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蕾 張潔 夏甜甜
摘 要:快速城市化的發展背景引發了人們對提升人居環境的持續關注,園林植物在人居環境建設中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呈現。本文以山東建筑大學風景園林專業課程園林植物學的教學實踐為例,對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問題進行總結與分析。基于審美交融理論,重構教學設計,調整教學方法,在戶外實踐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多重感官對園林植物進行審美感知。此外,深入剖析相關的經典植物景觀案例,引領學生深刻感悟園林植物景觀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結果表明,該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教學效果。
關鍵詞:審美交融;多重感官;園林植物學;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S6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05-0-04
0 引言
隨著我國日益加快的城市化進程,人居環境的提升備受關注。風景園林是人居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植物是構成風景園林的基本要素。隨著風景園林學一級學科的確立,園林植物在人居環境建設中的重要性也正在不斷增強。由此可見,園林植物學課程的教學十分重要。諸多學者對園林植物類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許多積極的嘗試,在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探索。[1,2]筆者結合山東建筑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園林植物學的教學實踐,探索將審美交融理論融入教學實踐。
1 園林植物學的課程特點與面臨的問題
《高等學校風景園林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年版)》指出,風景園林植物應用屬于專業核心課程。[3]園林植物的學習是風景園林植物應用課程的基礎。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風景園林專業的園林植物類課程共包含園林植物學和植物景觀規劃設計兩門課程。二者是環環相扣的,園林植物學是植物景觀規劃設計的先行課程。
園林植物學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在識別北方地區200種常用植物(以木本植物為主)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植物的觀賞特征、生態習性、文化內涵、園林應用,為后續的植物景觀規劃設計課程奠定基礎。園林植物學的教學內容體系可以凝練為2個模塊、7個子模塊、知識單元3個層次。第一層次包含2個模塊,即總論模塊和各論模塊。第二層次包含7個子模塊。總論模塊下面分為5個子模塊,即植物學基礎知識、園林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生態習性、觀賞特征、文化內涵;各論模塊下面分為2個子模塊,即裸子植物門和被子植物門。第三層次包含16個知識單元,即植物分類、植物形態術語、個體的生長發育規律、群落的生長發育規律、關于光照因子的生態習性、關于溫度因子的生態習性、關于水分因子的生態習性、關于土壤因子的生態習性、關于空氣因子的生態習性、觀姿、觀花、觀葉、觀果、觀干、文化內涵、各論中重點植物的相關知識(識別特征、觀賞特征、生態習性、文化內涵、園林應用)。為了使學生深刻掌握園林植物在一年四季的變化規律,將園林植物學分為《園林植物學1》和《園林植物學2》兩個部分,共64學時,分別開設在秋季學期和春季學期。其中,《園林植物學1》以總論模塊為主,《園林植物學2》以各論模塊為主。
由此可見,園林植物學的教學內容體系龐雜,教學內容繁多,涉及范圍較廣。教師要將如此眾多的教學內容在有限的課時內講透,是有一定難度的,同時對學生的學習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2 審美交融理論
知名的美國環境美學學者阿諾德·伯林特提出了“審美交融”理論。這一理論在審美方式上突破了主客二元對立的模式,將審美經驗提到相當的高度,認為面對充滿生命力和生氣的自然,單純的“靜觀”或“如畫式”風景的審視都是不可能的,必須要借助所有感官去感知環境,從而達到“審美交融”的理想境界。這種理論強調我們對自然的多重感官體驗,強調環境是各種有機體、知覺和地方的無縫統一體。
這一西方學者的觀點,與我國傳統園林植物審美文化是相契合的。意境理論是中國古代美學中內涵最豐富的一個美學范疇。《辭海》對意境的解釋如下:“意境是文藝作品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是客觀存在反映在人們思維中的一種抽象造型觀念。”由此可見,意境離不開情景交融的審美意向,是由審美意向升華而成的,它提供了一個富有暗示的心理環境,用來指導人們對美的形象展開聯想。
我國的傳統植物文化內涵意蘊豐富,這是總論知識模塊中文化內涵子模塊的重點內容。我國傳統的園林植物審美文化倡導運用多重感官進行情景交融,其中,景名是主客二元的中介,園林設計師通過景名展現意境,為客觀植物景象賦予精神內涵,審美主體通過景名超越客觀植物景象成為理解審美意境的“理想讀者”。中國園林植物審美不單是一種視覺藝術,而且還涉及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在大量的園林植物景點中應用已久。
3 將審美交融理論融入戶外實踐教學
3.1 綜合運用多感官深刻感知園林植物
為了改善教學效果,筆者進行了諸多探索,提升了實踐教學的比例,并且與理論講授緊密結合。例如,在總論知識模塊個體的生長發育規律這一知識單元中,集中講授園林樹木全年二十四節氣的植物景觀變化。然后在全年的教學周期中,圍繞具體的節氣時間,穿插以各個節氣植物景觀特征為主題的戶外實踐教學,在戶外的實踐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運用多重感官去感知植物的魅力。
(1)運用視覺感官。視覺感官是我們觀察世界時最為重要的感官。在教學過程之中,要引導學生既要關注整體層面的樹形、質感、肌理、色彩等視覺要素,又要關注局部層面的葉子、花和果實的具體形態。
從整體層面的植物景觀的視覺要素來看,北方地區植物的季相變化非常明顯。植物由休眠期轉入生長期的冬末春初時期,以及由生長期轉入休眠期的秋末冬初的時期,是植物景觀變化最為劇烈的兩個時期。以濟南地區為例,相對應的節氣分別是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寒露、霜降、立冬、小雪8個節氣,這是進行戶外實踐教學的重要時期,引導學生們觀察和感受植物視覺要素的動態變化之美。驚蟄時節,萬物復蘇,迎春是春季花期開始的信使,多種植物的葉芽和花芽開始萌發。春分時節,玉蘭、杏花、迎春紛紛進入盛花期,多種植物的葉芽和花芽繼續長大。清明時節,花灌木大多進入盛花期,色彩繽紛,落葉樹種的葉子大多長出,新綠輕盈。谷雨時節,落葉樹種的葉子逐漸生長,綠蔭初現,開花的花灌木種類開始減少。谷雨之后,綠蔭漸濃,植物景觀進入穩定的生長期,這種穩定狀態一直持續到寒露時節。寒露之后,隨著氣溫的逐漸降低,各種秋色葉樹種顯露絢麗的秋景,寒露時節白蠟開始呈現出輕盈的檸檬黃色,火炬樹呈現出燦爛的緋紅色。霜降時節,黃櫨開始染紅漫山遍野。隨后的立冬時節,銀杏呈現出絢爛的金黃色。而到了小雪時節,水杉和懸鈴木呈現出深沉的黃褐色,絳柳、饅頭柳呈現出飄逸的鵝黃色。小雪時節之后,大部分落葉樹種會落完葉子,進入枝丫光禿的休眠期。
從局部層面的植物各個器官來看,也能發現諸多色彩之美。在總論的“觀花”這一知識單元,會集中講授各種色系的花色之美。比如開白色系花的玉蘭、雞麻、山楂、杜梨、刺槐、國槐;開黃色系花的蠟梅、迎春、山茱萸、連翹、棣棠、黃刺玫、金絲桃;開紅色系花的紫葉李、山杏、山桃、梅、桃、櫻花、郁李、西府海棠、垂絲海棠;開紫色系花的紫藤、紫花泡桐、醉魚草等。在各個節氣的戶外實踐教學中,逐一去觀察和感受這些植物的花色之美和花形之美,進而會牢固地掌握相關知識。
(2)運用聽覺感官。除了對植物的視覺要素進行審美體驗之外,還要關注植物的天籟之音。在戶外實踐教學過程中,植物聲景的欣賞要借“天時”。例如,在狂風乍起之時,引導學生聆聽松濤陣陣;在微風婆娑之時,引導學生感受竹篁瑟瑟;在秋雨飄落之時,引導學生體驗雨打芭蕉。
(3)運用嗅覺感官。植物的香景也同樣令人心馳神往。在戶外實踐教學過程中,筆者在不同時節引導學生體味不同的香花植物。例如,在春分時節,品賞玉蘭的淺淡清香、郁香忍冬的猛烈濃香;在清明時節,品賞丁香的幽香;在谷雨時節,品賞牡丹的國色天香,紫藤的冷艷清香,刺槐和紫花泡桐的柔和甜香;在立夏時節,品賞苦楝的溫雅淡香,玫瑰和月季的宜人清香;在大寒至驚蟄時節,品賞蠟梅的撲鼻冷香。
(4)運用觸覺感官。在戶外實踐教學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觸摸植物,細膩地感受植物的質感。例如,引導學生們體驗毛白楊葇荑花序的柔軟質感,體驗玉蘭花瓣厚而肉質的質感,體驗蠟梅葉子粗糙的質感,體驗廣玉蘭葉子背面、枇杷葉子背面、構樹葉子、紫花泡桐等葉子毛茸茸的質感,體驗廣玉蘭、十大功勞、闊葉十大功勞、南天竹、山茶、海桐等葉子革質的細膩質感,體驗輕輕碰觸十大功勞、闊葉十大功勞、枸骨等葉緣細刺的微微扎痛感。
(5)運用味覺感官。筆者在戶外實踐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園林樹木的果實時,對于可供食用的果實,可以引導學生們進行品嘗,運用味覺記憶加深對植物果實的深刻認知。例如,引導學生們在春分時節,品嘗榆錢(榆樹的翅果)的清香味道;在谷雨時節,品嘗刺槐花朵的甜香味道;在小滿時節,品嘗桑葚(桑樹的聚花果)的微甜味道;在處暑時節,品嘗無花果的果實的香甜味道、品嘗酸棗的酸甜味道。
3.2 講析經典案例的文化內涵
在運用多重感官感知園林植物的實踐教學的基礎上,深入剖析相關的經典植物景觀案例,能夠讓學生深刻理解園林植物的文化內涵,進而引領學生深刻理解園林植物景觀的優美意境。
(1)視覺相關的案例。植物的葉色、花色、果色以及樹干的顏色變化萬千,具有不同色彩的植物互相搭配,能夠產生豐富的景觀效果。承德避暑山莊的“金蓮映日”景點大面積種植金蓮花,在日光強烈的照耀下,金色花海,熠熠生輝,蔚為壯觀。
(2)聽覺相關的案例。園林中常用植物材料的聲音之美,產生靜謐的意境。清風掠過植物,便能產生天籟之音。“萬壑松風”這組建筑群位于避暑山莊宮廷區、湖泊區、山岳區過渡的地段,西北兩面臨山,近處遍植油松樹叢,每當疾風吹來,便觸發松濤陣陣。此外,雨落于植物,也能帶來細致入微的聽覺感受。如拙政園的“聽雨軒”和“留聽閣”,分別取自“雨打芭蕉淅瀝瀝”及“留得殘荷聽雨聲”之意。
(3)嗅覺相關的案例。拙政園之“雪香云蔚亭”,其周圍多種植梅花,梅花盛開如白雪一般,如云朵一般,且具暗香浮動,蔚然成景。拙政園之“遠香堂”,取自周敦頤所贊頌的荷花的“香遠益清”。遠香堂北側水池內種植了荷花,夏季荷風拂面而來,所攜清香悠遠。
(4)觸覺相關的案例。拙政園的荷風四面亭這一景點,通過拂面的荷風,引發觀賞者的觸覺審美體驗。荷風四面亭單檐六角,四面通透,水中遍植荷花,入夏之際,荷香四溢,乃消夏避暑的佳處。荷風四面亭處以夏景荷花為主,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高潔靜美。
(5)味覺相關的案例。拙政園的“待霜亭”,景名取自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七絕:“憐君臥病思新橘,試摘才酸亦未黃。書后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待霜”二字表達了對亭旁柑橘成熟的迫切期盼,主要通過聯想,引起味覺審美體驗。
4 結語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們在戶外教學實踐中,運用多重感官去發現植物之美,感受植物之美。在此基礎上,深入剖析相關的經典植物景觀案例,引領學生深刻理解園林植物景觀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總的來說,筆者在將審美交融融入園林植物學教學實踐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了有效的教學模式,增強了教學效果。但是,在如何將審美交融理論融入更多知識單元的講授等方面仍然有許多需要改進和探討之處,仍然有待反復思考和持續探索。
參考文獻:
[1] 王琴,孫皓月,陳燁,等.高等工科院校風景園林專業“園林植物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以湖北工業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18,36(1):46-49.
[2] 包志毅,邵峰,寧惠娟.風景園林專業植物類課程教學的思考——以浙江農林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12,30(2):58-60.
[3] 高等學校風景園林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風景園林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4-8.
作者簡介:徐曉蕾(1983—),女,山東聊城人,研究生,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園林植物景觀規劃設計。
通訊作者:張潔(1987—),女,四川德陽人,研究生,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園林植物景觀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