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斐
摘 要:娛樂是生活所需的調劑品,同時也具有雙面性,適合的娛樂方式能夠為生活添彩,以群體的方式開展娛樂活動,作為一種傳統娛樂形式,其本身也需要創新,積極性質的群體娛樂,不僅有助于群體成員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更激發參與者的創新思維,為眾創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關鍵詞:群體娛樂;創新行為
娛樂是人的天性,即便是在大眾媒介貧乏的古代,先人也借由琴棋書畫,吟詩作對,騎馬打獵,斗雞聽戲來消遣時光,調節心情,雖然時代日新月異,但是人的本質是不變的,相比簡單的尋求樂趣,在結構變得愈加復雜的社會體系里,娛樂更多地被用來消融負面情緒,在社會節奏加快的現代,對于迎面而來的挫折、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壓抑、無奈等,人們沒有過多的時間去沖淡情緒,于是娛樂也成了生活不可或缺的佐料。
1 娛樂
娛樂最根本的使命就是讓身心放松,如果娛樂提供的刺激遠遠超過生活本身的反饋,人會傾向于逃避生活,選擇娛樂,這樣的娛樂就會讓生活本身失色。適合的娛樂方式是能夠自控,能夠有效停止的,像通宵游戲,宿醉,結果第二天更加疲憊,這種透支精力的娛樂方式,一定不是合格的娛樂,娛樂帶來的刺激應當與生活狀態相互增益,人應該尋找適合自己的娛樂方式,適合的娛樂方式會讓自己怡然自得。根據上述原則,嘗試去培養一些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娛樂方式,生活會更美滿。
部分青年群體在追求娛樂化的情感表達、執著于個性化的自我風格的過程中,受制于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或沉迷于娛樂活動追求一時的情感滿足,或刻意地封閉自己、疏離社會,將這種誤區歸咎于娛樂本身是不可取的,娛樂具有雙面性的,既可以起到正向的作用,也可能使人墮落,《娛樂至死》說:“當我們因享樂而失去自由,當我們在對娛樂的無盡欲望之中,我們最終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清楚了解娛樂的原則和目的,有助于在豐富生活的同時培養自控力,避免過度娛樂導致的負面作用。
2 群體娛樂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沒有任何人是一座孤島,當人們開始有組織的為同一個目的而奮斗時,這便是社會誕生的前身。個人的娛樂活動總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之下進行的,因此娛樂也是具有社會性的,群體的娛樂活動是一種群體成員自發組織的集體娛樂模式,在群體娛樂中,個人自我展示式的個性表達,促使有共同價值觀認同的亞文化流傳盛行。群體娛樂向來備受喜愛,我國清代的蹴鞠、傳統麻將、西方的馬術等,皆是在協作與競爭中收獲樂趣,這是群體娛樂最大的特性,常常既是對手又是互助的朋友。
群體存在源于人類本身就是群居動物。人類需要有共同價值觀的娛樂群體,向他人展示個性的自我,從他人那里獲得交流和安慰。相比獨自一人的娛樂形式,群體娛樂更具有包容性,能在以娛樂為共同導向追尋的同時,融入群體結交朋友,并將群體中個體的展示與滿足心理推向新高度。
3 群體活動對于創新性的培養
進入信息時代后 人們把古往今來的所有知識按照架構存放在數據庫中,并設計搜索引擎以方便快速從中獲得想要的知識,不僅如此,人們還搭建了各種各樣及時交流平臺,以及交流互動的論壇、博客等,這些新技術的出現,使得人們之間的交互變得十分便捷,從而使得個體幾乎能了解地球上所有已知的東西,能夠在快速學習總結歷史經驗后探索未知空間 各種及時媒體加速了個體與個體思想的碰撞,從而使得眾創成為了可能。
利用群體娛樂的模式帶來的啟發,群體內部互助互學的方式,有助于群體成員間的溝通交流、知識共享、創新開拓。以娛樂心態對待群體間的互助互學,能夠調動群體成員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通過有效的共同探討和互動,使成員在一個相對輕松的環境下,達到提升特定能力的目的。英國管理學家貝思·羅杰斯在他的代表作《產品創新策略》一書中指出:“單個人才或許有能力,但若能與其他人的創造力相匯合,他的表現將會更加出色。”創新行為的產生最重要通過群體成員間的配合和努力才能得以見效。
4 群體創新性培養對策
4.1 形成共同目標,定期組織活動
群體成立的初衷在于,為了興趣追求或是實現某一目標而聚集活動,而使得群體共同進步的核心思想在于每位成員“我要學”的想法,定期活動交流學習成果和創新想法,促進群體創新性的培養。為提高群體成員的整體能力,,形成共同目標,定期組織活動。
4.2 在互助互學的基礎上,模擬競爭機制,設置比賽
物質獎勵雖然可以驅動人們探索,但事實上,那些在物質上已經得到滿足的人卻不能被鼓動,精神上的獎勵能夠很好地鼓舞群體成員繼續投入到創新和探索中,這些精神獎勵包括獎狀、證書,或者是同行的認同。比賽既能用來評定成員們的自主練習成果,還能促進良性競爭,給予更積極的活動成員以適當的物質獎勵、獎狀作為鼓勵。
4.3 邀請不同的導師指導,分享想法
群體成員間互相交流的信息面是有所局限的,要得到最前沿的發展動態,單是通過微博和公眾號等渠道是不夠的,更靠近消息核心的導師的分享和提點,有助于的與時俱進,為創新提供條件。
5 結語
在經濟發展的新時期,人民群眾對娛樂的需求越來越高,諸多不受時間、地域、人數限制的娛樂平臺應時而生,群體娛樂作為一種傳統的娛樂形式,其本身也需要與時俱進,在創新之下實現創新,只有通過不斷的創新才能適應新時代下新的機遇。
參考文獻
[1]崔家新.池忠軍.真個性還是偽個性:青年亞文化群體個性認知透視[A].中文核心期刊.學習與實踐,2019,(11).
[2]邢國忠.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泛娛樂主義對青年價值觀的影響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06),67-73.
[3]金輝,盛永祥,羅小芳.從知識共享到創新行為的躍遷[A].《軟科學》組織與人力管理,202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