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分析了降低進口關稅作為貿易競爭手段對我國出口農產品質量提升的影響程度。研究結果強烈支持貿易競爭與農產品質量提升之間存在的顯著正向關系,且貿易競爭水平的提高只會導致接近世界質量前沿的產品更快地進行質量升級。當樣本被分為OECD和非OECD國家時,這些結果也成立,且在不同隨機前沿質量邊界距離、不同農產品質量度量和不同貿易競爭的方法下保持穩健。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reducing import tariff as a means of trade competition on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China's expor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results strongly support the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competition and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rade competition will only lead to faster quality upgrading of products close to the world's quality frontier. These results also hold when the sample is divided into OECD and non OECD countries. It also holds under different random frontier quality boundary distance, different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measurement and different trade competition methods.
關鍵詞:質量提升;貿易競爭;農產品質量
Key words: quality improvement;trade competition;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中圖分類號:F752.7?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09-0017-03
0? 引言
近幾十年來,由于消費者對食品屬性、生產方式以及對飲食與健康之間關系的認識日益加深,農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已成為了重要議題。農產品縱向和橫向質量差異化已經成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必要條件(Jouanjean,2012),使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從以價格為基礎轉向以質量為基礎。這種對農產品安全和質量的關注的增加,以及發達國家越來越多的規定,增加了來自發展中國家生產者的壓力,也導致越來越多先進的農產品生產技術從高收入經濟體轉移到低收入經濟體,以提高農產品質量。然而,貿易帶來的農產品生產技術轉移提升了發展中國家農產品質量嗎?基于此,本文利用中國2003-2013年的農產品貿易數據,分析了原產國貿易自由化引發的競爭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中國農產品出口質量的提升速度。
在對貿易與產品質量提升的關系上,大多文獻分析了異質公司貿易模式對生產率提升的作用,只有少數研究分析了貿易競爭與質量提升之間的關系(Melitz,2003)。在這些模型中,壟斷競爭下生產差異化產品的公司可以根據其出口地位所依賴的前生性進行排序,競爭的增加導致生產率更高的企業進入出口市場,而生產率較低的企業則被擠出市場。這些理論和經驗明確地考慮了企業間的異質性,允許企業通過選擇不同質量的投入來生產垂直差異化的產品(Head and Mayer, 2012)。所有這些研究都表明,效率更高的公司有更高的出口業績,因為其使用了更有遠見和質量更好的投入,以更高的價格銷售更高質量的產品。但這些研究都沒有關注農產品。因此,本文提出的經驗證據證實貿易對農產品質量提升的思路,增加了隨機前沿技術所發揮作用的重要限定條件,提高了對貿易競爭、生產率和質量升級之間關系的理解。
1? 理論機理
貿易競爭的增加如何影響企業創新的動機?內生經濟增長理論通常關注壟斷租金,認為貿易競爭的增加減少了租金的流動,因此降低了創新和增長的動力。事實上,現有企業可以通過創新來保持其市場地位,而潛在的新進入者則可以通過新的更好的貿易產品來超越現有企業。Amiti and Khandelwal(2013)分析表明,貿易競爭和創新之間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現有企業與世界技術前沿的關系。在該模型中,進入成本是一個外生參數,決定了現有企業所面臨的競爭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更高的競爭降低了潛在的新進入者的進入成本,在這情況下,新進入者將取代現有的公司。當然,進入成本的降低與貿易競爭的加劇有關,也與公司的人員流動有關。根據這類模型,任何促進貿易競爭帶來了進入成本降低的政策都會對企業創新活動產生的影響取決于它們在世界技術前沿中的地位。事實上,貿易競爭的增加導致最初接近技術前沿的企業進行更多的創新,同時降低了遠離技術前沿的企業從創新中獲得的預期租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靠近技術前沿的現有企業知道,通過加強創新活動,它們能夠逃脫新來者的追趕,并在競爭中生存下來。相比之下,遠離前沿的公司沒有希望擊敗由新來者提供的競爭這兩種效應分別稱為貿易競爭對創新的逃避效應和抑制效應,這兩種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貿易競爭和創新之間的關系是非單調的,并且取決于企業產品與世界技術前沿的距離。
2? 模型、變量和數據
2.1 實證模型
本文采用隨機前沿模型檢驗貿易競爭對農產品質量升級的影響。檢驗的實證模型如下:
其中,αi為相應的系數;被解釋變量lnQicht表示農產品(國家c和產品h組合出口到i國)在時間t的質量變化量;Dicht為c國在t時刻出口h產品到i國的前沿邊界距離;Tchs6t表示代表貿易競爭的變量,下標具體表示的是c國在t時刻產品編碼hs6的進口關稅;vct是出口國年度的固定效應,viht進口國-產品-年度的固定效應。進口國-產品-年度的固定效應的存在意味著可以探索相互比較的產品質量估計值之間的可變性,而且可以探索在相同進口國內的可變性。相反,出口國家年度固定效應控制了對某些國家一級沖擊(如技術沖擊)可能影響貿易競爭環境的潛在關切。α2和α3的正負號分別表明,對于接近世界品質前沿的品種,即當與前沿邊界變量的距離接近1時,關稅的下降將在隨后的時期刺激各種質量的增長。相反,對于距離前沿較遠的品種,即距離前沿變量接近于零的品種,由于抑制效應,激烈的競爭可能會降低品質提升的速度。這是因為遠離邊境的品種需要更高的關稅來保護租金,并促進對質量升級的投資。此外,α1<0的值表明,遠離前沿的品種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品質提升較快,即品質趨同。
2.2 主要變量的估計和數據來源
Khandelwal(2010)提出了一種利用貿易數據中的價格和數量信息來推斷產品質量的方法。該方法基于嵌套需求函數,嵌入了垂直專業化屬性的首選項。質量是估計模型的垂直組成部分,它捕獲了消費者對進口產品的平均估值。根據這種方法,在價格條件下,市場份額越大的進口產品質量越好。因此,本文借用K方法來對農產品質量的進行估計,原始數據源于中國海關總署所統計和維護的2003-2013年中國企業層面的海關進出口貿易數據庫。有了質量估計值Qicht,可以先對質量進行單調變換,借鑒Curzi et al.(2015)方法,測量到前沿邊界的距離(Dicht)的公式為:,因此,Dicht∈[0,1]。Tchs6t借用余淼杰和張睿(2016)方法來分析對農產品質量影響進口關稅減免,HS6碼位關稅數據源于WTO的關稅數據庫。
3? 實證結果分析
3.1 基本回歸分析
用OLS估計得到的主要結果見表1。表1第1列報告的研究結果表明:首先,進口關稅對質量升級的影響確實取決于與產品質量前沿的距離,研究結果與預期一致。對前沿變量距離的負系數表明,距離前沿變量較遠的品種,平均質量升級速度較快,也就是說,存在明顯的品種間質量趨同的證據。其次,關稅與到前沿邊界變量的距離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系數,這意味著靠近世界前沿邊界的產品更有可能得到升級,以應對貿易競爭(關稅削減)的增加。相反,關稅系數顯著為正意味著關稅對遠離前沿邊界的產品可能產生相反的影響。從數量上看,關稅降低1個百分點后,遠離世界前沿的產品質量提升率下降4.63%,接近前沿產品的質量提升率下降6.72%。因此,生產領先產品以逃避日益激烈的競爭的行業提高了質量升級的速度,而落后的行業恰恰相反,由于抑制效應降低了質量升級的速度。
由于從我國出口農產品到其他國家在發展水平上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本文研究了不同國家的不同特征對逃避貿易競爭和管理效果異質性具有重要意義。表1第2和第3列的估計結果為經合組織國家和非經合組織國家提供相應分析,結果表明在經合發組織和非經合發組織樣本中,農產品質量升級和貿易競爭之間的關系在統計上都很顯著。
3.2 穩健性檢驗
為了驗證研究結果的穩健性,本文在不同隨機前沿質量邊界距離、不同農產品質量度量和不同貿易競爭的定義層面,檢驗研究結果是否成立。
表2給出了對結果穩健性的基本檢驗結果。第1列使用價格(單位值)作為隨機前沿質量邊界距離代理變量重新進行估計,到隨機前沿質量邊界距離被定義為同一產品類別內一個品種的價格與最大價格之間的距離。結果顯示,系數符號發現,其與相對應表1中的基本一致,僅是顯著性和系數大小稍有差別,這說明了控制變量選擇正確,更表明了上文實證結論的穩健。第2列使用另一種方法估計產品質量。余淼杰和張睿(2017)充分考慮需求和供給兩個層面的信息,構造企業-HS6位碼產品層面的出口產品質量模型。本文借鑒該方法重新估計產品質量,具體數據來源與前文一致。第2列所顯示的結果的系數大小與基本估計值與表1相似,強烈支持前面的發現。第3列使用進口滲透程度而不是關稅水平作為衡量企業在中國面臨貿易競爭水平的指標。方法采用陳明和魏作磊(2018)的開放滲透率來進行,數據來源也與該文一致。第3列報告了對各種求對數的質量變化到邊境距離、國家-工業進口滲透及其與到邊境距離之間相互作用的回歸結果,與預期一致,進口滲透系數為負,而相互作用項的系數為正,兩者都非常顯著。同時,與使用其他競爭指標相比,研究結果具有較強的穩健性。
注:常數項的估計結果沒有報告,***、**和*分別表示1%、5%和10%水平的統計顯著性,括號里的表示標準誤差.
4? 結論和啟示
農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已成為國內外食品市場最關注的焦點,出口農產品的質量不僅決定著貿易的方向,而且是促進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本文使用到前沿框架的距離,使用K方法推斷產品質量,實證考察了近幾十年來中國貿易自由化對出口農產品質量提升的影響程度。強有力的證據表明,貿易競爭水平的提高只會導致接近世界質量前沿的產品更快地進行質量升級。當樣本被分為OECD和非OECD國家時,這些結果也成立,且在不同隨機前沿質量邊界距離、不同農產品質量度量和不同貿易競爭的方法下保持穩健。
以上實證結果支持這樣一種觀點,即在評估貿易自由化政策的后續效果時,應考慮到與世界質量前沿的初始距離是一個重要因素。這些實證結果還表明,旨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的政策是一項可行的戰略,特別是對希望提高質量以增加其在國際市場上存在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最后,與質量前沿的距離無關,標準擴散對食品出口質量提升的總體積極影響尤其值得關注。從本文的研究結果可以明顯看出,以促進國內競爭為目的的政策可以促進出口產品的質量提升。由于這種產品質量的提高,各國可以出口更多的產品,并看到它們的福利也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