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懿雯
摘 要:自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開始了近代的歷史。在備受屈辱的近代史中,我們到底應該看到什么,學到什么,是每一個大學生應該知道的,更是一個中國人應該知道的。只有學習研究著一段歷史,才能夠意識到當今的一切來之不易。
關鍵詞:中國近代史;探索;現實與歷史;綜合研究
1 外國侵略者對中國的影響
1.1 軍事方面
自從1840年開始,外國侵略者對中國發動了多場侵略戰爭。典型而又廣為人知的戰爭有: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軍侵華戰爭等。還有一些相對來說沒有那么知名的戰爭有:1871年沙俄侵入新疆伊犁以及1874年日本進攻臺灣等。
1.2 主權方面
隨著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入侵,與中國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如《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這些條約,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割讓土地,或者涉及到海關權等方面。這些條約極大地危害到中國本來的領土主權,以及相關的國家權力。也正因如此,中國自1840年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3 經濟方面
外國侵略者通過發動侵略戰爭,直接索取戰爭賠款,給人民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除此之外,戰爭所導致的直接損失也是不可估量的,如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另外,外國侵略者開始在中國出售外國產品,這對中國也產生了極大的沖擊,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1.4 政治方面
外國侵略者并不滿足于軍事、經濟方面的侵略。帝國主義統治者,為實現他們長期統治中國的愿望,外國公使常駐北京,控制無能的清政府。直接操縱或者影響中國的內政、外交,把中國當權者變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馴服工具。
1.5 教育方面
帝國主義國家向中國輸入大批傳教士,向中國傳輸外國的語言、服裝、歌曲等文化。企圖對中國人民施以殖民文化,麻醉中國人民的精神,淡化中國人的反抗意識,使得中國人民能夠臣服于他們,不反抗,最終達到吞噬中國的目的。
帝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使中國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經歷了空前絕后的痛苦,給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人民不僅遭受身體的苦痛,還有精神的折磨。對國家、對社會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可以說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理解了中國近代史的屈辱,才能更好地理解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意義。
2 中華民族的艱難探索
在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中華民族并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進行了眾多探索,以求得解放民族,脫離帝國主義的殖民。在探索的過程中,有失敗有成功,有教訓有經驗。可以說,中國近代史,也是中國民族的探索史。
2.1 早期民族意識的覺醒
面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從林則徐就開始了向西方的學習。他組織人員編寫《四洲志》,是為了了解世界各國發展的情況。再到后來,魏源繼承和發展了林則徐的思想,進一步進行闡述,寫出了《海國圖志》,為改變中國閉關鎖國、故步自封的狀況提供了理論指引。
2.2 農民階級的積極探索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可以說是農民階級對中華民族如何擺脫帝國主義殖民的最好例子。同時,對清朝的統治也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不僅如此,在解放人民思想上,也做出了貢獻。但由于農民階級固有的一些弊病,最終不能正確完成中華民族求得獨立的任務。
2.3 資產階級的積極探索
隨著民族資產階級的發展,也開始了自己的探索。其中包括康有為等人的“公車上書”以及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等。辛亥革命最終取得了推翻清朝,結束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這個結果。但是由于對帝國主義的妥協,最終并未取得真正的民族獨立。
2.4 無產階級的積極探索
共產黨的誕生,是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件。無產階級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并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開辟出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在經過不懈努力后,終于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締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
總而言之,中華民族之所以沒有被帝國主義所殖民,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便是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反抗精神。不同階級、不同人群用自己的方法對中華民族的未來進行了不同的探索。其中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都具有至關重要的價值。
3 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意義
3.1 不忘屈辱歷史
學習中國近代史,最主要的一個層面就是不忘屈辱歷史。時刻牢記“落后就要挨打”這么一個教訓,銘記住先輩們無畏的犧牲。銘記住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意識到如今的生活來之不易,才能看清“來時路”。
3.2 樹立遠大理想
學習近代史,另一個方面就是以先輩們為榜樣,他們為國犧牲,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銘記和學習。樹立遠大夢想,是對先輩們高尚志向的追求,也是對歷史的尊重。樹立遠大的夢想,為了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而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3.3 落實日常行動
只有明確了解了如今生活的來之不易,才能促使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對夢的追逐之情。以先輩為楷模,一英烈為模范,更能照亮“此時路”。在樹立遠大理想的基礎之上,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正確意識到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意義,才能避免感到中國近代史無聊這種情況。也唯有如此,才能正確意識到學習中國近代史的重要性,并發自內心的學習中國近代史,從中汲取自身所需要的營養。
參考文獻
[1]梁利珍.中國近代史述略及學習研究的重要現實意義[J].世橋,2019,(11):70-72+85.
[2]楊慧敏.淺談中國近代史學習的方法與意義[J].學周刊,2014,(36):192.
[3]范文瀾.中國近代史[M].人民出版社,1955.
[4]陳旭麓.近代史思辨錄[M].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
[5]李華興.中國近代思想史[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6]沙健孫.中國共產黨與抗日戰爭(上、下)[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