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彥峰 朱力
摘 要:贛南農村小學普通話教學推廣受客家方言、社會、家庭、教師教學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普通話的社會認可度逐漸提高,但農村小學學生普通話語音面貌較城鎮以上小學學生仍有較大差距。加強語言文字相關法律知識的推廣、教師語言文字水平的提升、學校推普活動的廣泛開展是贛南農村小學普通話教學推廣的基本對策。
關鍵詞:贛南農村小學;普通話教學推廣;影響因素;對策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贛南蘇區農村中小學精準推普模式研究”(項目編號:JC19202);2019年度贛州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贛南蘇區農村中小學普通話推廣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9135)。
贛州也稱贛南,位于江西省南部,是江西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設區市,與贛粵閩湘四省通衢。贛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遷的第一站,贛南也被稱為“客家搖籃”,客家人占贛南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客家話為贛南主要方言。 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普通話在贛南的社會認可度越來越高,市民對自身普通話水平的要求和普及程度也越來越高,加之受到客家文化和長期方言交流的影響,融合了贛味兒的普通話變成了絕大多數贛南地區人們的日常用語。
1 贛南農村小學普通話教學推廣現狀調查
贛南作為客家方言聚居地區,經濟發展相對經濟發達地區滯后,農村推普的常態是只有鄉鎮中小學偶爾會成為推廣普通話的現場,農村學校不少教師的普通話達不到國家要求的二乙或二甲標準,教師上課時的普通話夾雜了許多方言土語,部分偏遠山村學校的教師下課后和學生交談干脆全用上了方言。有的學生課堂學習剛開始還能使用普通話,可越往下說就越不知道該怎么繼續,有的便直接轉變成了家中交流習慣的客家話。不少山村學校的教師認為,只要學生掌握了所學科目的知識,用什么語言上課無關緊要,教學語言隨意性很大。有些普通話比較好的外地教師,為了和當地群眾“打成一片”,還被迫學起了當地方言以求“融合”。農村的推普工作重點本應該是學校,學校的重點本應該在教師,現在的實際情況卻是農村唯一能夠做推普工作的中小學也起不到它應有的作用。
為了更好的推廣普通話,了解贛南農村小學普通話教學、推廣工作的現狀,筆者以贛州市湖邊鎮農村小學200名二年級學生及家長為對象,通過下發問卷及座談等形式進行調查(發出問卷200份,共回收197份),具體調查情況如下:家長中103人認為自己孩子普通話水平良好,80人認為自己孩子普通話水平一般,14人認為自己孩子普通話水平較差;家長中74人認為自己普通話水平良好,73人認為自己普通話水平一般,50人認為自己普通話水平較差;197名孩子中留守兒童有123人,非留守兒童74人;197名孩子在家中與父母及祖父母日常交流使用普通話的有62人,同時用客家話和普通話交叉交流的有100人,完全使用客家話的有35人。由此可見,從家長的角度看,普通話的社會認可度逐漸提高,孩子比父輩和祖輩對普通話的接受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相比贛南地區城鎮以上學校小學生,語音面貌仍有較大差距。調查中還發現:學生普通話水平與父母普通話水平呈正向關系,父母普通話水平越高,孩子普通話水平就越好;對留守兒童的調查中也發現,由于父母外出務工長期不在孩子身邊,留守兒童普通話整體水平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
2 現狀影響因素分析
2.1 社會因素
語言文字相關法律知識在贛南地區的知曉程度整體水平不高,且呈現分布不均衡狀態,對語言文字相關法律知識有所了解的人員主要是城鎮以上學校的教師、學生和公務員,其他行業人員對此都不太熟悉。農村地區受經濟欠發達及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等因素影響,年齡大于五十歲的農村人,自身普通話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都偏低,對語言文字類法律知識的了解幾乎等于零,農村小學教師對語言文字相關法律知識的了解程度較城鎮以上學校更為欠缺,對于推普宣傳工作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
2.2 家庭因素
贛南邊遠農村由于偏離城市且受客家方言的影響,成年人交流時一般不說普通話,農村孩子的家長基本都是農村人,日常家庭交流更多的語言仍是客家話,所以從孩子呱呱落地,就受到潛移默化的方言影響。而現如今大部分農村孩子的父母都外出務工,孩子的養育任務交由祖父母完成,祖輩受教育程度本身偏低,加之多年在農村生活的語言氛圍,使得留守兒童生活環境中明顯缺失了良好的普通話語言因素。近年來受移動通訊設備更新、網絡環境改善及線上交流APP的普及影響,農村留兒童與外出務工父母及外界社會的聯系也得到加強,從一定程度幫助了農村留守兒童普通話應用能力的提升。
2.3 學校及教師因素
近年,隨著特崗教師招聘政策及三支一扶政策對農村師資力量的補給,大量獲得教師資格證的師范院校畢業生被安排到了農村小學教學一線工作,農村小學教師普通話水平得到較高提升,但教師跨越所學專業從事學科教學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物理專業畢業生教數學、英語專業畢業生教語文的現象時常發生在農村小學當中,原本對教授語文學科的教師提出應具備二級甲等普通話水平的要求,在專業和實際任教課程不對應的情況下,就顯得形同虛設。語文教師的普通話水平得不到保證,小學生的語音面貌便從入學階段開始大打折扣。加之不少年輕教師為獲得教師資格證苦練普通話,應考時取得二級以上證書,可剛回到家鄉教書,方言的親切感就很快讓他們的普通話水平出現滑坡,教師們剛走出課堂就客家話自然流露,普通話在農村小學只能作為“教學語音”且逐步受客家方言的影響后水平下滑,想要普通話成為“校園語言”困難很大。
3 贛南農村小學普通話教學推廣對策
第一,針對語言文字相關法律知識在贛南地區的知曉程度整體水平不高,農村小學相對更低的情況,應加強語言文字相關法律知識的社會宣傳,特別要加強對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相關知識的教育宣傳。中小學生是未來普通話推廣工作的重點。地市教育局及駐市高校的普通話培訓測試站應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和優勢,動員師生在普通話測試員帶領下,每年推普周期間下到農村學校進行語言文字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推介。由農村學校推普工作示范先行,帶領農村地區推普工作有效開展,對脫貧攻堅行動計劃也能起到助推助力的作用。
第二,針對贛南農村小學教師語言文字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可通過組織普通話水平測試員系統性為贛南農村小學教師開設普通話正音培訓課程,幫扶農村小學做好語言文字類考證考級工作,強化農村小學教師職業技能考核等方式,從根本上提升農村教師語音面貌。語文教師普通話水平提升是培訓和幫扶的重中之重,安排普通話水平測試員通過線上課程教學及普通話教學APP等形式,定時定期增加頻次為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提供一對一輔導。
第三,農村小學應充分發揮教育優勢,充實語言文字類活動豐富學校第二課堂,定期聯合建設有普通話培訓測試站的駐市高校,積極開展推普周宣傳活動、經典誦讀、書法大賽、書畫展等活動,聘請普通話水平測試員作為指導教師,專門指導師生的語言文字類作品并積極選送作品參加縣區級、市級乃至省級競賽,充分調動師生規范使用普通話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盧小艷.邊遠農村普及小學生普通話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學理論,2013年第35期.
[2]劉楚群,黃玲玲.贛州市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2016(1).
[3]蔡憶君,趙海林.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語言表達的比較研究——基于江蘇兩縣的研究[J].林區教學,2019(1).
[4]劉慧.贛南客家方言使用現狀及推廣普通話情況研究--以贛南師范大學科技學院“推普”調查為例[J].大眾文藝,2018年24期.
作者簡介
鐘彥峰(1983-),女,江西贛州人,碩士,贛南師范大學科技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