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杉
摘要:本文采用Undesirable Output模型測度了2007-2016年湖南省88個縣市的農業綠色效率,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力資本對提升農業綠色效率起正向影響,工業化水平對其起抑制作用,而城鎮化水平僅能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綠色效率的增長。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UndesirableOutput model was adopted to measure the agricultural green efficiency of 88 counties and cities in Hunan province from 2007 to 2016,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studied and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uman capital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green efficiency, the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inhibits it, whileurbanization can only promote the growth of agricultural green efficiency in minority areas.
關鍵詞:農業綠色效率;Undesirable Output模型;影響因素
0? 引言
2019年2月19日頒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加強農村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湖南省作為“魚米之鄉”,一直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在2018年農業增加值達到了1856.6億元。雖然湖南省的農業發展穩步向前,但農業綠色發展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在農業綠色發展背景下研究農業綠色效率及其影響因素有利于探尋農業從傳統生產模式轉變為綠色生產模式的路徑,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和資源、環境、經濟的協調發展。
農業綠色效率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有關農業綠色效率的影響因素研究較多,但是研究結論存在較大差異。程翠云等(2013)認為區域資源環境稟賦條件有利于農業生態效率,但是農資投入和農業政策支持與農業綠色效率呈顯著負相關[1]。錢麗等(2013)通過研究發現基礎教育水平對農業效率的影響并不顯著[2]。余玉敏等人(2018)指出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本投入與河南省農業綠色效率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3]。王寶義等人(2018)驗證了人均農業增加值與農業生產效率之間存在正“U”型的庫茲涅茨曲線關系[4]。通過對文獻的梳理可知,學術界暫未形成對農業綠色效率影響因素的統一認識,該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分析,進而為提升農業綠色效率提供理論基礎和參考價值。
1? 模型的構建與數據說明
隨著農藥、化肥、塑料薄膜等在農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壞的或非期望的產出。故本文利用規模報酬不變的Undesirable Output模型來測算農業綠色效率。在測算農業綠色效率時先構建投入產出指標體系。對于投入指標體系,本文主要考慮農業機械總動力(萬千瓦)、農作物播種面積(千公頃)、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噸)、農藥使用量(噸)、農用柴油使用量(噸)、農用化肥使用量(噸)和農業從業人員(萬人)這七個指標。其次,針對產出指標體系,本文選取農業總產值(億元)作為期望產出,農業碳排放以及面源污染作為非期望產出。當某地區農業綠色效率值為1時,說明該決策單元是有效的;當效率值大于0小于1時,說明還存在改進空間。
農業綠色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程度、人力資本、工業化水平以及政府支持力度等要素的影響,故本文構建以下實證模型來研究農業綠色效率的影響因素:
其中,rate為農業綠色效率;city是城鎮化水平,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表示;lngov和lngdp分別為地區財政支出和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對數;stu表示人力資本,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占總人口數的比重。indus為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用來衡量地區的工業化水平。
本文使用2007-2016年湖南省88個縣市的面板數據來測度農業綠色效率及分析其影響因素。數據來源于《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湖南農村統計年鑒》、《湖南省統計年鑒》以及各地區的統計公報。對于部分缺失的數據采用移動平均法進行補齊。
2? 測算結果與實證分析
2.1 農業綠色效率的測算結果
本文利用湖南省2007-2016年88個縣市的農業投入產出數據,選用Undesirable Output模型對88個地區的農業綠色效率進行測算。測算結果表明:在2007-2016年間,湖南省的農業綠色效率的均值為0.67;并在2011達到峰值,為0.68,在2013年處于低谷,為0.61。從圖1中可以看出,農業綠色效率在這十年期間一直在0.6和0.7之間波動,從整體上看較為穩定。但是其效率水平未達到有效值說明農業綠色發展的整體水平不高,目前還沒有完全實現農業發展和綠色生態協調發展,還有一定的改善空間。
2.2 實證模型回歸結果
本文利用湖南省2007-2016年的面板數據,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估計。由于在湖南省內存在部分少數民族自治區,而少數民族地區在資源稟賦、地區經濟發展等方面都與非少數民族地區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分析時,進一步將總樣本分為少數民族地區和非少數民族地區。估計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可知,各變量對不同地區的農業綠色效率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對農業綠色效率起正向影響的有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力資源水平;而工業化水平和政府財政支出均對農業綠色效率起負向影響。城鎮化水平對農業綠色效率的影響具有地區異質性。在以全省或非少數民族地區為樣本估計時城鎮化對農業綠色效率的作用方向均為負且不顯著,而在以少數民族地區為樣本時,其估計系數通過了10%的顯著性水平,且作用方向為正。其可能原因是非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城鎮化率的提高,大量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或城鎮轉移,致使農民從事農業活動的積極性下降,農業基礎投資減少,從而降低了效率。而少數民族地區的技術水平相對落后,城鎮化有助于促進農業先進技術的擴散,進而提高對資源的利用效率。
3? 結論
本文通過Undesirable Output模型測算了湖南省88個縣市2007-2016年的農業綠色效率,并進一步探究了影響農業綠色效率的因素。結果表明:從整體上看,湖南省的農業綠色效率在2007-2016年期間呈相對穩定狀態,效率值在0.6~0.7之間波動。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人力資本能顯著提升農業綠色效率;工業化水平對農業綠色效率起抑制作用。而城鎮化水平對農業綠色效率的影響存在地區差異,在非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的推進會抑制農業綠色效率的提升,但在少數民族地區其會推動農業綠色效率的改進。由此可知,為實現湖南省農業的綠色發展,有必要在發展地區經濟以及普及教育的同時積極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的城鎮化進程。
參考文獻:
[1]程翠云,任景明,王如松.我國農業生態效率的時空差異[J].生態學報,2014,34(01):142-148.
[2]錢麗,肖仁橋,陳忠衛.碳排放約束下中國省際農業生產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3(09):100-112.
[3]王寶義,張衛國.中國農業生態效率的省際差異和影響因素——基于1996~2015年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8(01):46-62.
[4]余玉敏,陳萬旭,朱麗君,夏東方.河南省農業生產效率測度及影響因素[J].水土保持研究,2018,25(05):26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