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騰飛
摘 要:兒童期是養成良好飲食行為的關鍵期,養成良好的飲食行為除了能夠支持孩子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素,也會為成年后的健康生活產生重要影響。通過對小班幼兒進餐獨立性、專注性、挑食偏食、家園食物差異這四方面的分析,更好呈現目前小班孩子在園飲食行為特點,并以此為基礎,提出改善小班幼兒不良進餐行為的建議,幫助孩子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
關鍵詞:小班幼兒;飲食行為表現;對策
“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促進兒童的健康、生長和智力發育”。但出現飲食行為問題的幼兒并不是少數,而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小班幼兒飲食行為是指3~4歲幼兒在幼兒園午餐時間進餐,從進餐開始至進餐結束后整個過程中所有的行為表現,所以飲食行為也可指進餐行為。當前眾多研究多以3~6歲幼兒為研究對象,內容多以家園飲食行為差異為主,對于小班幼兒在園飲食行為研究較少。通過對小班幼兒在園進餐行為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小班幼兒在園飲食情況,針對性提出改善措施,以便于教師更好把握小班幼兒飲食特性,促使幼兒園注重幼兒的飲食教育,家園形成教育合力,利于幫助幼兒改善不良飲食行為。
1 小班幼兒在園飲食行為因素分析
1.1 幼兒進餐獨立性
幼兒進餐獨立性是指在進餐時,小班幼兒在不依靠教師幫助的情況下,能夠自己自主使用餐具(勺子),完成進餐。多數小班幼兒具有獨立吃飯的能力,而小部分孩子缺乏獨立的飲食習慣。影響小班幼兒在園進餐獨立性的因素有多種,如進餐的食物、幼兒情緒、教師督促等因素。進餐時的食物與幼兒自身的情緒變化較為嚴重影響幼兒進餐時的獨立性,而二者之間也有相互關系。即使是具備完全獨立進餐能力的幼兒,也會因為食物的偏好導致進餐時拖拖踏踏,更不用說具有進餐依賴性的幼兒了。而且幼兒的情緒變化,也會受到食物的影響。當孩子遇到討厭吃的食物時,孩子的情緒會明顯受到影響,這時就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完成進餐。除此之外,發現在小班幼兒的進餐中,教師的言語指導會是督促幼兒自主進餐,加快進餐的有效方式。以及家長的教養方式也會影響幼兒在園的進餐獨立行為,家庭和幼兒園在獨立進餐教育上沒有達成一致,這使得一些孩子變得不那么獨立。
1.2 幼兒進餐專注性
幼兒進餐專注性是指在午餐過程中,小班幼兒能夠抗拒干擾,將注意力集中于午餐上,專心完成進餐。小班幼兒在進餐時多會“坐不住”和出現分心行為,如吃了一會兒就會跑下位置,即使坐在位置上,也會走神、東張西望、手里喜歡把玩東西(食物、勺子等)。小班幼兒專注性不佳的情況頻出,最為根本的原因是受到幼兒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的影響。心理實驗表明:通常情況下,小班孩子(3-4歲)的注意力集中大約是5—10分鐘。所以小班孩子進餐時多出現進餐注意力不佳的表現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孩子自身對食物的偏好以及孩子的性格特點都會影響孩子進餐的注意力。另外,在進餐過程中,教師的影響不容忽視,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極容易受到幼兒關注,例如教師在安撫其他幼兒時,一些孩子的注意力立馬就不在自己的食物上了。
1.3 幼兒進餐挑食、偏食
小班幼兒存在明顯的挑食、偏食行為。幼兒會看重食物的外形、口感,如又硬又難以咀嚼的綠葉蔬菜是幼兒尤其討厭的。但就綠葉蔬菜而言,由于口感的不同,幼兒的接受力也不同。如冬瓜軟容易咀嚼因此幼兒容易接受,幼兒容易接受也能夠喜歡上的食物應當是較軟且容易咀嚼的。其次,幼兒的食欲會受食物本身的顏色、味道影響。如綠葉蔬菜是幼兒較為抗拒的,尤其像莧菜這種特殊顏色的蔬菜,幼兒尤為抗拒。通過對食物的分析,發現食物烹飪和食物本身的特性會是影響幼兒食欲的明顯因素。如小班孩子普遍容易接受較軟,而排斥硬難以咀嚼的食物,他們喜歡口味重(肉類)而抗拒清淡(蔬菜)的食物。因此如果能夠注意保護食物的色香味形,將會是有效緩解幼兒挑食、偏食的方式。
1.4 家園食物差異
家園食物間的是否一致性,會是降低孩子們不良飲食行為的可控因素。幼兒在幼兒園和家庭中都會進餐,而這兩種進餐環境中食物的選擇以及食物烹飪方式長期的不一致會直接影響幼兒的食物偏好,進而出現各種飲食行為問題。幼兒園一周食譜都是教師經過科學計算,保證給幼兒提供足夠的營養素,且每周食譜都要進行更替,科學營養。幼兒園的食譜對于幼兒而言是營養有足,但滋味不夠,而且幼兒沒有選擇食物的權利。而在家庭中,幼兒完全有選擇食物的權利,進餐的食物會是幼兒所偏好的,雖然家庭提供的食物是能夠保證營養的,但有時的情況是會造成幼兒營養過剩,幼兒對食物的過于偏好。在食物的烹飪上,家園也存在差異,也正是這種差異,導致幼兒明顯的偏好食物,長期家園食物的不一致是不利于幫助幼兒規范進餐行為的。
小班幼兒的飲食行為表現是一個生態系統,每種飲食行為表現并不是單獨存在,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如幼兒進餐的獨立性會受到外界影響,導致注意力分散,專注度不高;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往往會挑食、偏食。因此解決小班幼兒飲食問題不能從單一出發,應該全方位考慮,將各個部分系統聯系起來。
2 小班幼兒在園飲食行為相關建議
改善小班幼兒在園不良飲食行為,是一個系統工程,并不能從單一的哪個方面入手,需要從孩子身心特點出發,增強幼兒園和家庭的合作,使幼兒園和家庭關于飲食行為教育達成一致,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2.1 注重幼兒自身特點改善飲食行為
2.1.1 從幼兒生理特點出發激發食欲
通過對幼兒進餐行為特點分析,能看出食物選擇的重要性,食物選擇背后是在于能否激發幼兒的食欲,幼兒出于本身生理需要,對食物產生興趣,從而更好進食。小班幼兒自身年齡特點導致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食物能激發孩子們的興趣,那么孩子們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用餐上。幼兒自身的情緒狀態也是影響食欲的一大因素,教師要關注幼兒情緒。尤其在進餐前和進餐進行時,避免一些批評,和過多的“言語指導”。小班幼兒特殊的年齡特點必然會導致他的進餐不能盡如人意,所以在進餐時,教師要體諒幼兒一些不良飲食行為,不能抓住時機就對幼兒進行各種教育,要注意保護幼兒的情緒狀態,以良好的情緒完成進餐。
2.1.2 從幼兒心理特點出發提高注意力
從幼兒心理特點出發提高注意力,首要注意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3-4歲的幼兒活潑好動,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只有五到十分鐘,因而面對進餐過程中,小班孩子各種花樣的分心表現,是可以理解的。應當順應小班幼兒的心理特征,采用針對性措施,有效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降低分心行為出現。小班幼兒有著“喜歡受表揚”的天性。因此對于幼兒的不良飲食行為,鼓勵與指導要同在。教師需要指導幼兒改正不良的進餐行為,但同時也表揚孩子好的進餐習慣,不能急于責備,要鼓勵幼兒進行改正。通過表揚加強孩子的自信心,也使孩子更容易接受教師指導。其次,利用小班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是通過模仿這一特性,利用好榜樣作用,讓幼兒學習好的飲食行為表現。
2.2 營造適宜的幼兒園飲食氛圍
幼兒園對于幼兒而言,是除家庭之外生活的第二場所,其影響是不可替代的。從幼兒園出發,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行為是不能推脫的。幼兒園有責任有義務關注、加強幼兒園健康飲食教育,注重食物烹飪、保持安靜的進餐環境。
2.2.1 幼兒園應關注幼兒飲食教育
目前幼兒園關于飲食教育的課程內容多為認識蔬菜水果,教育孩子多吃蔬菜水果,而中大班的幼兒則非常缺少,多是在語言、科學領域中“順帶”著的飲食行為方面的知識,多數教師并不會就這方面進行展開,結合營養教育,多是一帶而過。而除了教學活動之外,幼兒飲食課程并未滲透到幼兒園生活方面,沒有做到從生活方面來進餐飲食教育。幼兒園針對性的飲食營養教育活動是比較有限的,所以幼兒園應當注重幼兒的健康飲食教育活動,多采用直觀、形象的活動方式,多領域整合等。除此之外,陳鶴琴提倡幼兒課程應當是整體的課程,杜威也反對分割式的課程,因此對于幼兒園飲食健康教育而言,不能孤立存在,應當存在于幼兒園生活的方方面面。
2.2.2 幼兒園應保護食物的色香味形
小孩子的注意力分散和缺乏控制能力決定了他們在食物上的注意力不會長久,加上食物不能引起幼兒的興趣,那么幼兒在進餐過程中的諸多問題行為是必然的。因此,在烹飪食物時,除了保護好食物原有的營養,也要注意食物的外形、味道等,有必要使食物滿足幼兒的口味,引起幼兒的食欲,使幼兒能集中精力用餐。首先滿足視覺上的享受。出現顏色豐富的食物,會立即吸引幼兒的目光,使幼兒專注于食物上。其次烹飪的食物要符合幼兒的口感,較軟容易咀嚼的食物幼兒容易接受。最后,所觀察幼兒園的食譜是一周更換一次,但其中食物重復出現率高,多數食物只是換個烹飪方式而已。所以幼兒園應當多多變換食物的種類,讓幼兒熟悉各種食物,這樣可以消除幼兒對未知食物的恐懼。
2.2.3 保持相對安靜的進餐環境
3-4歲的孩子,活潑好動,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不利于進餐。如果再加上一個嘈雜的進餐環境,幼兒更容易被與進餐無關的刺激吸引,更不利于進餐。因此,為孩子們營造相對安靜的進餐環境,以降低外部因素對孩子們的影響,使幼兒不受干擾專心進餐。而且營造安靜的進餐環境相對其他措施而言是更為可控的,如保證進餐過程中,不出現任何能夠引起幼兒興趣的物品,如玩具等,減少無關干擾。加上教師原本就是幼兒關注的對象,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因此在進餐過程中教師的言行需要更加注意,減少教師走動、聊天等行為。面對小班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吃飯時專注度不夠的情況,教師更應當人為控制進餐環境中的無關干擾,營造相對安靜的進餐環境。
2.3 家園共建,形成教育合力
福祿貝爾曾說幼兒園是家庭的補充而不是替代。幼兒園和家庭帶給幼兒的影響是不同的且相互不能替代的。對于目前的幼兒健康飲食行為教育,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未能達成一致,出現分離的現象,沒有形成教育合力幫助幼兒養成正確的飲食行為。家庭和幼兒園對于幼兒的進餐行為有莫大關聯,二者關于進餐行為教育的一致性,有利于幫助幼兒養成穩定的飲食習慣。相反,如果二者要求不一致,如幼兒園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進餐,要獨立進餐,盡量少出現挑食、偏食現象,而在家進餐時家長未作嚴格要求,一切都是順著孩子,那么幼兒良好的飲食行為是不能養成的。強調家園關于飲食教育要一致,不僅是要求進餐要求一致,更是要求家長與幼兒園之間關于飲食教育的觀念、態度要一致,采取相互銜接的改善策略。當家長和幼兒園關于飲食教育的觀念、態度同步時,進餐要求也會一致。而為達到這一要求,家長和幼兒園間的相互交流必不可少。幼兒園舉行多種形式的交流會,讓家長明確健康飲食行為的重要性。
3 結語
針對小班幼兒在園飲食行為出現的種種問題,教師應當重視,注重良好飲食行為的培養。在了解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的基礎上,寬容對待幼兒出現的不良飲食行為,在把握小班幼兒心理特點的基礎上,順應幼兒心理特點,并將飲食行為教育滲透于幼兒園方方面面。我們應當明確一個理念:飲食教育應當來源于生活并回歸于生活。利用好家庭和幼兒園間的教育合力,幫助孩子形成一致且良好的飲食行為。
參考文獻
[1]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營養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2]魏梅,袁麗娟.2-6歲兒童生活習慣、飲食行為問卷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08.
[3]孫吉.學齡前兒童飲食行為調查分析[J].醫藥世界,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