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欣慰
摘要:本文在介紹生態補償概念的基礎上,從海洋工程導致的海洋生態系統損失估算和生態補償方式兩個方面,總結了海洋工程生態補償的現狀,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marine engineering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marine ecosystem loss estimation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thods caused by marine engineering, analyzes its main problem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trategy.
關鍵詞:海洋工程;生態補償;現狀;問題;對策
0? 引言
科學意義上的生態補償,通常包含以下兩種狀況:首先,改善受損區域的生態系統狀態或海域;其次,重建棲息地具有類似功能或生態系統功能或質量。通過以上兩種方式,補償現有生態系統功能或質量退化或損傷引起的項目開發和建設,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萬軍等認為,在我國現階段進行的環境保護以及環境管理的概念中,生態補償是至少包括以下的四個方面:第一,生態系統本身的補償;第二,通過采取一定的經濟手段,對破壞生態的人類開發行為予以控制,將經濟活動的環境成本量化,也就是常規意義上的生態環境補償費的概念[3];第三,對直接和間接保護生態環境,甚至放棄發展的機會給予經濟或資源的補償,相當于生態保護績效獎或生態保護間接的補償;第四,根據空間開發利用進行調控,對生態價值顯著的區域或對象進行保護性投資,包括重要類型(如森林)和重要區域(如西部)的生態補償[2],自然資源部和生態環境部正在優化和調整生態紅線劃分體系。李文華等則提出,生態補償的概念,利用經濟手段鼓勵社會保持和保護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解決市場機制失靈導致的生態效益下降,維護區域發展的公平性,從而達到保護生態環境效益的最終目的[1]。這一概念開創性的首次將生態補償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聯系在一起,為生態補償的實施和研究開拓了新的思路。
廣義上的生態補償概念本質上主要考慮經濟費用的轉移支付,在我國現階段具體操作層面尚缺乏共同性認知和量化指標,但其中包含的保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目標已經非常明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于盡可能定量化,以達到科學地開展和加強生態補償極具重要意義和實踐參考價值。
1? 海洋工程生態補償的現狀
1.1 海洋工程導致的海洋生態系統損失的估算
1.1.1 海洋生態系統損失的物理量估算
按照目前我國海洋工程建設對生態影響的認知水平,海洋項目實施導致的海洋生態系統損失,一般采用海洋生物資源生物量損失法進行估算。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體系中的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相關要求,海洋生態系統損失量估算常見有兩種方法:方法一,以現存資源的重量密度乘以影響面積和水深,現存資源重量和密度參數通常通過調查獲得,影響面積參數通常通過數學模型計算獲得,水深參數通常通過工程測量獲得。該方法對于成魚的影響估算誤差相對較小,對魚卵、仔魚和幼魚,按其潛在的生長價值乘以一定生存比例,進而計算影響數量,該方法往往導致損失量被低估。方法二,采用尾數密度、影響面積和個體商品規格重量的乘積,參數通常以調查獲得,此方法考慮了被破壞的潛在生長力的部分,包括直接損失和潛在損失的兩部分。
1.1.2 海洋生態系統損失的價值量估算
對于底棲生物(含潮間帶生物)和魚卵仔魚的價值量的估算,通常采用市場價值法。底棲生物根據損失量和單價,一般采用市場價格直接估算。但是,魚卵和魚苗的價值估算有兩種方法:一是將魚卵和魚苗轉化成魚苗,根據農業部頒布的《建設項目對海洋生物資源影響評價技術規程》計算其經濟價值。魚卵和幼蟲對商業魚苗的存活率分別為1%和5%。魚苗價格是參照當地人工增殖放流的常規苗種價格,以此計算經濟價值損失。方法二,根據食物鏈營養級金字塔理論,從魚卵到仔魚,再到幼魚、成魚的個體成活率按10%/等級計。成魚規格以最小成體規格(100克)計,魚卵長成成魚和仔魚長成成魚的成活率分別為0.1%和1%,將其損失量按成魚數量(公斤)進行折算,最終依據當地近三年主要水產品的平均價格計算經濟價值損失。
1.1.3 生態補償的年限
生態補償按實際占用年限估算,低于3年的按3年計;永久占用海域的,常規按20年計。持續性損害影響的生態補償按實際影響時間估算,低于3年的,按3年估算;影響時間20年以上的,按不低于20年估算。一次性損害影響的生態補償年限按3年估算。
1.2 生態補償的方式
當前認識條件下,海洋工程導致的海洋生態系統損失的補償,常規認識主要有增殖放流和設置人工魚礁兩種補償方式。
1.2.1 增值放流
增殖放流是目前技術條件下農業管理部門認可的,涉水工程,海洋工程最常見、最廣泛的生態補償方式。對養殖放生的種類、數量、規格、時間、地點等進行規定,跟蹤并監控釋放效果,并根據監控結果及時調整釋放的類型和規模。增殖放流品種一般按多樣性、安全及可行三個原則進行選擇:“多樣性”指放流品種多樣化;安全指放流品種選擇所在海域的優勢種或常見種,不會對其它種類帶來傷害;技術可行指放流品種是子一代或子二代苗種,在人工養殖技術上可行。
1.2.2 人工魚礁
人工魚礁又稱為人工生境,是指水中具有生態基質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吸引魚類生存或繁殖的固定設施。現在越來越多的海洋工程的生態補償中,提出設置人工魚礁作為生態補償方式,尤其在山東、廣東區域已開展試點。人工魚礁的物質要求和相應的投資額度均需確定,具體實施方案需與漁業部門協調,需在實施階段進一步明確人工魚礁的種類、材質、設置區域等,可同時考慮綜合利用各種廢棄物進行人工魚礁的設計。
2? 海洋工程生態補償存在的問題
2.1 海洋生態系統損失估算方法
海洋工程導致的海洋生態系統的損失通常指考慮生物量損失,考慮其他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較小。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海洋生態系統及其生態過程提供的自然環境條件和功能,包括供給功能和調節功能,以及文化功能和支持功能。在此階段,這些函數還沒有得到一個統一的價值計算方法。
同時,生物量的計算通??紤]底棲動物,魚卵和幼蟲的數量,通常不考慮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等初級生產力的價值。因此,僅考慮生物量的損失的海洋工程造成的海洋生態系統的損失是不完整的且較低。
2.2 增殖放流和人工魚礁生態效果
從農業管理的思維出發,對于增殖放流效果的研究多集中于漁獲量,或者某些珍稀物種在特定區域重新發現,更多的考慮重要水產物種的經濟效益等;人工魚礁的設置效果主要集中在魚的聚集效果上。然而,我們真正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魚類的增殖和釋放以及人工魚礁的設置,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影響和作用都很小,導致生態補償措施的生態效應不明確。如張晴等人在海州灣人工魚礁區,只做了水質、沉積物和浮游動植物等部分指標對比分析,無法完全體現人工魚礁的生態效應[1]。
2.3 生態補償工作的監督管理
按現行規定,海洋工程的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多要求由單個項目的實施主體負責落實,并賦予建設單位根據跟蹤監測結果適時調整放流種類和規模的要求。實際上該工作卻應該由漁業管理部門從區域角度出發進行統一實施,而不是由單體工程進行效果考核。近年來,人工魚礁的設置成為了漁業部門關注的熱點,但對其生態效應卻缺乏明晰的考核指標和有效的監督管理要求。
3? 海洋工程生態補償的對策建議
3.1 加強相關的科研工作
目前,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計算尚無公認的準確方法,雖然基本明確的概念界定,但對詳細的服務功能分類和計算指標建立則缺乏標準。需要加強不同類型海洋生態系統(如沙質岸線、泥質岸線、基巖岸線、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的服務價值估算方法,以及各類工程損害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評估理論研究。
人工魚礁環境功能及養殖效果的研究與應用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人工魚礁也應予以重視,以改善和優化海洋生態系統,加強生態效果的研究,對采用不同形狀、結構、材質的魚礁及群體配置方式進行搭配,也需要進一步關注人工魚礁設置后對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比如選用廢舊輪胎這一材質進行人工魚礁設計和安裝。
增殖的放流水域多選擇于開放式海域,給放流效果評價帶來一定的難度。應加強增殖放流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動態跟蹤監測,研究生態效果評估應法和評估指標,例如應偏重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等生態指標的研究。選育放生品種,采用“技術可行性”的原則,即人工養殖放生技術中選育放生品種是可行的,對于保護或珍稀的海洋生物種類由漁業管理部門牽頭,項目實施單位提供經費開展研究工作的模式進行。
3.2 合理選擇生態補償的方式
在現階段工程建設領域,按管理部門要求,增殖放流是海洋工程的主要生態補償方式。
一直以來,增殖放流的效果主要體現在資源和經濟效益的增加上,這是一種資源補償的方式。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人工魚礁是一種生態基質,可以改善海底環境,使海底低生產率的沉積物成為高生產率的珊瑚礁環境。同時,礁可以增加生物附著,吸引魚蝦的生存和繁殖,這是一種較為合理的棲息地補償方式。建議應該考慮人工珊瑚礁在海洋工程的生態補償。除人工魚礁單獨進行設置外,還可結合海洋工程結構樁基礎、生態堤等工程,增強人工魚礁的效果。
3.3 加強生態補償的監督管理
生態補償不僅提出了設置計劃,但也來實現它。加強相應的監督管理工作,確保生態補償方案在時間、地點、類型、規格、數量和方法上得到嚴格執行。建議漁業管理部門進行人工魚礁的養殖放生和人工魚礁的建立,地方環保部門負責監督生態補償效果。同時應加強生態補償資金的管理,生態補償資金使用和監管應設立專門的賬戶,??顚S?,以保證資金的落實。
參考文獻:
[1]張晴,周德山,等.海州灣人工魚礁區生態環境動態監測[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1,20(2):49-54.
[2]萬軍,張惠遠,王金南,等.中國生態補償政策評估與框架初探.環境科學研究,2005,18(2):1-8.
[3]莊國泰,高鵬,王學軍.中國生態環境補償費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環境科學,1995,15(6):41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