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連方
摘 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的思想航標、行動指南。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生力軍的重要場所,學生對新思想的理解、領悟、踐行等狀況直接影響其未來的成才與國家的發展。通過調研,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高校的傳播現狀,進行數據分析,并提出措施:要發揮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及時回應學生關心關注問題;高校齊抓共管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思政課;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5.000
在黨的十九大的報告中,“新時代”一詞的出現頻率高達35次,可見其劃時代的意義。新時代需要新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了這個新時代的思想航標,3萬多字的報告,新思想就是其中的靈魂。作為祖國未來接班人的大學生們,也應堅守新思想、以嶄新的面貌開啟我們的新時代。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者與接班人,其思想政治理論修養關系著個人的成長成才,關系著國家的前途與命運。2018 年 8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宣傳思想戰線進入了守正創新的重要階段,強調要“推動宣傳思想工作不斷強起來”。高校是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陣地,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系列宣講活動,以“新舉措”、“新活動”、“新載體”點燃學生的政治理論學習熱情,引導大學生“學深悟透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為了解大學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知以及各校開展新思想學習的情況,2019年5至7月,我們采取自編問卷《大學生對新時代新思想知多少》在湖南的四所學校;湖南科技大學、湖南工程學院、湖南城建職院、湖南理工職院進行了調研,并對部分學生進行了訪談,通過整理資料,形成如下報告。
1 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
本次共發放紙質問卷1000份,回收851份,回收率為85.1%。由于調研后期多數學生已離校,在湖南科技大學的調研通過問卷星進行,收到295份電子問卷。紙質和電子問卷一共收到1146份問卷。本次調研,大一學生填寫355份,大二學生填寫345份,大三學生填寫286份,大四學生填寫160份。與四所學校84名學生通過面對面或微信、QQ進行了訪談。
2 綜合分析
2.1 大學生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知情況
我們設置“你聽說過新時代、新思想嗎?” 回答“聽說過”的1045人,占總問卷的91%,有101人回答“沒有”,占9%。 “參加完相關的專題講座或其它形式,你是否有感觸?”回答“感覺新時代新思想對大學生很重要”380人,占比33%,“感覺很一般,沒有很大感觸”的489人,占比43%,認為“完全沒有感觸”或“感覺沒必要學習”的共177人,占比 24%,在課余時間主動了解新時代新思想的內容的學生超過80%。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當前絕大部分大學生對新思想是有認知的,并且有主動學習新思想的意愿和行動。但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當前大學生新思想的學還處于較淺層次,還沒達到入腦入心的地步,更沒達到成為大學生的行動指南的境界。一小部分的學生對新思想的學習抱有無所謂甚至抵觸的態度,這值得所有高校思政工作者關注并想方設法解決的重大問題。
2.2 各高校開展新思想學習的情況
針對“你所在學校是否開展過新時代新思想專題教學或講座?”近90%的學生選擇“經常開”或“偶爾開”,但有118人回答“沒開過”。通過和學生訪談,以及數據的分析,發現這118人主要是大三大四學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上提出的,對于大三大四的學生來說,思想政治理論課已經結束,除了黨員或入黨積極分子、學生干部外,接觸新思想的時機并不多,他們把心思更多放在專業課和社交活動上。偶爾的、片段式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沒有在他們的頭腦中留下痕跡。
對于“你通常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了解新時代新思想?”有857人選擇“學校講座宣傳教育”,占75%,選擇“上網”的461人,占40%。可以看出學校的專題教育,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高校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渠道,能系統地向學生傳授新思想的發展脈絡、具體內涵等。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大學生近100%是網民,瀏覽網上信息成為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關注點包羅萬象,新思想也是之一,而傳統獲取信息的方式如報紙圖書、電視對學生影響較少。仍有113人,占總人數的10%表示沒有看過新思想,這和前一問題的情況原因類似,主要是大三大四學生。
3 建議和措施
3.1 發揮思政課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新思想入學生頭腦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次歷史性的飛躍,它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的時代課題,是我們今后各項工作的行動指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在2018年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訂,其目的就是讓大學生全面、深入、系統地接觸新思想,自覺認同新思想并踐行新思想。從前面的調研中我們已發現,經過系統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關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大一大二學生,對本理論了解較多,感悟較深。
今年3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領導的重視、規范思政課教學的各級文件的出臺,使思政課教師的獲得感、使命感得以空前增強,“方向更準了、腰桿更硬了、底氣更足了”。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必須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思政理論的熱情,如開展課前“時政熱點播報”、“我與改革開放共成長”的微視頻比賽、“工匠精神與青年成長成才”的研究性學習等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將討論、辯論、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融入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成為課程學習的主體,將個人情感融入課程,進而將思想政治理論內化為大學生的行動指南。
3.2 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及時回應學生關心關注問題,將新思想入學生內心
當今大學生基本是00年前后出生,思想活躍,不喜歡一味的說教。根據我們平時的觀察,以及訪談,發現大學生關注面很廣:衣食住行、學習就業、明星球賽、國內外局勢等等。每一方面都可能成為思政課的案例。當前,我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深水區,各種思想互相激蕩,各種矛盾縱橫交錯,各種訴求相互碰撞,各種力量競相發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就是對這些問題的正式回應,學生關注的問題都能從新思想中找到相關的解釋,在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學生能嘗到“真理的甜味”。
《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顯示,截止2018 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8. 29 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9.6%,超過全球平均水平2. 6 個百分點,中國人均每天上網時長是5小時52分鐘。從我們調研和觀察到的情況來看,上網已成為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上網的時間可達6小時以上。網絡讓大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來自四面八方,人人都可成為自媒體。良莠不齊的信息使得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大學生困惑、迷茫,一些打著所謂人權、民主的文章、公眾號讓大學生質疑我們的國家制度、方針政策。如果思政工作者不主動去了解學生所思所想,不主動追蹤社會熱點焦點,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那我們在學生有偏論、悖論時無能為力、無以反駁。
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必須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如思政課可以開辟翻轉課堂、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對于新思想中知識性問題引導學生通過網絡自學,而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問題應該是傳統課堂的重點。思政工作者的陣地不局限于教室或辦公室,上班時間也不局限于八小時,時空必須延伸。通過QQ、微信、電話等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及時將學生的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我校思政工作者黃靜老師開通了“靜待花開”公眾號,將自己輔導員工作時遇到的種種情況和感悟整理成數百篇文章,獲得了學生的認可與支持,也提升了工作效率。
3.3 高校齊抓共管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將新思想見學生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所有教師必須自覺肩負起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擔當。“思政課重引領,通識課植信念,專業課有情懷” 。
2017年6月,復旦大學等12所高校成功入選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項目“整體試點校”。構建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相關職能部門各負其責,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改革綜合素養課程和專業課程,挖掘綜合素養課和專業課的育人功能,形成協同效應,切實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融入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上海經驗為我們的課程思政改革作了典范。全國各高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也開啟了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化的道路。
以研究者所在學校為例,2018年年底,出臺了《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方案》,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悉心融匯“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十大育人體系,重點實施“三無校園、6S寢室、6S實訓室、雙元輔導、525心理健康節、三個一體育、千里馬助學、三防校園、三安食堂、典禮勵志、910理工故事會、網上理工”等二十大育人活動,系統建設“信念、書香、精美、幸福、自律、出彩”六大特質理工,著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將“明理知行、精工致遠”校訓貫穿始終,將“勤學勤思、篤信篤行”學風貫穿始終,引導學生做“有執著信念、有優良品德、有豐富知識、有過硬本領”的“四有”好學生。疑心聚力,協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方案實施近一年來,學生思想素質、專業水平大幅度提高。
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到人民群眾中去,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讓理想信念在創業奮斗中升華,讓青春在創新創造中閃光!”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高校要用新思想解決大學生認識問題,促使他們自覺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用新思想解決大學生的實踐問題,幫助大學生看清楚社會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現象和本質,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用新思想解決使命擔當問題;用新思想解決大學生的擔當問題,促使大學生牢固樹立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對社會的責任,把個人的成才夢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舞臺上書寫輝煌人生。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
[2]陳金龍.關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7,(12).
[3]倪明勝.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思想四重向度[J].理論探索,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