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秀溪 黃洪湖

在百色市田陽區田州鎮的興華街上,坐落著一所具有厚重歷史積淀的學校——百色市田陽區第一小學(以下簡稱田陽一小)。1888年,該校以“正蒙義塾”之名正式創辦,至今歷經了一百三十二年風雨。
創辦以來,田陽一小雖然幾經更名,但始終堅守教育初心,砥礪前行。尤其是近十年來,該校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更新辦學理念,取得了一系列新成績,使得這所百年老校持續煥發新活力。
創新德育方式 提升辦學活力
一天早上,田陽一小教師譚金蓮正往學校走去,忽然,一名學生跑到她面前,然后九十度鞠躬向她道了一聲“老師,您好”。學生這一舉動,讓她久久不能忘懷。“現在,學生的精神面貌非常好。這是學校重視德育的成果!”譚金蓮感慨道。
田陽一小十分重視學生德育工作,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十個一”踐行活動就是其中一個系列。“十個一”,即參加一次學雷鋒志愿者公益活動、參加一次獻愛心活動、參觀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加一次祭奠孔子活動、舉行一次安全演練、改掉一個陋習、參加一次弟子規知識競賽、講一個自己親歷的誠信故事、學習“課間文明十不準”、參加“書香校園·閱讀圓夢”主題教育讀書活動。
2019年12月14日,這天對于田陽一小學生黃茗鶴而言過得非常有意義。因為這一天她所在的班級組織了一次“勵志紅色之旅”活動,她和同學們到百色市圖書館、百色高級中學、百色起義烈士紀念碑、百色起義紀念館等地方,接受了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我們還開展了學雷鋒清潔活動,掃街道、擦紀念碑,一天下來,我們覺得非常有意義,也學到了不少歷史知識。像這樣的活動我們學校還有很多。”黃茗鶴告訴記者。
除了“十個一”活動,田陽一小還進一步拓寬德育途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堂教學;利用學校宣傳櫥窗、公益廣告牌廣泛宣傳“三個倡導24個字”;開展國旗下的講話、《弟子規》誦讀等活動,培養學生高尚的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紅軍長征勝利83周年等重大節日,組織低年級學生唱國歌、畫國旗,高年級學生為祖國寫祝福語;在開學典禮上組織學生傳唱愛國歌曲、傳遞巨型國旗;利用清明節組織學生到革命烈士紀念碑緬懷先烈,將愛國主義植根于學生心中;利用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等節日,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學生自編自演小品、相聲、快板等節目,并制作賀卡送給父母,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懂得孝親之道。
為了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田陽一小主動與田陽區武警中隊、駐田陽空軍某部隊結成友好單位,連續開辦了15期“少年軍校”,通過系列軍訓活動,增強學生的國防意識、紀律意識、集體觀念。
“多姿多彩的德育活動,讓我校師生煥發出勃勃生機,讓整個校園充滿了活力!”在田陽一小工作了12年的譚金蓮老師感覺學校“每一年都有新變化”。
開展科技教育 激發創新活力
黃浩洋是田陽一小的學生,也是該校小有名氣的科技發明小能手。近年來,他和小伙伴們多次在自治區級、國家級、國際級賽事中為學校爭得殊榮。
2019年12月10—12日,黃浩洋與蘇家亮、周星銳參加了第十三屆VEX亞洲機器人錦標賽,來自中國、哈薩克斯坦、美國、韓國等7個國家和地區的360支隊伍,進行了激烈的角逐。最終,他們以優異的表現獲得VEXIQ項目一等獎。“參加比賽,我不僅交到了很多朋友,還學會了如何接人待物。”黃浩洋說。
黃浩洋自小就喜歡制作各種小物件,所以參加了田陽一小的機器人社團。在社團里,指導教師不僅教他們機器人基本知識、機器人設計、機構搭建、程序調試、編程控制等知識,還為他們爭取外出比賽的機會,學生們的創新發明能力得到了較大提升。
近年來,田陽一小致力于培養會發明、能創新的學生,將機器人社團作為精品社團打造。該校每學期開學都會進行社團招募,通過宣傳海報、宣傳展板、發布招募信息等形式,介紹機器人相關知識,動員有興趣愛好、能力突出的學生加入機器人社團。招募過程中,該校以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智力、動手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為判定標準,對報名的學生進行嚴格篩選,每學期招募18人左右。
田陽一小還不斷投入活動經費,用于支持機器人社團開展各種活動,支持學生外出參加比賽,并不斷改善社團條件。自2016年4月成立機器人社團至今,該校累計投入25萬余元購買了各種機器人教學設備,2019年又投入20萬元成立創客室,自此機器人社團有了專門的活動場所。
功不唐捐,田陽一小取得了突出的科技教育成果:學生在2018年第十二屆騰訊杯青少年VEX機器人亞洲錦標賽(澳門站)中獲得一等獎,同年10月獲得獵豹汽車杯首屆中國青少年人工智能大賽暨第九屆亞洲機器人錦標賽VEX中國選拔賽(湖南永州站)冠軍;2019年5月獲得第十八屆廣西青少年機器人競賽暨東盟國家青少年機器人邀請賽(梧州站)冠軍,同年12月獲得第十三屆VEX亞洲機器人錦標賽VEXIQ項目一等獎。
“除了科技社團,我校還開設有腰鼓、山歌、舞獅等種類的18個學生社團,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成長途徑。”該校校長羅海潮說。
探索有效途徑 促進家校共育
“去給學生們上課,我既緊張又興奮。我覺得學校讓我們家長給學生上課的方式特別新穎、特別有用。”田陽一小學生家長黃芳巖對記者說。
2018年5月的一天,在田陽區博物館工作的黃芳巖,為她孩子所在的班級上了一節生動有趣的課——“讓文物走進課堂”。課堂中,黃芳巖以田陽區女英雄瓦氏夫人為對象,通過展示圖片、播放人物事跡短視頻等方式,具體介紹了瓦氏夫人的身世、經歷及歷史功績,讓學生對當地這一歷史名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黃媽媽這節課,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因為黃媽媽上課很有趣,而且給我們講了很多課本上沒有的歷史知識,讓我們對田陽的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過去,我覺得田陽是一個很普通的地方,但是聽了黃媽媽的課后,我才知道田陽原來也是非常厲害的。”田陽一小學生黃煜程說。
邀請家長到學校為學生上課,是田陽一小近年來探索家校共育方式的一條新途徑。“學生家長中很多都有特長,而且從事著各行各業的工作,他們有著更加專業的知識,是學校教育應該倚靠的一支重要力量。”羅海潮說。
近年來,田陽一小積極探索家校共育新模式,現已構建起一張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家校共育網絡。該校成立了家長委員會,制訂了詳細的工作制度,使家校合作規范化。同時,該校聯合家委會共同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誦讀經典”親子活動、家長教育講座、親子閱讀指導講座等各種活動。此外,該校還通過強化家訪制度、改革家長會形式等措施,引導家長參與到學校工作中,形成了學生帶動家長、家長帶動社會的良好辦學氛圍。同時,該校還在班級教室中增設課席,邀請家長進課堂聽課,讓家長切實了解學校教育教學的真實情況。
“學校舉辦的家校活動非常多,也非常精彩,讓我學到了很多家庭教育知識。”田陽一小學生家長凌江芬感慨道。過去,她一度為如何讓孩子喜歡閱讀而感到苦惱。后來,她參加了該校舉辦的“握著孩子的手讀圖畫書”親子閱讀講座,活動中,專家以圖文結合、聯系生活的方式,指導家長如何選擇讀本和閱讀方法,她表示這是“為迷茫的家長們上了一節生動實用的閱讀指導課”。
近年來,田陽一小站在肥沃的歷史土壤上,不斷更新辦學理念、探索新的辦學路徑、凝練新的辦學思想,促使學校獲得長足發展。“今后,我們仍將利用新的技術、采用新的方法,不斷提升學校的辦學內涵。”羅海潮說。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