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嘉
摘 要:在中國眾多油畫藝術作品中,寫意油畫的提煉概括,一氣呵成,大膽取舍所展現藝術魅力是無法被忽略的。中國油畫對中國寫意元素的借鑒中,了解寫意的形式與精神內涵是重要的,也是尋找創作風格的一種方向。本文希望通過回溯傳統繪畫對油畫中國化的影響,對寫意元素的出現有進一步的了解。
關鍵詞:油畫;寫意
1 寫意
“寫意”二字早在《戰國策.趙策》里提到:“忠可以寫意,信可以遠期?!彼未U彪注:“寫,猶宣。宣其心意也。”
中國獨有的東方文化形成了“寫意”思想。所謂“寫意”,“寫”是手段,“意”是思想,“寫”的目的是為了“意”,而“寫”與“意”又是相輔相成的。寫意是中國畫的一種畫法。它不求通過工藝技術精致來獲得形似,而追求用簡練的筆法勾勒出景物的神態,從而抒發作者的情趣。寫意就是提純,刪除事物細枝末節,將對象中最有神采,意趣的本質特征強化凸顯出來。
中國寫意畫用筆講究,其創作過程是以意行筆,心手相應的。寫意重在“寫”,它的筆風放松以求簡練,重在捕捉物象的氣韻神態。在國畫技法中,有“工筆” 和“粗筆”,寫意為“粗筆”,是一種技法名稱。宋代韓拙說“用筆有簡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細者。”前者就是寫意了。寫意與寫實相對,常常忽略藝術對象的逼真性而更加強調內在精神實質。寫意畫興于北宋,要求在形中有所蘊含和寄寓,是畫家主體性的表達。寫意是繪畫形式的自由自在,更是作者精神的無拘無束。架上繪畫之所以一直不能被取代,一方面是因為它獨特而豐富的材料性,另一方面就在于它就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取舍空間大;而畫面無論形式還是內容的取舍都體現著作者的修養與價值觀。
寫意實際就是不執著于“象”,找到了神,神就是本質。然后就可以不執著于固有的色和形,就如同語言和文字是形式,是意思表達的載體,意思就是“神”,明白了要表達的“神”,那么無論換成英文還是中文都不影響了。
大家經常提到的“畫味”就是一種藝術韻味,通常是“不像”帶來的藝術美感,是作者的審美感悟。
2 寫意元素的文化背景
寫意是在整個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下誕生的,對于文人墨客而言,琴棋書畫即是追求也是日常生活,尤其唐宋時期,社會相對安定,經濟也富裕,人們有時間和精力來追求精神層面的東西。另一方面,很多文人因為仕途不順和報國無門,只能通過詩書畫來表達感情,所以出現文人畫與大寫意的概念。但是這個寄情于畫發現過程中,并沒有像西方一樣發展成為純抽象畫,因為在中國畫系統中有非常多的象征,以物言志是重要的表達方式,諸如“梅、蘭、竹、菊四君子”,這些明白的象征符號是表達意思的重要方式,因此國畫只是從“工筆”變成了“寫意”,形象放松,但不會被完全拋棄。所以也形成了后來的“似與不似”為最佳。
中國寫意的思想觀念則是在“佛,道,儒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論無為,和諧,大度,善,美,不貪。中國寫意畫與西方表達自我個性有所不同,更強調表現個人氣節與胸懷抱負,所以常常價值觀是高雅有氣度的。儒道兩家雖然分立,但實際是相輔相成的,都注重個人的修養、操守,無為思想,可以不求功名利祿,但求人性通達與精神升華。論語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狈鸺艺f,佛是向內求,真佛在自心。繪畫與修行是相輔相成的,繪畫的德行的體現與檢驗,同時在繪畫中體會大小本末的取舍又是對修行的提升。寫意是一種審美,更是獲得精神認可的途徑。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的藝術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 中國美學中強調:真,善,美結合,理性與感性結合,認知與直覺的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宋代大詩人及畫家蘇東坡的理論中正式提出了文人畫的概念,寫意就主要是從文人畫中開始的。寫意文人畫的表達主要有兩種,一種來源于“道”的無為,淡泊名利,超脫與和諧;另一種則主要起于“孤憤”,畫風狂野放松,個性明顯,具有一定表現傾向和較強的感染力。東西方的審美有著本質差別,西方因為科學觀念,畫作重視塑造描繪和色彩表現;在東方藝術是載體,寫意實為寫心,強調性情和人性道德。
從歷史來說, 中國繪畫寫意精神的萌芽比相似的西方表現主義繪畫早很多,從王維的水墨畫算起早一千多年,從蘇東坡的文人畫概念提出起早西方七百多年,所以當中國人首次看到西洋寫實油畫時覺得“工匠之流畫品不高”。這種文化自信在后來西方列強的侵略中消散殆盡,而今天國人在學習油畫的過程中總會不自覺的中西結合,很多藝術家也在不斷探索過程中更深入的體會到國畫的藝術魅力,取長補短,創作出很多優秀的藝術作品。不可否認東方藝術已找到很多好的藝術元素,是點線面的形式,更是文人,藝術家的深層次精神修養與內涵。
3 寫意與中國油畫的結合
從明代開始,中國引進油畫已四百多年,油畫在中國的發展是個漫長又曲折的過程。從開始的不被接受,不被重視,到廣泛學習和運用,寫意也在油畫中成為了一種基本運用形式?!皩懸狻彪m然是個東方概念,但在西方油畫的形式表現中也是有類似寫意的表達的。但油畫的寫意元素在西畫體現中通常指從具象到抽象的過度,而對于中國油畫來說則是一種獨立的概念、風格和思想。
寫意油畫的出現豐富了油畫的表現技法,還使油畫風格更多樣,使作者能更自由的表達“我”和“我的本質追求”。它是較能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繪畫形式,同時也融合了油畫材料的優秀特點,取中國畫的形與神而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寫意”是一個來源于潑墨山水,花鳥人物大寫意的總體概念,它是繪畫風格樣式上的灑脫,更是精神的寫意化表達。在西方油畫中并沒有寫意這個概念,我們認為的寫意油畫一定程度上是寫實到抽象的過度,西方畫家并沒有很主動的尋求“寫意”,但是油畫和中國畫相結合,中國的寫意畫從畫法形式和精神表達都滲透和融合到了油畫中。寫意是從文人畫開始,中國畫技法形式只是一種承載語言,更重要的是它抽取對象的精神內涵來表達自我,所以遇見油畫時,并不受到材料的限制。而且中國畫在長時間的發展變化中,已經相當程度的找到了形式的美感和內容的深度,使它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和影響力。所以當寫意遇到油畫,應當是能碰撞產生優秀作品的。
油畫進入中國并給中國的繪畫帶來極大變化的契機主要還是在于最早出國學習油畫的一批畫家。就如“中國油畫之父”李鐵夫,還有將油畫技法、體系帶回國內并積極發展的徐悲鴻和林風眠的一批歸國畫家。于是有了兩個方向,徐悲鴻將油畫的技法、思想發展到國畫中,而林風眠則將中國畫融入到油畫中,積極推動油畫的中國化轉變,隨后也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學生:吳冠中,趙無極和朱德群。他們的作品和思想給中國油畫的發展方向提供很好的參照和可能性。其中以吳冠中先生為例,它的作品有很強的形式感,在形式上既有中國畫寫意山水的構圖方式,又有西方繪畫抽象畫的融合,色彩上也受西方影響,鮮亮明快;思想方面,影響題材和選景,顯得更自然親切,但又能看出作者的修養與文化底蘊。汲取中西方繪畫優點將“寫”與“意”從形式和內容上都做到了較好的融合。
油畫的中國化,本土化一直是中國繪畫發展的重要話題,中國油畫要想在藝術領域中形成自己獨有的特色是絕不可能離開中國傳統文化的,無論是一個藝術家還是一種藝術文化都離不開孕育它的土地,個人經歷,民族文化生活,傳統文化背景都流淌在血液里,好的藝術發自本心,來自靈魂。所以油畫本土化及中國油畫更好的發展是不能脫離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繪畫的厚重積淀與精髓的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