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偉
摘 要:嚴私德在政德建設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政德視域下的私德建設需要從其主體和政德在社會道德體系中的特殊性來把握。以儒家君子修身思想為切入點,可從孝悌之道、君子之交、修己以敬三個方面修養私德。
關鍵詞:政德;私德;君子
一般而言,學界從行為主體身份、行為目的的利益指向和行為發生的場域三個方面對私德進行界定,即私德主要是個人以私人身份與他人的交往中體現的德性,在私人領域行為中體現的德性,在利己行為中體現的德性。私德既包括個人自處的情操,也涵蓋與他人相處或者解決與他人關系的道德。私德在主體修身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在政德領域中由是如此。如梁啟超在《新民說》中所言,“是故欲鑄國民,必以培養個人之私德為第一義;欲從事于鑄國民者,必以培養個人之私德為其第一義”。就發生關系和場域看,私德可從孝親、交友、修己三個方面來展現。
1 孝悌之道
儒家將孝道作為個人德性的現實根基和德性修養的起始點。《論語·為政》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儒家的德性論強調個體道德的內在主體性,而且把個體道德品性的完善看作是一種自我努力的實踐過程。孝悌之道正是通過個體外在倫理行為養成與內在德性主體的凸顯,體現為一種“成己之道”。
孔子在與孟懿子等人的問答中具體闡述了為孝的問題。首先,只履行今天法律層面中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在孔子看來不能稱之為孝。“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敬,是儒家孝道的重要衡量標準。其次,在與父母相處中孔子也提出了怎樣才能稱之為孝。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以禮”答之“無違”,可見,為孝并不是對父母事盡聽之,而是要合禮的去敬奉父母。此外,孔子對孝還有“父母為其疾是憂”、侍奉父母無“色難”等論述,即要子女體會父母之心,出于本心自然而然地敬奉父母。政德領域下的主體修身有著修齊治平的指向,在個體道德實踐中,成就的不僅是個體德性,還包括著眼天下的家國情懷。同時,因政德在社會道德體系中的主導性,孝悌之道既是主體德性修養的“成己之道”,又對社會公序良俗起著良好的風尚效用。
2 君子之交
在儒學中,相較“圣人”為學為質典范性的完美人格,君子更具有踐履之可能。即孔子言,“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以。”從政德角度看,在交往對象選擇與交往方式上,進而可見其為交目的所在。
《論語》在論述君子德性時,經常與“小人”對舉。就交往選擇及方式差別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從交往選擇意看:周,普遍也;比,偏黨也。君子與小人有此差別在于其心不一,君子“以忠信待人,其道公;小人以阿黨相親,其情私。”從行為目的看,以義合曰周,以利合曰比,此即涉及到義利關系問題。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行于道義;小人于事必計其利害,求于財利。此并不是說義與利是相分的,義者,宜也,事得其宜,則利在其中。價值觀念的不同直接影響行為判斷:一方面,社會關系之中需要溫情,但更需要敬意,缺少道義范則便會使應有的關系異化;另一方面,私德修養并不僅涉私人空間,政德視域下更如是。行為主體私德不嚴,在與人交往中見利而忘義,很容易便會由悖公德而失大德。
3 修己以敬
無約束下的獨處是最應注意的修身之處,故儒家強調“慎獨”,對此要求“修己以敬。”“敬”初在修身發端處,又貫穿行為始終。朱熹言:“敬只是一個畏字。敬非是塊然兀坐,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而后謂之靜。只是有所畏謹,不敢放縱,如此身心收斂,如有所畏。”
修己以敬,即是依據仁義禮智等諸德性來涵養成“敬”之心性言動。以敬修己,則指于自家心性上、事事物物上恒“敬”不滅,或曰“一切致知力行功夫都是敬做成的”。《論語》:“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將仁內化于心,以義為其行事的準則,而禮、孫、信皆為義在具體行為中的展現。禮,是志在為君子之人視聽言動的行為準繩,即謂“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朱熹注曰:“禮者理也,恭慎勇直,必中于禮,則不過矣。”應守之禮應為行為中守則而不逾矩,把握事情應有的度。孫,謙遜之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因此不驕。然心地坦然,故常舒泰。小人矜己傲物,唯恐失尊,心恒戚戚,所以驕而不泰。道德主體持敬專一,處事自然以謙遜。信,是人事之能推進的前提,“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儒家重視人的言行一致,要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這并不是說因懼怕無法完成其言語而采取一種消極避退的態度;而是要君子導向于實踐,身體力行,以行證言。由此,方能展現為人之信,使個人在所處社會關系中的實踐變得更為具體、真切。行為主體只注重言語上的表達而不將行為實際放在首位,便不會由格物致知體認到德性之知,從而缺乏真正的道德踐履。修己以敬是由對道德規則的畏謹而專一自心,使由內在的涵養轉變為外在的實踐向度,從而使私德貫穿主體所行領域,并持之以恒。
參考文獻
[1]張建英,羅成選.公德與私德概念的辨析與厘定[J].倫理學研究,2010,(1):81-86.
[2]梁徐寧.孝悌之道與德性修養[J].東岳論叢,2009,(9):116-119.
[3]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35.
[4]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3: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