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中國共產黨人必須高度重視意識形態相關工作,必須牢牢把握中國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必須科學管理國家意識形態的構建和傳播。
關鍵詞:意識形態;領導權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中國共產黨人必須高度重視我國的意識形態相關工作,必須牢牢把握中國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必須科學管理國家意識形態的構建和傳播。在任何歷史時期,無論國際形勢風起云涌,無論國內發展成果如何喜人,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不能旁落,否則就可能重現歷史上那些令人割腕嘆息的不可挽回的巨大錯誤。
1 “意識形態”概述
“意識形態”這一概念最早出自特拉西的《意識形態諸要素》,指“觀念的科學”,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從此開啟了關于“意識形態”的系統研究。馬克思透過意識形態現象發現其本質,統治階級運用意識形態來鞏固自身統治,一方面揭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虛假性,另一方面構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列寧將意識形態引入具體的社會關系當中,論證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是科學的,將其在社會中灌輸。葛蘭西探究革命出現低潮的根源,提出意識形態領導權理論,無產階級需要占領意識形態陣地,與其他利益集團爭奪文化領導權。
2 我國“意識形態”工作及其存在問題
我國在70年的發展過程中一直高度重視意識形態相關工作,深入探索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從未放松對意識形態領導權的掌控。毛澤東同志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形成了一整套相應的意識形態理論和實踐。鄧小平同志在共產主義發展發生危機時堅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動搖,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能夠按照正確的方向前進。江澤民同志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促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新世紀繼續擴展。胡錦濤同志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切入點,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意識形態工作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明確將其定位為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全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可是,在具體的社會管理過程中,有些同志忽視了意識形態相關工作,低估了意識形態領域的風險。意識形態問題就像一座漂浮的冰山,表面看上去并不起眼,可是海平面之下卻是讓人難以想象的龐然大物,如若有所觸碰便會船毀人亡。上個世紀的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可能離當下較為遙遠,本世紀出的中東北非顏色革命可能我們并不熟悉。這些動亂的警鐘可能不足以驚醒身邊的一些人,那么近日的香港亂局已然使我們不得不正視意識形態問題就在我們身邊,而且它的危險程度超過了我們的想象。
香港出現問題的根源之一就是忽視了香港回歸后香港人民的精神回歸,尤其是對年輕人意識形態的構建。大家發現很多香港的年輕人成為香港問題的“臺前主角”。他們本應在校園中努力學習,可是這時卻走上街頭制造混亂。香港人民歷來有愛國愛港的傳統,為什么這次卻被一些勢力當槍使了呢?反思自我,我們在香港的意識形態相關工作已然落后。這些香港青年在生活中使用的都是推特、臉書等外國社交媒體,里面絕大部分都是大量抹黑、污蔑中國的內容,很多人被洗腦,認為中國人民愚昧無知、空氣污染嚴重、社會極不安全等,無法理性、客觀的做出判斷;在學校教育中接受的是西方話語體系下的西式教育,精巧的西方騙局一年又一年的強化,使這些人堅信西方那套理論和制度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理論和制度,而且是唯一的選擇,只要是和西方不一樣的理論和制度就是錯誤的、落后的。同時,我們在意識形態的構建和傳播過程中有些保守、僵化,并沒有與時俱進,無法滿足這一時期香港人民的精神需求。
3 在治國理政中牢牢把握意識形態領導權
外部的意識形態問題我們要勇于面對、有效解決,內部的意識形態問題我們更要時刻關注、積極引領。在社會管理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密切關注一些熱點人群。社會意見領袖、網絡大v大咖的意見和看法通過互聯網裂變傳播,是一股不可忽視的社會輿論力量。他們會針對社會大眾關注的熱點事件積極發聲,有些人專業而理性,傳播正能量,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有些人則披著高精尖人士的外衣,做著低級紅、高級黑的丑事,引發社會不和諧因素,獲得不可告人的利益。青年學子思想活躍,樂于為社會發聲。可是他們缺少思想深入,缺乏對事物的客觀判斷,極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為。
當下,我們需要直面意識形態領域的巨大挑戰。一方面,在意識形態領域,我們需要真正做到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群眾只用了70年的時間完成了發達國家200年的路途,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使8億人脫貧。中國人沒有對外侵略、殖民,沒有屠殺、剝削其他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全世界范圍內奏響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史詩。時至今日,即使出現一些問題,我們仍會對中國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充滿自信,對我們的意識形態充滿自信。另一方面,面對著西方意識形態的強勢侵襲,我們現在所做的工作不足夠、不到位、不精準。有太多中國好故事,卻很少聽到中國好聲音。我們認為可以把宣傳的領域再擴大一些,不要局限于歐美地區,不要局限于英語地區,在非洲、拉丁美洲逐漸擴大中國的影響力,以全球的眼光展示中國形象、塑造輿論氛圍;可以把宣傳的角度更接地氣一些,離外國老百姓的生活更近一些,這樣才能更好的產生共鳴;可以把宣傳的內容變得更加通俗、易懂、有趣、有味,更具有中國特色,這樣外國人才有興趣去走進你、了解你。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N].外文出版社,2014.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N].外文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