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
摘 要:2020年在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共同抗擊新冠狀疫情時,中國的各個企業也打響了經濟抗“疫”活動。此次疫情對中國的經濟影響并不像2003年的“非典”那么嚴重,本文展示了各種數據表明,中國的經濟雖然受到疫情的波動影響,但總體形勢穩定。
關鍵詞:疫情;影響與機遇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漢市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隨后全國各級政府相繼宣布封城的決定,各大商場、酒店等經營場所紛紛停業進入疫情隔離狀態,僅有一些維持正常食物供給的超市或市場定時開放,這對中國的經濟將會造成些許的影響。
1 中國的經濟狀況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9年中國的我國國民收入以及各產業的增加值均呈現上漲的狀態。2019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仍處于增長的狀態,增長率減緩到了779%。我國已經形成穩定的經濟規模。
2 疫情爆發對經濟影響的分析
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是消費、投資、進出口。我國具有巨大的消費市場,國內消費對我國的經濟增長起到關鍵性的帶動作用。而本次疫情對給我國國內消費造成了影響。
在國內消費的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130億元人民幣,同比名義下降20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237%)。由于疫情的爆發,制造業的生產停滯了一段時間,因此相對應時間段的制造業產值下降。供應量下降是消費額降低的一個原因。其次,由于工廠的停止生產,企業在此期間的收益將會縮減,而運營的固定成本無法消除。為了減小虧損,企業紛紛采取降低人工成本的措施,即對員工采取短時間內降薪停薪的管理辦法。這會直接導致人們的實際收入降低,削弱人們對商品的購買能力,最終反映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的現象。
疫情對服務業的影響比較明顯,這是由服務業的產業特征決定的,服務業主要包括現代物流業、餐飲業、教育醫療、旅游業等相關產業。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可知,2020年1~2月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下降13%。其中,餐飲業、旅游業的服務具有現場化、無法儲存的特征,如今疫情的爆發,政府對人員流動的控制使得餐飲業和旅游業的經營情況受到了打擊。根據人民日報海外網的報道,2020年1~2月,餐飲收入4194億元,同比下降了431%。
疫情也對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出口方面,各國因為疫情的爆發對我國出口采取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以及我國的制造商在一月份停滯了一段時間的生產使得產量下降,會導致我國出口貿易額有些許地下降。而在進口方面,我國對口罩等醫療用品的大量需求會緩解我國進口總額下降的趨勢。從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來看,2020年1~2月份我國進出口總額俄為41,2376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96%;其中出口總額為20,4058億元人民幣,同比降低159%,進口總額為20,8317億元人民幣,同比降低24%,且我國1~2月份的貿易情況處于逆差的狀態,凈進口4259億元人民幣。從貿易的種類上來看,我國的一般貿易的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92%,出口同比下降166%,進口同比下降12%。由此可見,疫情對我國的國際貿易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來看,2020年1月份,我國對外勞務合作派出的勞務人數約19萬,較上年同期減少15萬。在對外投資的金額方面,根據商務部和外匯統計局的數據來看,2020年1月,我國對外直接投資608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54%。但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并沒有呈現同比下降的情況,2020年1月,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對47個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59億美元,同比增長195%。這說明,疫情并沒有影響我國對“一帶一路”國家的直接投資,但卻影響了我國對外的勞務輸出和整體的對外投資。
3 疫情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疫情的爆發促使中國各個企業深刻地思考如何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同時,也促使中國政府思考如何扶持中小企業渡過疫情期間的困難時期。首先,寬松的貨幣政策將會刺激國內市場的經濟狀況,但是需要抑制物價的上漲,保證國民的實際收入是穩定的。當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回轉時,企業的銷售才會重新有了起色,從而進入良性循環。其次,短暫時間內的稅率降低也可以促使人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從而緩解抑制消費的狀況。再次,為中小企業提供低息貸款,同時嚴抓貸款企業的還款信用,既可以幫助中小企業抵抗疫情期間帶來的資金運轉困難,也可以防控攜款潛逃的風險。
抗“疫”戰場也存在于經濟領域,各個企業的微觀市場構成了中國的宏觀市場。在銷售領域,企業可以通過開發線上銷售渠道開發、維護市場,通過預售的方式穩定銷售和維護客戶;在價格方面,建議企業推出部分降價讓利的活動,以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物流企業可以專研智能運輸功能替代人工運輸服務,減小疫情帶來的停工成本。
4 啟發
疫情雖然給中國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不過促使了政府和各個企業的深入思考,促進中國進入人工智能時代的步伐,各個企業可以尋求產品和人工智能的結合,將制造智能化、服務網絡化,突破疫情帶來的困難局面。在尋求新途徑的同時,政府需要探究更加完善的政策與制度,各個企業也需要探索更加完善的企業管理體系,讓人工智能真正成為有利的社會經濟發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