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潔爽
摘 要:本文具體選取樊振東與許昕在2019國際乒聯世界巡回賽總決賽中的技戰術進行研究分析,通過對其在男雙決賽中相關技戰術應用的研究,以此去分析二人在決賽戰場上發搶斷階段、接搶斷階段、相持階段等不同階段關于乒乓球技戰術應用有著怎樣的特征,繼而對比賽過程中常用技術水平以及使用率進行相關評估工作,從中發現乒乓球比賽過程中二者技戰術使用的相關優勢與不足,進而探求我國乒乓球男隊在諸多乒乓球戰場上取勝的法寶。
關鍵詞:世乒賽;樊振東/許昕;技戰術
2019國際乒聯世界巡回賽總決賽中我國男子雙打組合由樊振東/許昕在比賽過程中披荊斬棘,最終獲得男子雙打的冠軍。本文具體選取樊振東與許昕在世乒賽男雙決賽中的技戰術進行研究分析,通過對其在男雙決賽中相關技戰術應用的研究,以此去分析二人在決賽戰場上關于乒乓球技戰術運用有怎樣的特征,進而探求我國乒乓球男隊在諸多乒乓球戰場上取勝的法寶,為我國乒乓球事業持續性發展提供些許展望。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許昕/樊振東的技戰術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視頻分析法、數理統計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樊振東/許昕在雙打中發搶段特征分析
在雙打發搶斷技術統計中,中國選手樊振東/許昕在發球與發球搶攻方面占據明顯優勢,接近中國臺北選手的近兩倍,可見中國選手在整個比賽過程中的主動性較強,善于運用發球以及發球進攻的相關優勢去壓制中國臺北選手,且中國選手在進行發球以及發球進攻過程中失分情況明顯少于中國臺北選手,可見我國選手對發球以及發球搶攻技術要領的掌握十分穩固。尤其是在發球得分率方面,我國球員基本保證零失分率,其中我國選手許昕在發搶段過程中的發球技術十分突出,威力大是其發球的主要特征,有時憑借其發球就可以直接得分。
2.2 樊振東/許昕在雙打中接搶段特征分析
關于接搶斷的相關統計調查中,可以說我國選手在接發球過程中有著過人的膽色,但也存在一定的失誤。通過對相關視頻的觀看,我國選手接發球主要是對其進行有效控制為主,有時候會根據賽場實際情況進行接發球相關戰術的調整,例如將控制策略轉換為攻擊戰術,且隊員較多使用的是反手擰的相關進攻戰術,尤其針對中國臺北選手發球質量不高的情況下,經常被我國選手樊振東、許昕直接接發球搶攻,臺內球運用挑和擰拉技術,出臺球直接正手拉。
2.3 樊振東/許昕在雙打相持段特征分析
關于樊振東/許昕在雙打中相持階段技術統計中,樊振東/許昕在整個比賽過程中展示了較強的關于側身的能力,整個比賽過程中我國運動員表現出較強的防守能力,而且在整個比賽過程中十分注重反手球相關戰術的應用,注重擊球線路的相關轉換,使得對方很難對其進行防守,失去失誤率偏高,從而為我國選手主動進攻提供一定的機會。但我國選手樊振東/許昕在反手球應用過程中,也存在一些技術上的偏差,存在一定的失誤率。
3 結論
(1)我國選手樊振東/許昕與中國臺北選手相比表現得更加積極主動,尤其是在發球以及發球進攻技術運用方面,顯得十分成熟,在雙打發搶斷相關技術中,中國選手樊振東/許昕接近中國臺北選手的近兩倍,可見中國選手在整個比賽過程中的主動性較強,善于運用發球以及發球進攻的相關優勢去壓制中國臺北選手,且中國選手在進行發球以及發球進攻過程中失分情況明顯少于中國臺北選手,可見我國選手對發球以及發球搶攻技術要領的掌握十分穩固,可見發搶斷中我國選手通過自身非凡的發球實力,給了對方選手震懾力。
(2)我國選手樊振東/許昕表現出較強的勇氣,但也存在一定的失誤。我國選手接發球主要是對其進行有效控制為主,且會根據賽場實際情況進行接發球相關戰術的調整,例如將控制策略轉換為攻擊戰術,且隊員較多使用的是反手擰的相關進攻戰術,尤其針對中國臺北選手發球質量不高的情況下,經常被我國選手樊振東、許昕直接接發球搶攻,且在接發球搶攻過程中多應用臺內球運用挑和擰拉技術,出臺球直接正手拉等。
(3)表現出極其出色的控制能力。在整個比賽過程中展示了較強的關于側身的能力,在整個比賽過程中十分注重反手球相關戰術的應用,注重擊球線路的相關轉換,使得對方很難對其進行防守,失誤率偏高,從而為我國選手主動進攻提供一定的機會。但我國選手樊振東/許昕在反手球應用過程中,也存在一些技術上的偏差,存在一定的失誤率。在相持段依然把握比賽的主動權,且通過相關技戰術的運用,使得相持段戰術的得分率與使用率都比較高。
參考文獻
[1]李鐵;王春霞,陳曦.黑龍江省高校乒乓球教師基本情況的調查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0,(04).
[2]宋崇麗.我國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學發展趨勢綜述[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1,(06).
[3]解振民.如何提高乒乓球公選課學生搓球技術[J].內江科技,2010,(09).
[4]郝勝利.對新課改下高校乒乓球選修課教學內容的分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2,(12).
[5]李建偉.談乒乓球運動員步法訓練方法的分析與研究[J].科技信息,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