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輝
摘 要: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做生意的人員越來越多,由于在合作時,需要簽訂合同,許多人由于缺乏對合同必備條款及注意事項的了解,簽訂的合同內容五花八門,導致不能實現合同的目的,使得日后矛盾糾紛不斷,破壞了合同的基礎原則,也破壞了和諧社會的建立。本文通過案例解析合同糾紛的法律處理,當事人在合同中如何利用法規范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合同簽訂;當事人的注意事項;法律規定
案情介紹:2013年8月5日,李梅向肖華借款5400000元,由于未把書寫成大寫,在借款合同上的小寫金額錯將人民幣5400000.00元寫成人民幣540000.00元,當事人在審查時由于疏忽未加以更正;借款期限1年,從2013年8月5日至2014年8月4日;月利息為3分;李立為該筆借款提供擔保,約定擔保期限為主債務履行完畢、范圍包括本金、利息;張華提供價值為100萬元一輛奔馳為該筆借款提供擔保;貸款到期后,李梅申請展期一年,獲肖華同意。在展期后,李梅因經營房地產困難,導致不能按期償還。為此,肖華訴至法院,請求保證人李立和物的擔保人張華提供擔保責任,并主張償還借款本金人民幣伍仟肆佰萬元(5400000.00元),法律將如何處理?各方如何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首先,該案系借款合同糾紛引發,肖華訴請被告李梅、擔保人李立、擔保人張華償還借款金額為伍仟肆佰萬元,能否得到法律的支持?關于借款金額多少的問題?雖然借款合同上寫明是540000.00元,這是書寫瑕疵所致。肖華要想證實借款的實際金額與借款合同約定的借款金額不一致就需要拿出證據給予證實,在審理過程中,肖華拿出打款憑證多張,其中有人民幣54萬元的一張,有5000萬元一張,有346萬元一張,被告李梅辯稱,實際借款為54萬元,并不是5400萬元,雖然肖華出具的打款憑證共計5400萬元,但其余5346萬元系肖華還款給自己的金額。肖華向法院出具李梅與肖華的賬戶往來憑證,并有李梅出具給肖華的欠條5000多萬元的欠條一張,李梅對該欠條給予認可,但同時提出該款以通過其它方式早已償還給肖華,這時,法院叫李梅拿出以前的還款憑證,由于時間久遠,有的證據消失,李梅說還款后未叫肖華把欠條銷毀或拿回來。最終法院采納肖華的辯解,認定借款本金實際為人民幣54萬元。通過該案看出,在借款時,對于借款金額,最好采用大寫加小寫的方式,避免以后發生糾紛,且采用大小寫當事人容易發現錯誤,及時更正。
其次,李梅于2017年8月4日向法院提起訴訟,擔保人李立與張華應承擔擔保責任嗎?擔保人李立、張華辯解本案已超過訴訟時效,其辯解的理由成立嗎?該案涉及擔保人訴訟時效的問題,所謂訴訟時效是指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期限。擔保人的訴訟時效的期限不受時效中止、中斷、延長的規定,它是一個除斥期間。當事人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向法院提起訴訟,否則,擔保人免除自己的擔保責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三十二條之規定,保證合同約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直至主債務本息還清時為止等內容,視為約定不明,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間屆滿之日起兩年。本案中,借款合同未約定擔保期限,借款期限從2013年8月5日至2014年8月4日,借款期限為1年,借款期限到期日為2014年8月4日,主債務履行期限的到期日應為2016年8月4日,擔保期限2年,應從2016年8月4日至2018年8月3日止。李梅起訴的時間是2017年8月4日,該起訴的時間在擔保法規定的擔保實現期間內;擔保人的肖立、張華辯解訴訟時效已過并不成立。
再次,李梅訴請被告支付月利息為3分能否得到法律的支持?在借款期限內,肖華按時每月按月利息3分打款給李梅,但借款到期后,肖華并未支付利息和本金,肖華反訴請求原告李梅返還支付超過年利率24%的利息,法院如何處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間借貸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六條之規定,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超過年利率36 %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本案中,借款合同約定的利息為3分,年利率為36%,符合法律的規定,被告請求返還超過24%的年利率法院不予支持。而原告李梅請求支付3分的月利率不能得到法律的支持,應超過民間借貸利率規定的24%,不能得到支持。在借款中,如果雙方當事人約定的月利率3%,并以給付的,支付利率的一方請求返還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在訴訟中,原告請求按借款合同約定支付3%月利率,法律也不予支持,向法院請求支付月利率不能超過24%。
最后,債務借款人肖華申請展期獲得李梅同意后,擔保人李立與張華是否還應承擔擔保責任?擔保人辯稱,李梅與肖華變更主合同的履行期限,對此擔保人并不知曉,不應當再承擔擔保責任,擔保人的辯解能否得到法律支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解釋》第三十條第二款規定,債權人與債務人對主合同履行期限作了變動,未經保證人書面同意的,保證期間為原合同約定的或者法律規定的期間。從本案的展期來看,借款到期日是2014年8月4日,申請展期1年,即借款期限到期日為2015年8月4日,訴訟時效從2015年8月5日到2017年8月4日,而新《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間為3年,原告于2017年8月4日起訴,是在擔保法規定的原訴訟時效期間內起訴。因此,擔保人仍應承擔擔保責任,而不能以訴訟時效已過為由不承擔責任,擔保人的辯解并不成立。
綜上所述,當事人應在借款合同中注意借款金額、擔保期限、擔保人的擔保責任等,如果展期盡可能征得擔保人的同意,在借款到期后及時起訴才能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以免不規范或疏忽造成自己的損失,嚴格按照《合同法》和《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行駛自身的權利。
參考文獻
[1]陳小君.合同法[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