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彤
摘 要: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的新的歷史方位”。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基層團組織作為黨聯系廣大青年學生的橋梁和紐帶,始終以“立德樹人”為己任,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組織建設應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因事而化。因此,本文將通過分析“青年大學習”的發展優勢,探析高校基層團組織建設的新路徑,力求將理論工作切實化、科技化、活力化。
關鍵詞:基層團組織;青年大學習;新媒體
為推進高校共青團改革創新,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合印發《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著手大力開展學生思想政治上的教育,推進“網上共青團”、“青年大學習”、“青年之聲”建設,加快高校共青團互聯網戰略轉型,打造新媒體陣地集群,統籌建好網絡工作隊伍,加強網絡文化內容供給,為黨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后備人才。
1 高校基層團組織發展現狀分析
1.1 信息多元化,難守網絡輿論陣地
根據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調查顯示,我國網民規模已達8.54億,而青年群體更是成為其中的主力軍。在以微信和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崛起的背景下,青年群體已經逐漸適應并依賴于從網絡社交平臺獲取各種信息。然而,由于社交平臺信息發布的低門檻和參與主體的復雜性,虛假信息的傳播和極端言論的散布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但是,青年群體囿于社會經驗的缺乏和媒體素養的差異,對于網絡虛假信息存在辨別能力不足的問題,容易偏聽偏信,進而引發非理性的意見表達,乃至輿論熱潮。也正是基于青年群體對于網絡信息的依賴性和網絡信息自身的多元性,新媒體時代的網絡輿論陣地時刻面臨失守之險。
1.2 團員意識淡薄,缺乏團員身份認同感
共青團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青年團員在日常生活中要作為表率和榜樣,但是目前大部分青年學生進入高校前就已經是共青團員, 占學生總數的90%左右。因此,這部分大學生雖然政治身份是共青團員,但政治意識淡薄,不清楚自己的使命和擔當,導致思想意識、理論知識都呈現不同程度的松懈,缺乏積極性,實踐活動參與被動,從而削弱了基層團組織建設,降低組織的凝聚力與歸屬感。
1.3 團干部建設有待加強,配備不合理
團干部建設不合理主要表現為:專兼職團干部分配比例中,專職團干部過少,兼職團干部會受到教學任務、學生活動等各方面因素影響,導致精力不足,在團組織建設過程中出現形式主義的現象。而學生團干部也出現能力參差不齊,因自身能力欠缺,難以保證保量的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因此“三會兩制一課”開展的也過于形式化、模板化,致使組織生活無內部特點,缺乏活動本質特色,不利于理論知識的傳播以及組織凝聚力的養成。
2 開展“青年大學習”的顯著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要確保互聯網可管可控,“青年大學習”欄目的開設利用新媒體優勢加強理論建設和思想陣地建設具有諸多優勢。
(1)將青年關注的時事熱點與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結合,站在輿論制高點積極引導青年團員正確的人生觀、思想觀、價值觀;
(2)針對重大事件,多次開展特輯專欄,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專欄,傳播黨的聲音,培養共青團員識別判斷錯誤、虛假輿情的能力;
(3)視頻中主持人選任自各地各高校優秀青年代表,樹立榜樣楷模,將受眾由傳統的被動接受轉變為參與與交流,并加入明星效應,緊跟時代潮流,提高了廣大青年的興趣;
3 如何在高校更好地開展基層團組織建設
3.1 立足宣傳陣營,構建新媒體矩陣
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單向接受者已逐漸演變成雙向互動者,各級團組織合理利用新媒體可有效拉近與青年之間的距離,微信公眾平臺、抖音、新浪微博、嗶哩嗶哩都是當下青年比較熱衷的平臺,其相應的討論、評價功能也能同時增強共青團與青年團員的互動性。因此,各高校共青團應組建相應的網絡宣傳員隊伍,加大宣傳力度,減少宣傳死角,提高網絡宣傳員職能責任意識,鼓勵定時定期創新宣傳形式與渠道,確保與青年團員站在同一線上。
3.2 加強階段培訓,提高團干部能力
團干部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特別是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要作為一種政治責任,還要作為一種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自覺學習“青年大學習”,起模范帶頭作用,以持續自覺的理論學習促進工作水平不斷提升。同時,高校要定時、定期開展團干部能力培訓,尤其是宣傳技能方面,要多培訓、多挖掘新思想新人才,合理分配工作任務,減少宣傳員一兼多職的狀況,提高創新新媒體宣傳的途徑與渠道,提高共青團和青年工作的科學化、專業化水平。
青年工作,抓住的是當下,傳承的是根脈。科技不斷進步,時代穩定發展,青年工作不能止步不前,也要不斷創新創造新的模式,勇于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新媒體大環境下,利用網絡加強青年思想理論傳播,用創新的方式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青年群體,促進提高青年團干部的工作能力,將組織生活活動生動化、特色化,加強對青年的政治引領,提升青年的政治思想與理論素質,樹立遠大理想信念,動員廣大青年把報國之志轉化為實際行動,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徐行行.新媒體視域下共青團中央的傳播策略研究[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01):140-142.
[2]李毅.淺析共青團新媒體引導網絡意識形態工作中的影響力[J].科技視界,2019,(24):233-234.
[3]劉彬.共青團大學生網絡宣傳員隊伍建設探析[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9,36(12):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