖1 活動圖片一
師:“小烏龜爬山坡爬累了,現在烏龜媽媽帶了好玩的東西。”(烏龜手偶)
師:“小朋友們看看,烏龜媽媽是怎么跟烏龜手偶來做游戲的?”
筆者示范一遍:跟隨音樂做向上爬的動作,每一句的結束點拍一下手。提問幼兒拍了幾下?(四下)接著提問:“一共有幾個樂句?”(四句)
教師發給每位小朋友兩個手偶,并清唱示范一遍。教師說:“這一次我們帶上小烏龜手偶來跟我們一起爬山坡。”教師帶領幼兒邊唱邊做,注意觀察幼兒的節奏,拍手的點是否準確,根據幼兒的情況適當示范和說明。(重復兩遍音樂)
設計意圖:游戲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兒童主要的活動形式。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的特點,因此在這一環節中用了形象生動的小烏龜手偶做配合歌曲旋律的小游戲,小手指跟隨音樂讓小烏龜手偶逐漸往上爬,在每一句的結束點拍一下手,幫助幼兒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地理解和感知節奏。
師:“我有更好玩的游戲,我們用碰鈴來為這首歌曲伴奏吧。”教師出示碰鈴,向幼兒交代碰鈴的使用要求和注意事項,并首先示范唱,用碰鈴配合節奏,每一樂句的結束點碰一下,再用語言引導、提醒幼兒:“聽一聽碰鈴在什么時候碰了一下?一共碰了幾下,一共有幾個樂句?”然后,教師總結:“我們一共碰了四下,我們有四個樂句。”教師把碰鈴發給每位幼兒,邊唱邊伴奏。
設計意圖:在組織幼兒的歌唱活動時,教師引導幼兒用節奏樂器(碰鈴)演奏等方式為歌曲伴奏,可以豐富和提高歌曲的藝術表現力。以不同的形式來讓幼兒體會樂句結構,突破傳統的單一的歌曲教唱形式,這也體現了在“學中玩”“玩中學”的教學理念。
師:“現在我們都變成小小烏龜去遠足嘍。”教師帶著幼兒一起清唱,加上動作,鼓勵幼兒大聲歌唱,接著放音樂伴奏,邊唱邊做爬山坡的動作。教師帶領兩遍之后,逐漸放手讓幼兒獨立演唱歌曲。可請唱得好的幼兒大膽表現。
設計意圖:有了以上幾種形式的歌曲節奏、樂句體會之后,這個環節主要注重幼兒的歌唱能力,旨在突破重難點,引導幼兒獨立演唱歌曲,鼓勵幼兒大膽表現自己。此外,邊唱邊動是幼兒歌唱時最常見的現象,也是幼兒年齡特點的集中表現,幼兒可以通過動作來記憶歌詞,增強節奏感。
教師:“小朋友們想想,除了小烏龜可以和我們爬山坡,你們還想什么動物跟我們一起爬山坡?”幼兒:“猴子、小貓、小狗……”教師:“那現在變成小猴子去爬山坡嘍。”教師帶領幼兒一起歌唱并模仿小猴子的動作。教師:“我們的區域音樂小劇場有很多小動物,你們可以帶著它們一起爬山坡。”
設計意圖: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引導幼兒嘗試增編新的歌詞,替換爬山坡的主人公,豐富幼兒的想象,發散思維,在歌詞的替換中幫助幼兒更好地熟悉旋律、掌握音準。此外,利用區域活動(音樂小劇場)的資源優勢,對本次歌唱活動進行延伸。

圖2 活動圖片二
這次歌唱活動的設計與開展,優勢體現在能夠做到與其他領域活動相結合,如與語言領域活動的結合(故事導入)、與科學領域活動的相結合(觀察小烏龜外形、模仿爬行動作)等。本次活動可以滿足幼兒園整體課程改革綜合化、一體化的需要,有助于將各種教育因素全面整合地利用起來,促進幼兒在音樂能力及其他方面的全面發展。通過活動,幼兒能細致解讀歌曲,找準歌曲的重難點。游戲讓歌曲學習由枯燥變得有趣,幼兒可以運用多種形式掌握歌曲節奏和歌詞,并且為下次的創編留有余地。
同時,本次歌唱教學活動也存在不足,筆者思考了一些改進的方法:
第一,幼兒的情緒情感沒有充分地調動起來。在教學當中,雖然筆者用多種方式讓幼兒體驗歌曲,但是幼兒體驗得不夠,每種形式體驗的時間和次數少,情感的表現也很平淡。歌曲本來就短,幼兒剛開始進入就結束了,如果把歌曲改編為兩遍,或者多讓幼兒一邊唱歌一邊體驗,幼兒的表現可能會更好一些。
第二,教師的語言感染力、表現力有待加強。依據小班的年齡特點,筆者在組織活動時說話語氣的風格應趨向童趣化,語調抑揚頓挫、生動化的語言才能吸引住幼兒的注意力,若用“成人化”的語言,會讓幼兒難以理解語句所表達的意思。在環節過渡時,少用“好不好呀”“好嗎”這樣的提問,否則會使幼兒產生聽覺疲勞,分散注意力。教師要站在幼兒的角度,多用生動、有趣的、幼兒容易理解的話語引導、提醒、吸引幼兒參與。
雖然筆者預先設計好了教學方案,但是真正落實到活動中,“執行力”還是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幼兒易被筆者的動作、教具(手偶、碰鈴)所吸引,而忽略對歌詞的理解記憶,這樣對幼兒的記憶是有影響的。這跟筆者自身的處理是有關的,沒有運用自身的語言技巧把幼兒的注意力從教具上吸引過來。因此,筆者需要繼續加強語言感染力和表現力,注意語言的輕重高低,面部表情、舉止、身段、動作神態等,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積累教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