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培
摘 要:隨著快手、抖音的相繼推出,短視頻平臺呈現爆發狀態,當前,短視頻市場已成為互聯網紅利的主陣地。抖音憑借精準的內容定位,吸引眾多年輕受眾的關注。而抖音融合場景消費、直播,以及VLOG創作熱潮,有效提升了品牌塑造力。本文主要以抖音為例,分析短視頻的傳播特點以及其傳播過程中所帶來的問題思考。
關鍵詞:短視頻;抖音;傳播與發展
什么是短視頻?目前,學術上對“短視頻”并沒有統一的概念解釋,而是從內容形態上對短視頻作了基礎性概括。短視頻,即用戶借助新媒體平臺,利用移動終端等設備即時、隨地拍攝并制作上傳分享的傳播形態,時長控制在5分鐘以內。關于短視頻一詞的來源,最早在2011年,美國上線viddy短視頻社交APP。之后,短視頻借助社交平臺,在全世界引領影像潮流,因內容與大眾共鳴感較強,滿足碎片化閱讀習慣,很快受到市場的追捧。
1 短視頻用戶基本情況
1.1 用戶群年齡
短視頻觀看時間較短,受眾可以即時獲取信息,并借助社交屬性與網民產生互動,由此受到年輕用戶的關注。大多數短視頻內容個性化較明顯,表現力突出,符合當下主流青年的表達習慣,即渴望在短視頻平臺找尋自我的歸屬感。因此,短視頻用戶的主力軍,以80后、90后為中堅力量。
1.2 用戶性別分布
根據CNNIC2018年6月《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態統計報告》,男性網民的比例為52.5%,而女性的使用比例則為47.5%,短視頻用戶性別分布情況差距較為均衡。因此,短視頻內容消費對男女都具備吸引力,抖音利用核心算法形成個性化推送,由此形成游戲直播、美妝搭配、飲食分享等多元化的社區內容。
2 抖音APP傳播特點
2.1 “使用與滿足”理論分析抖音需求
1959年,傳播學家伊萊休·卡茨最先提出“使用與滿足”理論。受眾作為有表達“需求”的個體,對于使用媒介的選擇會滿足其心理設定,即用戶會有意識、有動機的接觸傳播媒介。于用戶而言,抖音的內容傳播能夠激發用戶的需求探索,滿足的同時還挖掘了用戶新的需求習慣,即刷抖音上癮的本質所在。
首先,用戶分享抖音作品時,極大滿足了用戶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某些作品甚至吸引明星、網絡紅人的評論與轉發,從而賦予其強烈的歸屬感。其次,用戶通過抖音了解世界,滿足了求知欲、窺探欲的心理需求。最后,用戶對喜歡的短視頻創作者,即時評論、轉發和互動,滿足了人際交往的需求感。
2.2 “網紅”現象爆發引流量變現
抖音為普通用戶提供了平臺,相較于傳統網紅,短視頻平臺的網紅特點更多元,呈現出垂直化分眾的特點,而便捷化、廣泛性的特點,也讓抖音用戶可以快速受到大量用戶的關注。流量變現,簡言之,通過龐大的流量,可以將其潛在的品牌價值轉換成真實的經濟效益。
2.2.1 直播打賞
抖音網紅直播過程中,粉絲會為其打賞禮物,打賞禮物需要兌換抖音幣,粉絲的購買為抖音創造了收入。普通用戶對此進行效仿,直播睡覺、吃東西、打游戲等等,渴望能流量變現。此外,抖音直播中存在著主播PK的模式,顧名思義,主播號召粉絲為其打榜,這一模式刺激了粉絲的消費行為。
2.2.2 場景消費
商家借助網紅的品牌價值,與網紅進行商業合作,通過網紅營造的場景消費,從而刺激粉絲的購買力。首先,粉絲對關注網紅產生“熟悉感”的錯覺,更加容易產生信任感。此外,網紅的獨特魅力也吸引著用戶的模仿行為,極大的增強了廣告效益。
3 抖音傳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3.1 算法推薦形成“信息繭房”
美國學者凱斯·桑斯坦2006年提出“信息繭房”理論假說,其表示用戶在信息接收過程中,會受到感興趣內容的影響固化認知,造成信息獲取上的狹窄和單一。抖音APP的成功,在于優秀的推薦算法,然而長時間的觀看,會形成信息繭房的效果。筆者認為,同類視頻的推薦可以刺激用戶的使用心理,但抖音使用過程中,可增加隨性話題推薦和AI推薦,用戶可以挑選推薦話題或者進入AI推薦區域。此外,也可以在用戶觀看過程中推薦部分不同的內容,通過用戶停留時長探知興趣痛點。
3.2 原創無保障造成內容單一
抖音的內容傳播中,經常出現同質化的內容,往往出現原創關注度低于模仿者的現象。大量的同質內容受到追捧,由于算法機制的干預,將其不斷推薦給用戶,造成信息重復的觀看,降低用戶的滿足心理。針對這樣的現象,筆者認為可增添話題廣場,以話題作為標簽,進行榜單排名,可讓用戶對其進行投票和轉發,增強平臺與受眾的互動,由此鼓勵更多的原創者。而官方也可以利用技術手段,增加“原創”推薦入口,讓更多用戶看到原創者賬號,從而達到和諧的互動。
由此看來,短視頻平臺的傳播受到技術和用戶行為的干擾,導致其內容存在著良性與惡性的雙重效果。不管怎樣,抖音的爆發無疑為用戶提供了解世界的入口,滿足其使用與滿足的心理。而短視頻引發的流量紅利,也促使用戶、商家、網紅之間衍生更多發展模式,有效探索未來經濟發展的可能性,由此應對更多突發的商業問題。隨著技術的不斷升級,以及用戶需求的深入,抖音APP的發展模式將會呈現更明顯、更多元的特點,因此,未來影像傳播的互動模式更加值得期待。
參考文獻
[1]威爾伯.施拉姆.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98.
[2]姚力文,段峰峰.網絡短視頻平臺流量變現探析[J].新聞前哨,2019,(08):34-36.
[3]謝新洲,朱垚穎.短視頻火爆背后的問題分析[J].出版科學,2019,27(01):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