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薇 陳仲偉
摘 要:在強調經濟利益的社會背景下,我國傳統建筑再開發存在較為明顯的生態破壞痕跡。春日大社作為日本傳統建筑的代表作之一,體現了融于自然、因地制宜、人文關懷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對我國維護傳統建筑以及生態建筑設計有指導意義。本文通過分析研究春日大社,闡述日本建筑文化中獨特的生態理念,深入剖析生態建筑設計的深刻含義,以期對未來我國生態建筑設計有所啟發和帶來思考。
關鍵詞:日本;生態;春日大社;建筑文化;建筑設計
中圖分類號:TU-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05-00-04
1 春日大社中生態思想的淵源
據春日大社日本官網介紹,春日大社舊稱春日神社,位于日本奈良縣奈良公園內,是一座有悠久歷史的日本神社。神社作為祭祀神道教所信奉諸神的場所,被認為是神道教的象征性建筑。為實現日本國興民安,春日大社內供奉有包括武甕槌命、經津主命、天兒屋根命和比賣神在內的統稱春日神的神靈。自創建以來,其就憑借朱白相配的色彩美學及天然扁柏筑屋的精湛技藝聞名于世,而有偉岸雄姿的正殿和社殿堂更是千百年來屹立不倒,和身后壯闊的天然原始森林交相呼應、融為一體。20年翻修一次的式年造替制度,保證了神社建筑的永續性。
日本早期生態思想起源于神道教的發展。神道教作為日本的國教,信奉以“天照大神”為首的八百萬神靈,具有泛靈多神的特點,是日本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耕作的過程中產生了對自然的無限崇拜,在日復一日的發展中形成了崇拜自然神靈的神道教核心教義。自然界中的山川湖海都能成為百姓祭祀崇拜的對象,這也正反映出神道教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渴望。春日大社在日本全國設有1000多所分社且存在時間長久,體現了神道教在日本文化傳播中的廣泛性和強勁的生命力。
2 生態理念與生態建筑設計
生態理念被廣泛運用于建筑設計領域,形成了生態建筑設計的原則。
首先是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生態文明是生態理念發展到一定階段形成的一種文明形態,姬振海指出,“生態文明的核心是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把發展與生態保護緊密聯系起來,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在發展的基礎上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1]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關的命運共同體,在生態建筑設計中也是如此,人類可以主觀地改變自然及生態環境,但因為共同體關系,人只有真正感知并融入自然,將生態保護作為一切活動的前提,才能真正做到將生態理念內化于心、外顯于行。[2]
其次是傳承因地制宜的思想。張修玉指出,生態文明建設要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與生態環境狀況,因地制宜,分區管理。[3]生態建筑設計也要做到因地制宜、經濟適用,以保護和延續自然山水作為基礎,在傳承歷史的同時豐富文化多樣性。在對當地的生態系統和自然景觀有了充分的認識后,再進行具有地方獨特性的創造性設計。在生態建筑設計中,應該貫徹落實因地制宜的思想,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建筑方式,延長建筑存在周期,降低損耗率,實現生態化發展。[4]
最后是堅守環保型原則,即可持續發展原則。參照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圖亞特·考恩的定義: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5]這種設計意味著減少設計對自然環境的傷害與掠奪,同時維護生物之間的平衡,即將可持續發展原則融入設計。建筑設計中應合理規劃,降低甚至杜絕其對當地生態的破壞。此外還有建筑本身的可持續發展,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時限,到達年限,就會面臨破敗和毀滅的問題。因此,增加建筑的存續時間是重中之重。
3 春日大社中建筑細節對生態理念的體現
作為古都奈良的文化遺產,春日大社中的種種建筑細節都體現著強烈的生態理念。
第一,春日大社建材多選用木頭,木制屋檐等可以改善建筑周圍生態氣候,實現自然的通風、照明和對自然資源的重復利用,降低人工和機械的使用頻次。木材取于自然也可降解于自然,減少了現代建材的使用量,在生態危機日益嚴峻的今天,起到了減少環境污染的積極作用。[6]現代日本建筑設計仍在使用木質材料,看中的正是木頭取材和使用都能極大地減少對自然的破壞,維護良好的建筑生態環境。
第二,春日大社的神山是春日山,春日大社坐落于春日山山腳,與春日山多樣的自然景觀相融合,頗具自然趣味。張修玉的因地制宜分區管理原則,強調選種植物應充分考慮當地植被情況,以適應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7]春日大社中通向主殿的道路由細砂石鋪成,道路兩旁種植了高大茂密的層層樹木,充分發揮了吸聲、除塵、遮陽、調節溫濕度等生態效應,體現了建筑與自然相融合的生態理念。[8,9]
第三,春日大社采用被動式節能措施:式年造替。這是指將兩塊比鄰的用地,一地使用一地休閑,每隔20年將神社社殿的一部分或全部依照原樣新建一次。保證了土地得到適當休養,提升了土地的再續性,同時保證了春日大社正殿和社殿堂的屹立不倒,使本只有20年壽命的和式建筑得以存續,使珍貴優秀的日本傳統思想文化和建筑藝術得以保留,體現出了春日大社在建造和養護過程中深刻踐行了可持續發展原則,繼承了日本傳統建筑的生態理念。
第四,春日大社中根據建筑在一年四季中不同的景致,舉行與季節相關的年中行事。每年11月23日上午10點,本殿會舉行新嘗祭,將新收稻谷薦天地神祇,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在生態危機日益突顯的今天,春日大社的存在使人與自然精神相聯系的傳統儀式得到了尊重與保留。[10]神社被回廊四面環繞,回廊內外及參道兩旁都排滿了石燈籠和銅燈籠。風宮圍墻中有蚊母樹、山櫻、紫藤等7種珍貴樹木,被稱為7種寄木。人們將愿望寫在紙條上,然后拴在樹木上祈禱,意義是日漢共通的。[11]人走在參道上,會偶遇幾只小鹿伸出頭來討食,使這里的一磚一物都顯得平靜而肅穆。寄木、紙條、燈籠、紫藤蘿、小鹿等種種意象的交錯與融合,構成了一幅幅精致的生態樣景,既給予了本單調乏味的神社不竭的活力,更有利于提高參觀民眾對生態環境的感知度與共鳴度,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統一。[12,13,14]
4 對現代中國生態建筑發展的啟示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區域間的地理環境與人文景觀存在差異。[15]對傳統建筑的修繕和延續,應盡可能減少對建筑本身的傷害,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和日本同屬東方文化,從古典園林到現代建筑,都傾向于將自然融入建筑,同時都傳遞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淡泊靜雅之感。[16,17]但是日本現代建筑綜合了西方先進生態建設思想與理念,并與本國地理社會實際相結合,建造出大批兼具生態理念和美學思想又不缺乏使用價值的建筑。反觀中國,在當下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但有時過度追求速度而忽視質量,將生態理念拋在腦后,帶來一系列環境與民生問題。
中國建筑設計,尤其是在一些景區內的設計方面,往往顯得過于雜亂與浮躁。由于中國的景區建筑設計是由政府主導的,所以在遇到與盈利出現沖突的情況時,往往會以犧牲自然要素為先。相反,日本的建筑設計常以民間主導,體現了民眾的意愿,比起盈利更注重對自然的適度開發與合理利用,將建筑與生態有機融合。日本建筑重視在土地、水等的使用周期內合理開發,在有損自然的預兆出現時及時止損,盈利為次,傳承為主。這為中國建筑設計提供了許多靈感與啟示。[18]我們在進行建筑設計時,也要充分考慮周圍環境因素與自然風貌,優化建筑布局,突顯濃厚的中國文化特色,推動生態建筑邁向新臺階,做到神與形的和諧統一。[19,20,21]同時對于已經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建筑群,應修復與改造,以達到建筑與生態有機融合的效果。[22,23]
5 結語
以春日大社為首的日本傳統建筑所體現出來的生態理念,是日本傳統思想和時代潮流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生態理念主要包括人類世界與自然界的和諧共生、建筑中的人文關懷、建筑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因地制宜的思想和可持續發展原則,給中國的景區設計、住宅設計帶來了啟發。日本乃至全球范圍的人都應該在建筑中傳承和發展生態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綠色生態建筑將成為我國富國興邦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 姬振海.生態文明論(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
[2] 張弛.淺析高校外語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中國大學教學,2018(03):54-56.
[3] 張修玉.生態文明創建要因地制宜[J].中國生態文明,2016(04):33-37.
[4] 祁文慧,楊靖.林業學術英語案例庫開發研究[J].英語廣場,2018(08):113-114.
[5] Sim van der Ryn,Stuart Cowan . Ecological Design[M]. Washington.D.C:Island Press,1996:1-257.
[6] 劉暢,韓啟群.我國生態文學翻譯現況初探[J].安徽文學(下),2018(12):111-113.
[7] 奚昕.《斧柄集》的深層生態學思想與中國的儒、釋、道文化[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9(02):31-39+66.
[8] 周淑莉.中國茶葉貿易中茶文化對英國文化影響——以英劇《神探夏洛克》為例[J].瘋狂英語(理論版),2018(03):196-198.
[9] 楊喜剛.生態語言學視域下中式英語探究[J].安徽文學(下),2018(12):169-171+175.
[10] 何花蓮子,韓啟群. 21世紀以來美國生態文學在中國的譯介[J].安徽文學(下),2018(11):43-46.
[11] 成玉峰.中國漢字中古音韻韻尾山攝、臻攝、咸攝、深攝與日語字訓讀音的對應研究——以ナ行和マ行以外的部分為中心[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05):86-92.
[12] 劉晶晶,邵華.中美電影中花木蘭形象的審美維度比較[J].安徽文學(下),2018(09):75-76+91.
[13] 成玉峰.中國古漢語韻尾n·m對日語字訓マ行的影響[J].語文建設,2016(32):95-96.
[14] 張弛,王晨澍.空間理論視角下的康拉德與《礁湖》[J].英語廣場,2019(07):3-5.
[15] 伍靜,王富銀.克里希那穆提作品譯介模式研究[J].瘋狂英語(理論版),2018(03):154-155.
[16] 章璐,王富銀.基于翻譯實踐的英漢語序對比研究[J].英語廣場,2019(10):57-59.
[17] 呂鵬,楊喜剛.“一帶一路”視閾下江蘇地方旅游外宣推介語言服務研究——以揚州、泰州的外宣翻譯材料為例[J].英語廣場,2019(04):50-52.
[18] 王瓊華,肖飛.試論YiCAT翻譯的優化——以Renewables 2018 Global Status Report的翻譯為例[J].英語廣場,2020(01):22-23.
[19] 辛楠,鮑志坤.評宋兆霖翻譯風格與策略——以《簡·愛》譯本為例[J].英語廣場,2019(08):23-25.
[20] 吳婷,祁文慧.翻譯“理想”與“藝術”實踐——評羅新璋翻譯觀[J].英語廣場,2019(02):57-59.
[21] 陳麗屏.約翰·斯坦貝克動物觀的生態意義[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9(02):22-30.
[22] 周方琴,王富銀.化妝品廣告詞修辭特點的語用分析——以薇諾娜廣告詞為例[J].英語廣場,2020(01):47-49.
[23] 張魯寧.生態視閾中的美國現當代南方文學——美國生態學者克里斯托福·瑞格訪談錄[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9(05):80-84.
作者簡介:強薇(1999—),女,江蘇常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陳仲偉(1993—),男,江蘇南京人,研究生,碩士,助理實驗師,外國語學院語言實驗實訓中心實驗員,研究方向:英語筆譯,對外傳播,文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