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明
摘 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開發,使之成為地域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同時也利用其經濟價值帶動地方旅游業的發展,已受到各地的普遍重視。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無形方式世代流傳于人類社會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諸如各種禮俗活動、傳統知識、傳統表演藝術、民間歌、舞、樂、戲、祭司之經詞、民間工藝技能、有關自然界的民間傳統知識,以及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所依托的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地區文化的記憶,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多為民間文化,其形式為大眾喜聞樂見,參與性強,又具有獨特的地域民族特色、文化內涵及藝術欣賞價值,這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類旅游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開發,使之成為地域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同時也利用其經濟價值帶動地方旅游業的發展,已受到各地的普遍重視。
1 營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營口地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目前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4個(蓋州高蹺、蓋州皮影戲、營口評書、營口鼓樂),省級非遺項目6個(蓋州風箏、營口陳氏面塑工藝、大石橋迷鎮山廟會、營口津式高蹺、營口木浮雕工藝、望兒山傳說),市級非遺項目39個(大石橋風物傳說、遼劇音樂、營口楞嚴寺寺廟音樂、營口布貼、營口剪紙等)。涵蓋了音樂、戲劇、書法、雕塑、鏤刻、民俗、神話傳說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還包含了傳統食品加工等飲食文化,形式多樣,覆蓋面廣。
近幾年,營口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管理、傳承日益重視,文化主管部門積極推動非遺項目的申請。2019年,計劃申遺項目40多項,并且重視開展非遺宣傳,在民間日常的文化活動中,展示非遺的風采,使人民群眾了解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非物質文化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小了,目前營口的非遺保護與傳承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傳承人后備力量不足。非遺傳承人年逐漸老齡化,這些傳統的藝術形式往往吸引不了年輕人,加之經濟收益不高,存在后繼無人或者傳承人數量少的問題,后備力量嚴重不足。另外,非遺的傳承方式大多是“師傅帶徒弟”,有的甚至有不傳外人的傳統,這些因素都制約著非遺的傳承。
第二,保護力度、廣度、深度不夠。非遺保護僅限于政府、學者層面,普通民眾往往不甚了解,因此這些非物質文化的原生環境不斷被侵蝕、破壞。在這種情況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就十分緊迫和必要。
第三,非遺保護資金缺乏。目前,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全靠國家出資扶持,缺乏民間資本的注入。因此,除蓋州面塑、蓋州皮影藝術、滿族民間刺繡等幾個非遺項目發展較好之外,其他項目都面臨著資金缺乏、難以為繼的問題。
第四,非遺發展空間日益縮小。非遺項目大多與民間習俗相關,隨著社會的發展,新事物越來越多地受到追捧,而傳統的非遺項目不但面臨著受眾越來越小的困境,而且其適用的場合也日益減少,往往只在某些民俗節日或者有民俗特色的慶祝活動上,才有非遺展示的空間,同時,非遺本身由于其自身的特點,缺少與時代相呼應的新作品這使非遺脫離時代、脫離受眾,其發展日益受到限制。這是營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蓋州高蹺為例,再早以前,辦喜事、開業、辦廟會等都會聘請一只高蹺隊來吹吹打打、蹦蹦跳跳來助興,隨著社會的發展,助興產物日益繁多,除了偏遠山區人家結婚生子以及廟會是偶爾會出現高蹺隊伍,基本上沒有人再去聘請高蹺隊。
營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開發利用的項目少。主要表現在已申遺成功的非遺受關注較多,曲藝類及面塑、滿繡等有形非遺項目開發、利用較多,而無形的如神話傳說等項目利用率不高,更多的未申遺成功的非遺開發、利用數量少、范圍也小。
第二,推廣力度不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傳播大多依靠傳承人進行自發推廣,這種傳播方式影響面窄,推廣效果不佳。政府和社會的力量的推廣,主要是利用民俗節日、旅游景點、展示陳列館等方式,能夠接觸到非遺的人群少,宣傳效果也不甚理想。
第三,缺乏特色文創產品。
文創產品具有商品屬性,這一點毋庸置疑,在信息發達的當今社會更是如此。像各地特色風俗小吃、特色面館等“舌尖上的非遺”給當地旅游、經濟帶來了重要影響,像一些玩偶、飾品等“裝飾上的非遺”也買到了全國各地,有的甚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營口目前的非遺缺乏這種帶來經濟效益的特色文創產品,像皮影戲的文創產品至今還是零散的在當地廟會上才擺上貨架,像剪紙的文創產品好多只是在過年、過節時才能被想起來。營口需要打造特色非遺文創產品使其滿足消費者的情感需求,適應當今社會節奏、多元化需求,才能更好的開發和利用好非遺。
第四,營口非遺資源整合率較低。
營口非遺資源種類不少,但是基本上都是單一活動。如高蹺、雕塑、鏤刻在很大一部分是在舉辦廟會或者重大節日時才能多樣出現,像營口評書、營口鼓樂只在營口老街這種商業氣息重的地方出現,像遺址類資源、景觀類資源、歷史文化類資源等的整合度也不高,缺乏對這些活化資源的綜合利用和開發,無法使外來人們尤其是旅游的外來人們深入體驗到營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和特色。
2 營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對策和建議
2.1 對營口的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對策和建議
2.1.1 健全保護、傳承模式
營口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了音樂、戲劇、書法、雕塑、鏤刻、民俗、神話傳說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這些藝術形式的保護和傳承最需要的是人,有的還需要一個團體,因此,我們要加大對團體傳承、群體傳承的關注支持,建設必要的人才庫,也要充分調動當地群眾的保護和傳承非遺的主動性,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我們還要健全法律法規,對一些保護和傳承不力的地方政府和人員進行約束,設置退出機制,不能至在申請非遺時重視,申請成功就不管不問。這樣對一些重申請、輕保護的單位感受到不進則退的壓力,從而更加致力于真正的保護。
2.1.2 拓寬資金渠道
目前,對于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金主要來自政府的財政預算,這種財政預算不是專項資金,也不能專款專用。更何況像營口這種財政吃緊的城市,對非遺保護和傳承的資金投入更是困難。我們除了要把政府的財政預算確保其“專項專用”,我們應該拓寬資料的來源,一是通過民間籌資,讓一些當地的企業家進行投資;而是通過捐贈,讓普通群眾自覺進行捐款,這些資金的使用也需要透明,也要考核資金投入的“收益率”。
2.1.3 豐富宣傳途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受眾很少,大部分是老年人,年輕人少,尤其是青少年對非遺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我們要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到學校、到企業、到社區。讓更多的普通大眾接觸到、感受到非遺的魅力。像營口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舉行相關活動到中小學進行表演、宣傳,同時招收感興趣的孩子對他們進行培養,以便傳承。也可以組織活動到高校,讓大學生們感受到營口非遺的風采,通過他們的手和嘴向外面傳播。讓青年人知道非遺是什么、怎么來的、如何去保護。還可以利用網絡進行宣傳,通過微信、抖音、直播、微博等傳播平臺,以多種形態“火”起來,從而吸引更多的“粉絲”。
2.1.4 結合原生態創新非遺文化形式
現代社會是多元化的,人們對精神的需求也是多樣化的,當然,文化在流傳的過程中也會吸納新的元素,進行創新型創作。只有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人的喜好,才能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當然,也不能一味的迎合,也需要原生態的保護。因此,在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各項機制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引導、鼓勵保護者和傳承人大膽創新,在原生態的基礎上就行大膽改革和挖掘,以便適應社會的發展。像高蹺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不要只限于流傳他單獨的形式,可以根據其形態塑造幾個特定的玩偶,并賦予其名稱和含義,與現實相接近。也可以創新動作,結合武術、散打能動作,給高蹺隊進行新的編排,吸引觀眾。
2.1.5 要重視專家、專業隊伍建設
專家隊伍、專業團隊的打造,不僅可以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上升到理論高度,還能通過學者的思維、團隊的力量總結經驗、分析問題、凝練規律,為政府決策提供咨詢,為具體的保護實踐提供指導。
2.2 營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的策略和建議
2.2.1 多區位開發,多角度利用
目前,營口文化旅游線路較少,多集中在鲅魚圈、北海等海邊、溫泉方面。我們應該精心推出具有非物質文化內涵的文化旅游項目,進一步擴大旅游市場。
(1)打造文化遺產“傳統藝術保護區”。
蓋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持相對多,也多相對比較完整。我們可以以蓋州市為中心,打造一個蓋州文化遺產保護區,像蓋州高蹺、蓋州皮影戲、蓋州風箏、蓋州遼劇音樂、蓋州石氏泥塑等傳統工藝和藝術,把這些藝術集中起來,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文化區域。讓喜歡的人看到的更全面、更方便。營口老街也要利用其人流密集優勢,集中展現出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像營口評書、營口鼓樂、營口剪紙等藝術,以營口老街為根據地,建設具有營口特色的非遺“傳統藝術保護區”。
(2)打造一批文化遺產旅游品牌。
要抓住地方特色,突出營口山海文化特色,打造旅游品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重點做好望兒山文化旅游節,讓更多的人了解望兒山傳說。讓望兒山和北海以及鲅魚圈海邊旅游結合起來,形成獨特俄山海文化,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品牌,使其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
(3)打造一條遺產旅游經典旅游線路。
充分運用各地的遺產文化資源,拓展旅游項目,打造有吸引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景區。從營口老街出發,聽聽評書、鼓樂,感受老街帶來的河海文化底蘊,再到熊岳望兒山,爬爬山、趕趕海感受山海帶來的傳說佳話,再到蓋州文化保護區,、看看高蹺、學學皮影戲,感受傳統藝術帶來的魅力,最后到鲅魚圈泡溫泉、吃海鮮,感受生活給我們帶來的愜意。
(4)充分利用好廟會活動。
營口楞嚴寺廟會、西大廟廟會、大石橋迷鎮山廟會是營口三大廟會。很多非遺的藝術形式都會在廟會上跟大家展示,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個機會,挖掘潛在的利用價值,做好非遺的保護和傳承。
2.2.2 加大非遺的推廣手段和力度
目前,很多地區已經對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護,營口地區在這方面由于多方面原因走在了后面,很多東西還沒進行數字化保護、傳承與轉化。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了新方法、新手段。下面我就營口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提出兩個方法。
一是通過APP軟件進行保護和推廣。App作為一種新型數字化保護方式,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數字化方式長久地儲存在計算機網絡中,其優點很多,一是成本低廉,開發一款APP,價格不高,并且可以永久使用,二是操作簡單能被應用廣泛,而且直接被目標客戶受用,三是可以互動,增強人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認識,四是可以開發相關產品和服務,幫助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最大商業化。
利用APP建成營口地方非遺數據庫利于這些非遺數據資源的收集、歸納及傳承,最大限度地避免斷代遺失風險。
二是通過借助網路平臺進行傳播。比如抖音、快手、直播等都是很好的傳播軟件。可以設計情形、設計情節、編排劇情、凝練文字等方式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傳播。這種傳播方式速度快,并且受眾率極高,喜歡的人可以直接關注、收藏,以便以后更好的學習和效仿,也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2.2.3 著力開發特色非遺文化產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上升到經濟層面就是文化的商品屬性。我們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的精神效應轉化成經濟效應,讓其成為地方的一張名片,需要我們打造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產品。如:第一批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蘇繡,是中國四大繡之一,民族的品牌目前與它相關的企業不下千家,每年的經濟效應達到十億人民幣,實體店、網絡店若干。營口地區近幾年的望兒山文化母親節,也吸引不少游客,但只是一種簡單的旅游文化,沒有形成產業化,與之相關的望兒山酒業發展也不樂觀。因此,我們要著力發展特色的文化產品。一是把非物質文化產業化方式與傳統生產方式結合開發,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經營戰略方向,合理定位、科學創新,創立民族非物質文化品牌產業。在非物質文化傳承過程中,在保持其與生俱來的民族特色不變前提下,對于可以實現產業化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在此基礎上做好品牌的宣傳、推廣、保護、更新等工作,從而奠定非物質文化產業市場基礎和發展空間。而對于那些很難產業化的非物質文化資源,應從全局出發,深度挖掘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采用傳統手工生產方式,還原其原有的技藝和價值,打造傳統民族特色手工業品牌。其次,非物質文化與旅游業結合,創立特色民族旅游。旅游是及吃穿住用行為一體的全方位消費方式,不但能提高經濟效益還能向外傳播。走一條“引進來再走出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旅游。力爭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我們的一張城市名片。
2.2.4 整合非遺資源,告別單打獨斗
我們要把分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集中,對一些有聯系的藝術形式進行串聯,打造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平臺,共演一出戲。
參考文獻
[1]祝璟怡,方琛,孟慶林.AR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推廣中的應用[J].藝海,2018,(4).
[2]覃騰.非物質文化遺產環境下的廣西壯族嘹歌推廣與傳承發展研究[J].北方音樂,2018,38.
[3]崔北軍.加強蚌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J].蚌埠黨校學報,2015,(2).
[4]張迪迪.蚌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J].安慶師范大學學報,2019,(1).
[5]宋方昊,劉燕.文化產業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策略[J].山東社會科學,2015,(2).
[6]包志剛.隨“五姑娘”的問世而產生的幾點想法:試論蘆墟山歌的保護、傳承和發展[J].青春歲月,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