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 要:我國高職教育發展迅速,筆者作為一名高職院校的任課教師和輔導員,從自己的工作實踐中發現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學校在校期間的培養,對于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的跟蹤制度其實同樣值得重視。
關鍵詞:高職畢業生;跟蹤制度
1 引言
高職學校面臨嚴峻的招生形勢,千方百計地想辦法開拓生源渠道,保證完成招生計劃,這可以比喻成生產過程中的產前計劃和目標。學生招上來以后,教師積極進行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改革,盡力讓學生樂學,這可以比喻成生產過程中的產品制作。前兩個過程會得到高度的重視。盡管學校也設有招生就業部門,但是與招生對比,畢業生就業這塊就顯得單薄,而一個完美的生產過程應該是產前目標明確、產中質量控制、產后售后跟蹤三個環節的緊密結合。很多院校把前兩個環節做得盡善盡美,而學生畢業后就好像完成了分內之事,至于畢業生在就業后的狀況幾乎不再關注,即使關注也只是簡單的了解一下學生在什么單位工作,更深層次的內容無所涉及,更談不上建立完善的畢業生跟蹤制度。
2 建立畢業生跟蹤制度的作用
2.1 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學校盡管在大一階段給學生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引導學生盡早確立今后選擇工作的初步規劃,在大三階段進行了就業指導和創業培訓,現實情況卻是這些課程上是上了,可是學生跟沒上一樣,幾乎沒有達到開設這些課程的目標。絕大部分學生在即將畢業時感到迷茫,感到無力與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畢業生競爭。盡管高職畢業生應該有自己的一技之長,不應該與學歷高的畢業生同臺競技,但是目前的就業市場就是不區分你是高職畢業生還是普通學歷教育畢業生,面對大學生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本身在學歷上就處于劣勢,在專業技術上除非護士等這種專業性特別強的專業,經濟類的專業例如:國際貿易、會計、國際金融、旅游管理等本科以上教育也設置的專業,高職院校的學生根本無所適從,基本談不上競爭力。在專業技術上、人際溝通等方面的欠缺,導致近90%的畢業生無法適應本專業的就業崗位,推遲就業、轉做其它工作,繼續選擇國內深造或者國外留學,更有甚者不就業也不再繼續學習。這樣的結果嚴重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信心和就業質量,也勢必會影響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畢業院校的教學質量的評價,同時也影響到家長對學校的看法,家長會對其親朋好友形成影響,惡性循環的結果是導致該校下一輪的招生更加困難。
2.2 反饋教學質量
建立就業跟蹤制度不僅可以提高就業數量和就業質量,還能反饋學校的教學質量,使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崗位不協調的問題有改進的方向和依據。通過就業數據,論證學校的專業設置是否需要調整,減少或者杜絕專業設置的盲目性、隨意性。及時跟蹤了解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不斷跟進社會的職業準入和職業定位,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依據、為在校生提供就業參考。
3 完善跟蹤制度具體建議
3.1 從在校階段入手改變就業理念
從學校角度,解決好學生的實習問題。例如:實習時間安排要合理,不能只從學校教學計劃安排出發,例如:在大一階段進行的社會調查,給幾周的時間,學生利用周六日或者沒課的課余時間去調查,大二階段,6月份進入實訓階段,其中會進行3周的社會實踐,學生反映這個調查時間沒法真正去調查單位有實質的調查內容;有的學校只給很短的時間去實習,而導致實習單位無法接收學生實習。加強實習指導力度。學校要十分重視實習工作的重要性,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就業部門要和系部通力協作,結合不同專業實際,著力建立就業跟蹤服務制度。就業跟蹤制度對就業指導工作是有益補充,是學校育人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學校領導高度重視確保機構、人員、經費,加大對就業工作人員的培養,確保就業工作隊伍穩定。
3.2 從學生角度提高素質
大部分學生在校期間很少會主動關注就業信息,只有近四分之一的學生會從大一就開始持續關注就業信息。沒有樹立就業目標,直接影響學生對所學專業與將選職業的職業準備是否匹配。學生也存在眼高手低的就業傾向,不愿意從事底層基層工作,近90%的學生會選擇政府部門或者社會認可度較高的企業工作。學生在校期間過著與世隔絕的安逸生活,對復雜的社會環境缺乏了解和足夠的認知。經濟上嚴重依賴父母,僅有少數學生參加兼職。在就業時缺少實戰基礎、自我表達和人際交往都是就業時的困難。
3.3 結合就業崗位需求充實內容
根據就業崗位需求實際,調整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方向調整,力求產銷銜接,例如國際貿易專業,跨境電商興起需要大量的適應人才,在國際貿易招生方向上就要偏向于跨境電商方向。由于社會需求的不確定會不斷調整,有些專業的方向會拓展、有的專業會弱化、有的專業會消失。學校要有前瞻性和靈敏度,相機而動、不會耽誤一年乃至今后數年的招生工作。
3.4 就業指導貫穿全過程
大一階段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有效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的比較優勢,通過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目標,尋找差距努力培養自己全方位的素養素質。從社會現實出發調整自己的就業傾向和放低心理預期。同時,進行就業心里疏導。在大三開設“就業指導”和“創業培訓”課程,組織必要的面試培訓、就業技能訓練。
3.5 探索畢業生設計、崗位實習、就業安置融合
畢業實習有意識地到貼近所學專業的單位,學生在單位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了完成畢業實習,順利拿到畢業證。實習單位如果能對學生進行培訓是最理想了,盡管這有些難。學生通過了培訓和相關測試,用人單位也了解了畢業生的基本信息,為接收畢業生提供依據。
4 結束語
完善的就業跟蹤制度,對于畢業生、高職院校、用人單位是多贏的結果。通過完善就業跟蹤制度,在原有就業信息服務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學生和用人單位的大數據庫。就業跟蹤體制使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得到最全面、最真實的信息,適應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要求的提高。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由來已久,面對用人單位不僅注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已經從數量型轉化為“質量型”的現實。熱門專業還好就業,部分專業就業面較窄,冷門專業畢業生找工作更是難上加難,這就更加需要完善高職畢業生跟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