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在抗擊新冠肺炎中把心理危機干預納入疫情防控整體,發布緊急心理危機干預的指導原則、心理援助熱線指南、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明確不同的目標人群的干預措施實施分級干預。新冠肺炎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析新冠肺炎危機干預的措施,從組織體制、人力資源和干預體系三方面梳理我國在面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實施心理危機干預的重點。
Abstract: The government incorporated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into the overall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e fight against COVID-19, issued guidelines for emergency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hotlines guidelines, guidelines for public psychological self-help and counselling, and identified interventions for different target groups to implement hierarchical interventions. COVID-19 is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risis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COVID-19, and sorts out the focus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in China in the face of maj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from three aspects: organizational system, human resources and intervention system.
關鍵詞:新冠肺炎;COVID-19;心理危機干預
Key words: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中圖分類號:R395?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09-0001-02
0? 引言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漢市發生多例在華南海鮮市場有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這是由一種尚未發現的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急性傳染病,世衛組織命名這種病毒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由2019-nCoV的感染引起的肺炎,稱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COVID-19)。因春運導致人口的快速流動,COVID-19病情迅速蔓延,國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措施。截止2月21日24時,國家衛健委報告全國共累計確診76288人,累計死亡2345人,全國已派出3.2萬余名醫務人員支援湖北抗擊COVID-19疫情。
1?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心理危機干預概述
1.1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COVID-19疫情的爆發符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003年SARS過后政府頒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中明確:常由于不明確的發病原因、不易控、高傳染性、復雜性等特點引起大眾恐慌,嚴重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社會經濟和生活秩序[1]。COVID-19依然按照生物引發、心理反應、社會結果的分步發展模型,防控一種病毒引起的傳染病疫情不再是單一的解決醫學問題,由疫情引起大眾恐慌、焦慮、無助、擔憂等情緒會被不斷發酵,如不及時干預會產生心理、軀體和行為的各種應激反應甚至導致精神障礙的發生[2]。及時、適合的心理危機干預可以幫助大眾調節情緒、重建認知、矯正行為,積極心態,預防精神障礙的發生。國家在2006年頒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中針對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提出開展疫情知識教育,提高公眾自我防護能力,消除心理障礙,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要求。
1.2 心理危機干預
危機是指一個難以忍耐的事件或處境,這種事件或處境遠遠超過一個人的應對能力和應對機制[3]。心理危機干預是運用心理學理論、方法和技術,及時適當有效地對處于危機中的人或群體進行援助和干預,使之積極應對、平衡心態。
我國的心理危機干預始于1994年克拉瑪依市的火災,事件過后由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對幸存者及遇難者家屬開展了短期的干預。2002年大連市空難,是我國首次在災后24小時之內進行現場的心理危機干預。國家在2002年4月發布《中國精神衛生工作2002-2010年工作規劃》把災難中的政府職責納入了心理援助和危機干預的內容。2003年SARS后,心理危機干預的重要意義和實際作用漸漸被社會所發現和認識。在2004年杭州成立了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成為了第一例政府為主組織成立的專業機構。《浙江省突發公共事件心理危機干預行動方案》在2007發布了第一個正式的心理危機干預行動方案[3-4]。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衛生行政部門臨時調集大量的心理學專家奔赴災區,這次事件是我國心理危機干預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在心理危機干預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我們也開始深入思考心理危機干預熱情有余而專業不足的現狀。政府首次對心理危機干預實施分級分類開展是在2008年頒布的《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中。
2? 抗擊COVID-19中開展心理危機干預的措施
COVID-19疫情屬特別重大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國家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被納入疫情防控的整體中,并分別從組織領導、基本原則、分級別的干預方案、隊伍的組建以及具體的工作方式等五個方面提出實施要求;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心理援助熱線工作指南》,對熱線咨詢員、熱線管理、督導、倫理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充分發揮熱線方便快捷、不受空間限制等優勢開展心理支持、心理疏導和危機干預,各地衛生行政機構共有熱線300余條,教育、公益及民間組織也為公眾免費開通心理熱線;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編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面向確診患者、疑似患者、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密切接觸者、不愿公開就醫者和普通大眾六種典型人員或群體,通過豐富的、形象化的例子說明每類人員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常見心理和精神問題,以及心理自助與疏導的方法;在《關于改善一線醫務人員身心健康的若干措施》中,要求開展心理健康評估、加強心理干預和心理疏導,減輕心理壓力,確保一線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
不同省份根據本地的疫情整需要合心理危機干預的資源,實施心理援助和干預。如浙江省編制《浙江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心理健康問答30條》,提供給確診、疑似病人以及醫務人員等。四川上線“抗疫”心理危機干預整合平臺,線上提供睡眠、情緒等各類心理健康自評,呼吸訓練、想象放松等心理健康課程,開放針對一線醫務人員、一線防控人員、青少年學生和社會大眾四類人群的電話、視頻兩種形式的心理咨詢。各地援助湖北的醫療人員如廣東、四川、山東、天津等都配備1-2名精神心理方面的專家和醫師,維護良好的心理狀態是最強的免疫力,心理干預成為了這次醫護援助中的重要部分。各地高效、社會組織和公益機構紛紛提供疫情專線,免費提供心理援助和干預。
3? 抗擊新冠肺炎中開展心理危機干預的幾點思考
此次抗擊新冠肺炎中,心理危機干預更及時、規范,但在實施的科學性、精確性和協調性方面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3.1 組織體制
我國心理危機干預的組織體制還不夠健全,在政府及衛生健康行政部門中缺少相關機構和人員,心理危機干預多是為應急而組建,缺乏立法、規范和發展的整體規劃。
NCP心理危機干預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應急機制統一領導,由全國精神衛生、心理健康協會、學會發動具有災后心理危機干預經驗的專家組建心理救援專家組提供技術指導,在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的統一協調下,發動教育、公益、民間組織等人力資源開展工作。在疫情嚴重的湖北、武漢等地區,針對COVID-19確診、疑似患者、一線醫護人員和隔離者的心理危機干預仍存在資源分配不足、力量不均衡、干預措施不準確的問題。
心理危機干預的過程分事件發生前、事件發生中和事件過后三個過程。事件發生前心理準備不充分、無相關培訓;事件中缺少科學評估標準、操作不規范、不科學、方法技術不匹配等;事件后缺少持續跟蹤和干預治療,如對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人群的跟蹤和治療。因PTSD的高致殘率及病程慢性遷延的特點國外已把PTSD的預防和治療作為干預的重難點[5]。
下一步仍需致力于建立健全心理危機干預的組織體制、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協調心理學協會、學會、醫院、高校、心理學研究所、基層社區社會工作者和民間機構的資源,從頂層到基層社區有序部署實現組織、管理、實施的全網格化。
3.2 人力資源
目前專業的心理危機干預人員較少,心理健康工作者普遍缺乏心理危機干預的經驗,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教育教學培訓、準入機制非常重要,需建設心理危機干預人員數據庫。一旦危機發生可快速啟動,已備各級政府統一調用組織。入庫人員應包括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精神科護師以及社區社會工作者。心理危機干預人員的管理應遵循統一資質認證、入庫備案、屬地管理、就近培訓的原則。確保應急預案啟動后,實現資源的最優整合。
3.3 干預體系
目前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是應急式的,在干預的整體性和預防性方面仍存在不足。如缺乏事件發生前的重點干預,對一線醫療人員進行心理自助救援與疏導干預專業知識的培訓,有證明事前因增加心理危機干預的相關培訓可以幫助提高應急反應、協作溝通能力,增強心理韌性,改善心理穩定性[6]。再如事件過后重點針對一類人員的PTSD、災后抑郁癥及自殺等的跟蹤評估和干預治療。
事件發生過程中實施心理危機干預,一方面需要開展權威、及時、全面的疫情健康教育宣傳使公眾獲取對疫情的知曉度和科學防護的知識,避免大范圍的社會恐慌。另外一方面是開展關于疫情的認知、情緒、行為等的心理風險評估,依據評估結果更精準地對人員分級別實施干預,并選擇適當的干預技術保證預期效果。目前,國內外心理危機干預的主要技術有CISD、CBT、EMDR、精神動力學治療等傳統主流技術,還需不斷實踐和創新音樂療法、舞動團體治療、繪畫技術、以及音樂放松設備、放松自助訓練設備等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的應用,如在COVID-19疫情中,方艙醫院輕癥醫患背景下的廣場舞、醫務工作者“我和我的祖國”大合唱、東莞援助湖北醫療隊將舒緩壓力的漫畫張貼在方艙醫院的各個角落、醫護人員集體為患者過生日等做法在心理疏導和心理治療的意義是需要積極探索的重點。下一步應加快深入研究實證各類技術所對應的干預效果和適用背景,制定符合我國國情心理危機干預的技術標準與實施規范。
參考文獻:
[1]孫宏偉,陳曉麗,王艷郁,等.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構建[J/OL].中華衛生應急電子雜志,2018,4(3):141-144.
[2]陶芳標.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心理危機預警和干預體系[C].“安徽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首屆安徽博士科技論壇論文集,2008:63-65.
[3]焦建英,胡志,何成森,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危機干預研究進展[J].醫學與社會,2014,27(3):78-81.
[4]閆吉.我國政府在重大災難中的心理危機干預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4.
[5]趙國秋,汪永光,王義強,等.災難中的心理危機干預——精神病學的視角[J].心理科學進展,2009,17(3):489-494.
[6]郭新文,呂新平.專業知識培訓聯合心理干預對突發傳染性公共衛生事件中基層人員應對能力、急救能力及心理韌性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9,27(7):1055-1058.
作者簡介:劉萍萍(1979-),女,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西安外國語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職教師,中職,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