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東粵劇學校是國內唯一以粵劇藝術為主要專業的中等職業學校,該校粵劇音樂伴奏專業的專業課程設置情況對當代專業粵劇音樂伴奏人才的培育有著極大影響。筆者于2019年5月至10月間,數次對廣東粵劇學校粵劇音樂伴奏專業進行實地調研,從專業核心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拓展課、綜合實踐課四大專業課程結構對廣東粵劇學校2019級粵劇音樂伴奏專業的專業課程設置進行調查與分析。
【關鍵詞】粵劇;樂伴奏;課程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3-0209-02
【本文著錄格式】朱倚慧.粵劇音樂伴奏專業專業課程設置調查——以廣東粵劇學校為例[J].北方音樂,2020,02(03):209-210.
一、廣東粵劇學校2019級粵劇音樂伴奏專業專業課程設置
(一)專業核心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是直接訓練學生通過完成工作任務獲得崗位能力的核心技能課程,以突出專業核心技能為主要課程教學目標,圍繞粵曲伴奏能力、器樂演奏能力、藝術綜合能力三項為粵劇音樂伴奏人才的職業核心能力而設置。具體科目有器樂主修Ⅰ、唱功伴奏Ⅰ和Ⅱ、劇目伴奏Ⅰ和Ⅱ、器樂合奏Ⅰ共六門。
專業核心課程其開設的學期分布在Ⅰ—Ⅴ學期,內容以基礎為主,如掌握基礎的器樂技巧、伴奏的原理、粵劇基本曲式結構、配合演員演奏、多聲部的配合協調等。
(二)專業基礎課程
專業基礎課程是學生必須掌握的粵劇的伴奏和器樂專業通用知識和能力的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粵劇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為主要課程教學目標為專業核心課程殷實基礎,補充增強音樂能力和理論知識。具體科目有器樂主修Ⅱ-Ⅺ、數碼鋼琴Ⅰ-Ⅳ、視唱練耳Ⅰ-Ⅳ、劇目伴奏Ⅲ-Ⅵ、樂理Ⅰ-Ⅱ、器樂合奏Ⅱ-Ⅶ、粵曲結構Ⅰ-Ⅲ、鑼鼓牌子Ⅰ-Ⅱ、排場Ⅰ。
專業基礎課程較之專業核心課程包含的科目更多,開設學期更多,是專業課程中比例最大的一個板塊。專業基礎課程在專業核心課程的基礎上對該專業的職業核心能力繼續加深,以大課時量為學生創造充分的學習時間,同時加入了更多該專業所需的技能,如鑼鼓牌子即是專門訓練粵劇武場所需配樂,電子鋼琴、樂理、視唱練耳則能提高該專業學生的音樂基本素質,這些西方音樂體系也能為學生后續的深造升學打定基礎。
(三)專業拓展課
專業拓展課。以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拓展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課程教學目標。具體科目有:伴奏法、器樂副修、中國戲曲史、民族音樂概論。
專業拓展課以專業理論性為主要課程內容,能提高學生的專業綜合素質,開拓視野,為就業打下更扎實的基礎。如伴奏法、中國戲曲史、民族音樂概論都是民族音樂理論,為學生在實踐中提供的理論概念,歷史概念。而器樂輔修發展了學生的第二項樂器技能,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與培養目標緊密結合。
(四)綜合實踐課
綜合實踐課。訓練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樹立正確就業觀的綜合能力課程,將課內所學的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能轉化為實踐應用能力為主要課程教學目標。具體科目有校內/外實踐、頂崗實習。
綜合實踐課程體現出學生將所學技能轉換為成果呈現的過程。校外實訓的方式以外出表演為主,學校每學期組織在廣州文化公園中心臺演出,亦有其他惠民演出。校內/外實踐從第五學期開始開設,實踐時長為一周;第七學期后過渡為兩周,提前模擬真實工作情景,可檢驗學生所學知識,亦可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與不足;第十二學期則是定崗實習。定崗實習能讓學生完全履行其實習崗位的所有職責,非常考驗個人的專業能力、綜合能力。
二、廣東粵劇學校粵劇音樂伴奏專業專業課程的特點
在整體的課程結構上已形成較成熟的粵劇音樂伴奏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器樂主修課、唱功伴奏課、劇目伴奏課、器樂合奏課構成粵劇音樂伴奏專業課程的核心,以專業基礎課程扎實基礎、專業拓展課程拓寬外延、綜合實踐課程化所學為所得、基本素質課程補充文化知識完善人格,其專業課程設置呈現出多維發展,內在聯系性強的狀態。
重視實踐性課程,并與專業理論性課程合理搭配。該專業要求較強的實踐能力,在專業課程結構設置上體現在:開設了大量需要學生以樂隊形式進行練習與實踐的課程,如唱功伴奏、劇目伴奏、器樂合奏、排場、鑼鼓牌子。學生在課程中需要不斷地練習,保證學生器樂演奏、粵劇伴奏、器樂合奏等專業技能不斷得到強化。在實踐性課程中,結合伴奏法課、粵曲結構課、樂理課、民族音樂概論課等理論性課程,讓實踐與理論有機結合。既滿足該專業累積多實踐經驗的需要,亦有音樂理論知識的填充和規范。樂理、民族音樂概論補充學生音樂基礎理論;伴奏法課、粵曲結構課專門講解粵劇音樂伴奏的方法,對實踐性課程中為粵劇伴奏所運用的方法進行梳理和總結。
以教師經驗為主導,以口傳心授為主要教學方法。正如劉富琳教授曾說:“在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規律中,無論是有譜,還是無譜,‘口傳心授始終是中國傳統音樂傳承的主要方式……”粵劇音樂教育也是如此。筆者在調研劇目課時發現,在劇目課的練習與演奏中,樂譜是音樂大體的框架,但教師會根據對該戲的慣性記憶及演員的需要,以口述或者親自演奏的方式不時補充或調整學生需要演奏的音樂細節,并輔以“唱”的方式幫助學生模擬演出情景和理解音樂與戲曲之間聯系與結合。這是一種“口傳心授”的體現。教師需要通過自身的經驗幫助學生演奏出樂譜中無法完全展現戲曲中所需要表現的情緒情感。
三、廣東粵劇學校粵劇音樂伴奏專業專業課程設置的不足
專業核心課程設置分布過于集中。六門專業核心課程都分布在第一、二學年的職業基本能力培養階段。若平均、略有側重地分布在六年的學習中,各個階段會更有利于專業能力的提升。
課程設置與實際實施存在矛盾。實訓教學的安排是為了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的工作中,受行業現狀影響,粵劇團內的音樂伴奏人員相對穩定,不像粵劇表演人員有較大變動,雖然校方與粵劇團有合作,實習機會主要面向粵劇表演的學生,對粵劇音樂伴奏實習者的需求較小。因此畢業生往往都需要自己尋找實習的機會。在實習期間的考核制度尚有待完善,實習期間的工作、活動由實習單位安排,無法保證實踐的質和量。
脫離粵劇原生民俗環境,缺少真正的演出實踐。在2019年廣州大學的《粵劇傳承與發展研討會》中,粵劇表演名家們提到一個現象,現在培養出來的粵劇音樂者缺乏變通力,學校沒教過的曲子就不會演奏。現今作曲家創作時,需要把每個音都標出來,樂隊才能演奏,這不符合粵劇音樂傳統的記譜做法。這與學生缺少演出實踐,對戲曲本身缺乏共鳴,在音樂上難以融匯貫通。舊時粵劇音樂伴奏者長期浸泡在戲班中,有大量的舞臺實踐機會和觀摩機會,技藝精湛。今學校教育中粵劇音樂伴奏者,雖有較多實踐性課程,但一學期僅有兩周舞臺實踐機會,從數量上來說稍有不足。
四、結語
當前,廣東粵劇學校粵劇音樂伴奏專業的整體專業課程設置較為合理。已形成較成熟的粵劇音樂伴奏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在課程架構分配上,側重于實踐性課程并與專業理論性課程合理搭配;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經驗為主導,以口傳心授為主要教學方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專業核心課程設置分布過于集中在培育職業能力的基礎階段;課程設置與實際實施存在矛盾,尤其是綜合實踐課程的部分;脫離粵劇原生民俗環境,缺少真正的演出實踐。
參考文獻
[1]劉富琳.中國傳統音樂“口傳心授”的傳承特征[J]. 音樂研究,1999(2):71-77.
[2]王青倫.黃梅戲表演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探索——以安慶師范大學黃梅戲學院為[D].湖南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朱倚慧(1995—),廣州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