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人轉是東北傳統曲藝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已日漸凋敝。當代,我們有義務推進二人轉這一優秀傳統曲藝形式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唱詞是二人轉的一劇之本,作為現代作者,筆者將結合自身創作心得,淺談二人轉唱詞寫作如何在傳承的基礎上融合時代元素,發展創新。
【關鍵詞】二人轉;傳統曲藝;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J825?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4-0052-02
【本文著錄格式】岳奕葒.現代二人轉唱詞寫作的傳承與創新——以二人轉《互聯網+雞蛋》詞創作為例[J].北方音樂,2020,02(04):52-53.
二人轉是中國東北地區的傳統曲藝形式,屬于“走唱類”曲藝、地方戲。東北人素有“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的傳統,可見其在東北人的文化生活中曾占有重要地位。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藝術形式多種多樣,二人轉作為傳統曲藝形式,一方面已淡出現代觀眾的視野,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另一方面被低俗化、商業化取代。我們作為創作者,有義務實現二人轉這一傳統藝術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二人轉表演形式靈活多樣,音樂唱腔豐富,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傳統二人轉的傳承與傳播均是師傅帶徒弟,口傳身授,而新編二人轉均是遵循當代創作規律的“譜子戲”,即演員依照唱詞、曲譜表演。因此,當代二人轉的唱詞可謂一劇之本,尤為重要,既要依從傳統規律,肩負傳承職責,又要符合時代要求,承擔創新使命。
《互聯網+雞蛋》是筆者編劇、作詞的一部現代二人轉,講述了農村青年回鄉創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渠道帶領鄉親致富并收獲愛情的故事,作品相繼獲得遼寧省第十六屆群星獎、遼寧省第五屆曲藝牡丹獎。筆者將結合這部作品的創作心得,淺談當代二人轉詞創作的傳承與創新。
一、詞創作要揭示作品主題,符合時代精神
任何文藝作品都是時代精神的體現,而唱詞能夠直接反映主題。從歷史來看,二人轉源自民間為基層群眾表演,是一門草根藝術。不同時代的二人轉,其主題和內容都代表了當時時代的文化習俗和社會風尚。當代二人轉創作應傳承這一理念,反映當代社會風尚,傳播時代精神,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二人轉不同于歌曲的抒情性,其內容核心是敘事。《互聯網+雞蛋》是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創作的現代二人轉作品,有著深深的時代烙印。二人轉藝術是東北地區的鄉土藝術,并不適合表現太“潮”的內容,所以,創作之初筆者多次深入農村追根溯源,力求找到既符合時代精神又適合二人轉表演的主題。經過近兩個月的深入調研、采訪,加之結合自身的年齡和經歷,筆者認為在新時代年輕人利用自身學到的科學技術回鄉創業,是新時代青年積極向上、求真務實的縮影,同時結合“互聯網+”的時代要求,一對扎根農村、回鄉創業的青年形象便在腦海中鮮活起來。主題確立后,所有情節設置與唱詞撰寫均緊密圍繞主題展開。
二、詞創作要符合人物形象,貼近現代生活
“走唱類”曲藝創作,曲牌是固定的,因此,一般創作規律是先寫詞再譜曲裝調,最后搬上舞臺,文本的創作是第一步。
二人轉素有 “千軍萬馬,全靠咱倆” 的藝彥,一方面指二人轉演員的功力深厚,可以扮演不同角色;另一方面也要求作品本身適合“一副架”演出,角色有跳進跳出的轉換,語言、情節、表現形式豐富多彩。這就要求唱詞寫作必須符合每個人物的特點,并且語言生活化。筆者以編劇思路先確定了人物定位,性格爽利的農村女青年秋蘭、有知識的返鄉青年大年、有些市儈有擔心女兒婚事的秋蘭媽,再以富有時代感的語言使人物立體并貼近生活。例如:爽朗的秋蘭,風風火火,雷厲風行,開場便大大方方來了一句:“你們這旮達誰管事兒啊?”這里,筆者特地運用了東北方言;而秋蘭往昔戀人、回鄉開網店的張大年,在介紹業務的時候,筆者特地為他安排了一段獨白唱詞:“互聯網是個大世界,不用出門就把我和客戶連,別看我只在電腦前邊坐,客戶遠在國外也能下單……”用樸實且貼近生活的語言,將視野開闊的創業青年立起來。
此外,因為作品篇幅限制,沒有更多交代秋蘭與大年交往的前因后果和兩人現在狀態,特地在秋蘭媽的角色上寫了一句唱詞:“聽說網店里來了個好青年,給你介紹你不想看,莫不是還想著不務正業的張大年……“一個擔心女兒婚事又市儈的母親形象躍然紙上,同時又交代了秋蘭和大年的單身狀態,為二人見面埋下伏筆。后經過作曲老師裝調譜曲,在演員的演繹下更顯人物鮮活生動。
三、詞創作與曲調相得益彰,留有舞臺空間
筆者專攻于唱詞,《互聯網+雞蛋》作品的作曲工作是二人轉曲作者鄧建明老師在拿到唱詞后進行裝調譜曲的。即便如此,筆者在前期詞寫作階段也充分考慮到二人轉常用曲牌的特點,并重點在譜曲階段與作曲老師進行良好溝通,根據曲作者創作靈感對唱詞進行修改,力求詞曲完美融合,傳情達意。
《互聯網+雞蛋》中,運用了傳統曲牌“文嗨嗨”“武嗨嗨”“打棗兒”“慢西城““羊調”“小翻車”等,為了使旋律和唱詞能更好地融為一體,曲作者根據情節和唱詞在曲調上做了發展,例如開場四句:“新農村新變化,互聯網加譜新篇,有志青年回鄉創業,網店銷售忙得歡。”曲作者沒有使用傳統曲牌,而是原創了具有東北民歌風格的唱腔,高亢歡快,立刻凸顯了作品的時代氣息。
此外,在情節的發展中,筆者時刻考慮舞臺表現效果和演員表演空間。在表現秋蘭不小心看到電腦上大年在網上跟女孩(女客戶)聊天的情節時,筆者為秋蘭設計了內心獨白:“女孩的頭像真好看,大眼睛直忽閃一對酒窩笑得甜”,表現了秋蘭誤會女孩是大年未婚妻時的沮喪甚至吃醋、自卑;之后,又跳出秋蘭跳入“女孩”視角,以女孩的口吻唱“……咱倆那個事兒你要早早做打算,趕緊辦了你可別拖延……”跳入跳出本就是二人轉表演特色,此處兩個角色的切換使導演的舞臺調度有了充分余地,同時人物心里的矛盾、斗爭也推進了劇情發展。更重要的是,唱詞給曲作者以充分靈感,曲作者在這段唱詞裝調時沒有使用傳統曲牌,而是根據角色的轉換和情緒,原創了一段具有東北民歌風格的音樂,讓觀眾被劇中人牽引的同時更是耳目一新。一段“原創曲牌”后,甩腔到“紅柳子”,情節過渡圓潤,銜接自然,唱詞與曲調完美融合,且為三副架演員的舞臺表現提供了足夠空間。
四、詞創作要遵循傳統規律,融合時代元素
《互聯網+雞蛋》將傳承的理念植根于整個創作過程中,同時注重現代觀眾審美。二人轉唱詞的寫作有單數句仄聲,雙數句平聲的規則,筆者在寫作過程中做到語言凝練,合轍押韻。由于筆者不是二人轉演員,為了使作品更好地呈現二人轉的表演特色,更符合傳統二人轉的藝術特點,同時為了避免出現唱詞蹩腳或“倒字”等“技術問題”,初稿形成后,便幾次請二人轉專業演員進行試唱,發現問題,及時修改。
創作中,筆者結合自身影視及文學方面的知識,用唱詞的畫面感強化二人轉“跳入跳出”的表演功能。例如,在表現秋蘭想向大年表白,但是內心又有斗爭之時,寫了一段唱詞:“秋蘭抬眼往門外看,樹上的鳥兒叫得歡。街上戀人成雙對,秋蘭偷眼看大年。”此處筆者運用了現代影視作品的蒙太奇技巧,將景物刻畫的空鏡和人物細節特寫對接,形成畫面感。曲作者用“打棗兒”這一曲牌作為這句的唱腔,頗為抒情動聽,給觀眾留下想像空間。
此外,筆者在唱詞中融入“親吶”等網絡銷售用語,以及“精準扶貧”“雞蛋滯銷”“市場突變”等現代詞匯,樹立青年創業者人物形象的同時,巧妙地融合了時代元素。
作品立于舞臺之上,是主創、主演人員共同的努力結果。傳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為了更好地傳承,筆者通過此次創作,汲取了傳統文化的精華,力求運用到更多的二人轉詞創作中,為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楊旸,楊樸.二人轉與東北文化傳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2]中國曲藝家協會編.中華曲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