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著本民族的習俗和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受西洋樂器、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樂器在不斷消失。筆者作為一名民族高校的老師深感責任重大,在多年的民族音樂創編中不斷研究,發現一些少數民族樂器和無調性的樂器依然可以在音樂中使用。高校教育不僅有著培養人才的重任,還擔負著民族文化的傳承重任,在20世紀中期,樂器的傳承主要是靠傳承人,在新時代對樂器的傳承高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筆者在長期的實踐中、交流中、走訪中對民族樂器在音樂創編中的使用有了深刻的見解,并匯于此文,以期推動對民族樂器的傳承和保護。
【關鍵詞】高校;民族器樂教學;傳承性;時代性
【中圖分類號】J63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4-0117-02
【本文著錄格式】楊森.民族特色樂器在高校中的傳承及運用[J].北方音樂,2020,02(04):117-118.
自從20世紀初劉天華先生將民族器樂教學帶入到高等教育中,在近一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國的民族器樂教學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培養出了優秀的師資隊伍。但是,現階段我國很多高校的選修和必須器樂還一直在追尋西洋樂器的道路,這對很多民族特色樂器的傳承有諸多不利影響。對于民族器樂聲音的單一性和制作工藝的落后,高校作為人才儲備的后備軍,應該多啟發學生開展創新創業的探討,從而探索出一個有效的方法。
一、民族特色樂器的起源
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瑰寶眾多,是我們今天文化發展和創新的根本。民族器樂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原始部落時期開始,我們的祖先就已經使用骨笛、石磐等樂器進行演奏。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生活后人們就開始追求精神享受,從而發展音樂、享受音樂,極大地推動了音樂的發展。在原始社會上期,一片樹葉、一根木頭就會成為他們的樂器;在石器時期,古人踏遍千山萬水、跨越東西南北也得尋找一塊罄;在青銅器時期,曾侯乙墓的編鐘成為我們的歷史文物,也是我們研究的對象。從最初是石木打造的粗糙樂器逐漸過渡到種類繁多、風格迥異的精致樂器,例如古箏、琵琶、二胡等,兼具了優美的音色和雅致的外形。那么,民族特色樂器源于每個民族的生活。例如羌族的羊皮鼓,羊皮鼓是羌族具有代表性的樂器,羌族是一個游牧民族,羊是他們的圖騰。
二、現階段我國高校民族器樂教學中的問題
在接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國高校的民族器樂教學課逐漸形成自己的體系,培養出來很多大眾性的器樂演奏者,為民族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雖然成績奪目,但是目前我國高校民族器樂教學還是面臨困境,尤其是在少數民族樂器的傳承性和時代性方面思考得不夠透徹。
(一)民族器樂教學體系不成熟
高校民族器樂教學開展之初,我國的教學體系尚未成熟,也沒有一套科學的教學模式,所以只能借鑒西方器樂教育體系,從現在很多高校的課程設置來看還是體現出了一種崇洋媚外的思想,沒有堅定、自信地走文化發展的道路。以此歸納出我國高校民族器樂教學工作主要是效仿西洋模式,西方的器樂教育體系是建立在西方的文化基礎上,和我國的民風、文化都有著較大差距,也就導致很多民族器樂的發展受限。民族樂器要的是特色,特色最重要的就是特別的音色,在保留原真的音色下,可以適當地進行創新和改進。“洋學中用”一直是我們的思想,我們取長補短,找到兼容的渠道,為我用之。這是因為民族器樂專業學生學習的是西方模式下的視唱練耳、樂理、和聲,在長期教學中受到西方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從音樂審美到思維發展都已經西化,再想學習中國傳統音樂的語匯和風格極為困難。很多少數民族的學生演唱的音高無法用鋼琴固定的音高來進行標記,但他們連續唱10次的音高都是一樣的,這就表明他們演唱的曲調是準確的,我們需要用發現的眼光和對民族文化的尊重來看待。我國高校民族器樂教學中還有一個嚴重問題即重技術、輕藝術,也就是教師更看重學生能否掌握演奏技巧,卻忽略了民族樂器文化的內涵,這樣不利于學生對樂器和樂曲的長期學習。
(二)創新意識不明確
創新是一個時代發展的主體。一直以來,我國高校民族器樂教學停留在對大眾樂器的教學,缺乏對傳統樂器的開發和研究。新世紀以來,在改革開放的助推下,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極快,文化領域繁榮昌盛,社會需要更加多元的文化。在這一背景下,我國高校民族器樂教學和20世紀相比并未做過多的改動,尤其是授課曲目基本上,缺少對傳統曲調、曲目的挖掘和整理。我們應該堅持搜集一線的資料,為課堂創新做好服務。與其他類別的傳統音樂相同,我國的民族器樂長期以來主要依靠心口相傳的方式完成傳承,缺乏系統、完整的教學方模式。
三、民族特色器樂在高校教學中的策略
(一)改進教材編制
隨著民族器樂教學的快速發展,民族器樂的相關教材也不斷創新,作為高校教師應積極研究與本演奏樂器相關的特色樂器的教材建設。這些教材主要是由一線的教學工作者在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后編寫而成的,實用性強。但是和教學中存在的重技術、輕藝術的問題一樣,編寫的教材中還是著重描寫演奏技法,對于樂器的藝術內涵、發展歷史等不過寥寥數語,簡單帶過。另外,雖然民族器樂合奏曲集、重奏曲集等關于演奏音樂的作品音樂書籍層出不窮,但是關于二重奏曲、傳統樂曲等傳統音樂的相關教材較少,不利于教學的全面覆蓋。一部真正好的教材可以幫助學生通過理論指導實踐學習,在實踐中掌握理論,從而加強學習效果。所以,為了加強民族音樂發展,我們需要借助教材建設、優化課程設置等手段,讓高校的民族器樂結合傳承性與時代性的元素,由此更好地完成高校音樂教育的目的。
(二)優化課程設置
我國目前的音樂教育體系是建立在西方音樂教育體系基礎上的,長期在西方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自學習傳統音樂時的效果大打折扣。對于民族器樂專業的學生來說,親近民族音樂、了解民族音樂是發展民族音樂的重要途徑,只有真正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和民族音樂文化,才能推動民族音樂文化成為世界精品。所以,在課程設置上,要在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和音樂文化了解和綜述之后再學習演奏曲目。
(三)創新課堂教學
課堂上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課堂作為承載教學活動的平臺,讓教師能夠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教學思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講解傳統的音樂文化、民間音樂的特點,結合作品的風格講解與分析,讓學生對其所學的樂曲的背景有著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通過對樂曲、藝術感染、老師的人格魅力等來吸引學生對樂器的興趣,學生除了在課堂上學習常規的音樂演奏形式外,應注重課后的練習和監督。課堂教學應當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主,只有讓學生自己想學、愿意學,才能提高其教學效果,防止灌輸式教學對學生學習熱情的磨滅。在教學過程中將傳承性和時代性結合進來,通過開啟專題講座、與其他學校交流等方式來進行教學,從而開拓學生視野。實際上,很多具有特色的民族樂器可以與同類似的樂器課同時進行教學,如在上笛子課的時候可以學習羌族的羌笛,這樣既保證了大眾樂器的學習,也促進了民族特色樂器的傳承。
四、在高校民族器樂教學中融入傳承性和時代性的意義
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知成敗、明得失,以史為鑒的作用就在于為我們提供歷史上的種種經驗教訓,避免我們重蹈覆轍。縱向繼承民族器樂文化對于今天的民族音樂文化乃至于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都大有裨益。如果缺少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意味著我們的民族音樂就缺少自己的特色,將在世界音樂交流中逐漸迷失自己直至被融合、被消解。同時,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要保持與時俱進,這樣才能跟上時代潮流,被新一代人所接受、認可,不至于在被冷落的境遇中逐漸消亡。因此,作為培養專業人才的高校除了要教育音樂學生外,還要注重在教學中融入傳承性和時代性,從而推動民族音樂長久地繁榮下去。
(一)加強人才培養質量
作為培養專業音樂人才的高等音樂教學一直強調的是人才培養的全面性和專業性,但是也一直存在重技術、輕藝術、與時代發展不相容等問題。所以,在目前的音樂教學中,只有將傳承性和時代性結合進來,才能真正地加強民族音樂人才培養質量,進而反哺民族音樂的發展。藝術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這和時代生活是有著緊密聯系的,音樂教育不能脫離時代,脫離時代就會陷入無人問津的冷板凳。只有在傳統基礎上發展出新的教學手段,拓寬教學途徑,才能讓高校的民族器樂教學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培養出新時代需要的音樂人才。
(二)弘揚民族文化
弘揚民族文化是新世紀發展我國文化的重要措施。傳統文化是我們文化發展的源泉,也是我們有別于世界其他文化的重要標志。對本民族傳統音樂的學習是基礎,也是我們在學習其他民族音樂文化時的重要參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離不開每個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我國的民族音樂只有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生根發芽,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徇爛之花,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屹立不倒。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經濟水平的快速增長,民族器樂的演奏形式和表達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以民樂為代表的演奏形式開始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民族音樂在年輕人群體中的普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高等音樂教育培養的學生未來將會是專業音樂表演人才或教育人才,在對他們的教育中結合傳承性和時代性元素,才能真正創作出讓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音樂作品,從而確保民族音樂更好的發展。
五、結語
民族特色樂器的保護和傳承,不是哪一個人的事,跟中華民族的每一位公民息息相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各政府單位和高校應聯合起來為高校教材建設和傳承人搭建平臺,合作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項目。民族音樂的發展既要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也要與時俱進,做好傳承工作,才能真正實現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曉瑜.民族樂器教學現狀的分析及思考[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2(6):91.
[2]陳小紅.提高民族樂器教學效果的幾個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9):254-255.
[3]周邦春,石瑾.轉型背景下地方高校民族器樂教學改革創新研究[J]. 音樂創作,2016(10):192-194.
[4]張俊婷.有關音樂教育中的民族樂器教育問題之感想[J]. 大眾文藝,2012(18):281.
作者簡介:楊森(1982—),男,漢族,四川省都江堰人,講師,本科,研究方向:作曲、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