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儼然”在最初時期是形容詞“儼”和指示代詞“然”組合的一個形容詞性的偏正短語,在句中做謂語對主語的情貌和狀態進行描摹,后因句法位置的改變,逐漸詞匯化為為一個形容詞,并繼續發展逐漸開始語法化,從對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狀態的描寫到對人的心理狀態的描寫,而后因為高頻率的與“如”,“若”連用,逐漸丟失掉本身的“莊重義”,變為“與…類似仿佛”之義,語法化為一個像似義的描摹性副詞,并一直沿用至今,本文試說明其詞匯化、語法化的過程,并對其動因進行探討。
關鍵詞:儼然;詞匯化;語法化;過程;動因
1 前言
“儼然”在《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中主要有兩種解釋,“形容詞,形容莊嚴”;“副詞,十分像”,但本文在對“儼然”進行歷時的考察后,發現“儼然”最初是一個形容詞性的偏正短語,表示嚴肅莊重的儀態,而經歷詞匯化后,成為一個形容詞,并繼續語法化,才最終虛化為一個像似義的描摹性副詞,目前,儼然的形容詞用法和副詞用法都存在在現代漢語中,但儼然的副詞用法為主導地位,本文將在大量歷史語料的基礎上,運用詞匯化、語法化的理論,對“儼然”的歷時發展進行一個考察。
1.1 研究現狀與意義
目前學術界關于“儼然”一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釋義和詞類歸屬,關于釋義方面的研究:梅海潮(1982)從語法功能的角度出發,認為“儼然”可作謂語、狀語和定語。作謂語和狀語時可解釋為“很像那個樣子”,做定語時可解釋為“矜持莊重的樣子”。許友科(1992)站在語文教學的角度,認為“儼”是一個標準的形容詞,“儼然”中的“然”是形容詞詞尾。楊慶(2016)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語法意義、句法分布和詞義衍申等角度對副詞“儼然”和“仿佛”分別進行了討論,并分析了二者的共同點和差異性。關于詞類歸屬的研究:冀文秀(1983)認為由“然”構成的“A然”詞都可歸入狀態詞或聲容情態詞,并且認為“然”雖有構詞能力,但本身意義較虛。張誼生(2007)認為“X然”副詞可以分為兩類:表速度的情態副詞和表情狀的情態副詞,并把“儼然”歸入表情狀的情態副詞。何云(2011)認為描摹性副詞主要是用來對相關的行為和狀態進行描述、刻畫的,而“儼然”剛好為這一類詞。上述研究,就只有一篇文獻是專門對“儼然”進行專門的探討,并且還是注重對其釋義方面的探討,其余的都是在論述某一類“X然”副詞時,順便涉及對“儼然”的討論,所以本文將運用詞匯化,語法化的理論,對“儼然”(形容詞短語)到“儼然”(副詞)的詞匯化、語法化過程進行一個討論,希望能有新的認識。
1.2 語料來源
1)語料庫來源:北京大學CCL語料庫,愛如生語料庫,瀚堂語料庫等其他網絡語料庫。
2)網絡檢索:國學大師檢索,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檢索。
3)其他:相關詞典及前人文獻中的例句。
2 “儼然”的詞匯化及語法化
2.1 “儼”與“然”的考證
首先關于“儼然”先分別從“儼”字與“然”字的演變進行考察,《說文·人部》:“儼,昂頭也。”,“儼”字之義為人高昂起頭,儀態莊重,在先秦文獻中已有用例:
1)“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為。輾轉伏枕。”(《詩經·國風·澤陂》)
2)“《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禮記·曲禮上》)
3)“嚴威儼恪,非所以事親也,成人之道也。”(《禮記·祭義》)
“儼”字最早出現在詩經當中,形容女子美艷貌,而其他幾例也都是表儀態端莊之義。因為在演變過程中,人們通過在認知上的隱喻,“儼”字由最初的“昂首”之義引申為莊重之義,這便是“儼”字的其中一個義項,而后在中古漢語時期:
6)“六龍儼其齊首,載云車之容裔。”(《洛神賦》)
因為高頻率的用來形容儀態端莊,所以,引申出整理儀態,使整齊的動詞義,例6義為六條龍齊頭并近,例7是整理頭發使頭發分行,例8為整理衣冠。
9)“蒼松含古貌,秋桂儼白英。”(《云溪竹園翁》)
10)“登樓四望,儼鵬摶九萬,翛然腋生風。”(《念奴嬌序·云住閣為歐陽平林等題》)
發展至宋明清時期,則因為“儼”字常用于“儼然+如/若”的結構中,使得“儼”字帶有了類比像似之義,在上述例子例子中義為“宛如,仿佛”之義,所以根據以上語料,我們明顯可以發現“儼”字的詞義發展脈絡,其次是對于“然”字的考察,“然”是“燃”的本字,其本義是“燃燒”,后來假借為謂詞性指示代詞,意思相當于“如此,這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用例,如:
A、先秦時期:
12)“徹我墻屋,田卒污萊。日予不栽,禮則然矣。”(《詩經·小雅·十月之交》)
13)“子日:‘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論語·憲問》)
以上例句中的“然”都是用作謂語的代詞。這種用法在現代漢語的書面語和成語中還有所遺留,如“你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不期而然”、“理所當然”等。
B、中古漢語至近代漢語:
15)“忽然不見,殆非人也。”(《史記》)
16)“忳曰:‘當為汝理此冤,勿復殺良善也。因解衣于地,忽然不見。明旦召游徼詰問,具服罪,即收系,及同謀十余人悉伏辜……”(《后漢書》)
17)“人知烏喙之殺人不可食,斷然不食,是真知之也。”(《朱子語類》)
中古時期以后,隨著詞匯化程度的加深,代詞“然”在語義上逐漸減弱,并喪失指代功能,“然”主要是用作形容詞的詞綴,并逐漸向副詞詞綴轉變,如在例15例16,雖然在《史記》、《后漢書》中都能看到“忽然”可以獨立充當狀語,但是由于“忽然”在《史記》中也有充當謂語的例子,所以我們不能確定漢代的“忽然”己經完全變為副詞了。但是發展到近代漢語時期,由于詞綴“然”構成的副詞大量出現,并且使用頻率上升,最終完全虛化為一個詞綴。
2.2 從“儼然形容詞短語”到“儼然形容詞”的詞匯化
董秀芳(2002)認為,詞匯化即短語等非詞單位逐漸凝固或變得緊湊而形成單詞的過程,就是從句法平面的自由組合到固定的詞匯單位的演變過程,是指從大于詞的自由組合的句法單位到詞的一種變化。“儼然”連用最早出現于先秦時期的文獻,形容人嚴肅莊重的樣子,在這個時期,是由形容詞“儼”加指示代詞“然”的連用:
A、先秦:
1)“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論語·堯曰》)
2)“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論語·子張》)
3)“士君子之容:其冠進,其衣逢,其容良;儼然,壯然,祺然,蕼然,恢恢然,廣廣然,昭昭然,蕩蕩然。”(《荀子·非十二子》)
通過對先秦時代的典籍的考察,我們可以發現“儼然”在這一時期的用法多是用來描寫人的儀態,在句法結構中表現為一個形容詞性的偏正短語在句中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情貌和狀態的描摹,義為嚴肅莊重,如例1至例3中的“君子”,例4中的“吾子”例5中的“先生”,其句法形式為“S+儼然形容詞短語”。
B、兩漢時期,“儼然”除了保留“儀態莊重”的語義,還增加了幾個新的義項:
9)“耆老大夫薦紳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儼然造焉。”(《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10)“宋人聞之,儼然感說,而晉國日昌,何則?以其誅逆存順。”(《韓詩外傳·卷一》)(真切、明顯之義)
在這一時期,我們可以看見,“儼然”詞義增添了幾個新的詞義,意義上發生了變化,如例9,“儼然”表示形容事物的齊整有序,用來描摹紳先生的二十七位徒弟拜訪的狀態,例10,“儼然”為真切之義,用來形容宋國人發出感嘆的狀態,并且在句法位置上,也發生了改變,由最初的“主語+儼然(謂語)”變為“儼然(形容詞)+謂語”,已經詞匯化為一個形容詞,如例11,例12中,分別對“獨處”和“列坐”這兩個動作的狀態進行描摹,在13例中,“大夫何足儼然辱而臨之?”中“而”連接兩個連續的動作,“儼然”對其進行修飾。所以在這一階段,其句法位置不僅可以充當謂語,做形容詞短語修飾主語,也可以放置謂語前,做形容詞,對謂語的動作狀態進行描摹修飾,可以看出,在此階段,雖然“儼然”已經完成詞匯化。
2.3 從“儼然形容詞”到“儼然類比副詞”的語法化
沈家煊(1994)認為語法化通常指的是“語言中意義實在的詞轉化為無實在意義、表語法功能的成分這樣一種過程或現象。“儼然”在詞匯化為一個形容詞后,其自身意義開始出現虛化,以下是對其語法化的分析:
C、魏晉南北朝:
15)“太康中為人所發見,表夫妻其尸儼然,顏色不異,猶如平生。”(《水經注·沔水》)
16)“至大中六年,年滿歸朝,便退私室,承紹先業,儼然如初。”(《唐代墓志匯編續集》)
在此時期,由上述語料我們可以發現,“儼然”的虛化程度逐步提高,不僅僅是在事物存在狀態進行一個描摹說明,更多的是對人的心理狀態的描寫,在例15中的“儼然”則是對“尸體”狀態的描寫,因為沒有腐壞,所以給人的感覺是面貌依舊如生前一樣端麗莊重,像睡著一樣;例17中的“儼然”對“屯所”進行描寫,指出“屯所內部擺設齊整,給人的感覺像是新的一樣”。
我們可以說在此階段“儼然”出現了進一步語法化,本用來描摹具體事物發展狀態的形容詞就變為用來描摹人心理狀態的形容詞性的副詞。此時詞綴“然”表示“……的樣子”的語義特征,已經進一步演化為詞尾,成為一個附著成分,只有語法意義,而無詞匯意義,“儼然”已經逐步語法化為一個副詞。
D、隋唐至明清
21)“主人兄弟相視,竊自疑怪,人看封題,儼然如故。”(《藝文類聚·卷八十五》)
22)“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闇室之內,儼然若朝典也。”(《太平御覽·宗親部一》)
23)“堯陵北二里,仲山甫墓,墓前祠堂石室儼然若新。”(《太平御覽·禮儀部三十九》):
在此階段,由于“儼然”在句法位置上大規模的與“如”,“若”連用,產生了由于形式變化而帶來的意義變化,因為在線性序列中,“如”作為副詞對其后的成分進行修飾,于是“儼然”便成為一個羨余成分,意義逐漸虛化,并因為與受“如”字的影響,產生像似類比義,在上述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將“儼然”省略之后,句子語義保持不變,“儼然”本身的“莊重義”則漸漸脫落,意義進一步虛化,表示“與……類似、仿佛”的意義。在例21至例29中,“儼然”后接名詞,是對前文提到事物和人物的一種像似類比,義為“仿佛就像新的/神明/女子等一樣”,所以像似義描摹性副詞“儼然”在中古漢語以后正式形成,并在明清之際蔚為大觀。
3 “儼然”詞匯化、語法化的動因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1995)認為誘發、影響漢語化語法化的因素,主要涉及句法位置的改變、語義變化、語境影響和重新分析。這些因素從不同側面對虛詞的產生和形成過程發生影響,同時,它們又是互相交錯、互為條件的,常常是幾個因素同時起作用,共同推動實詞的語法化過程發生和發展。本文認為“儼然”語法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語義變化
“儼然”在一開始義為嚴肅莊重,而后由于人們認知上的隱喻,在兩漢時期引申為形容事物的齊整有序,描摹具體對象的狀態和情況,于是便推動看“儼然”的詞匯化,但因為在對具體對象描摹時,總是要先被感知,才能進行描繪,于是“儼然”便出現了表示人的心理狀態的語義特征,從而推進了“儼然”出現了進一步語法化,“儼然”失去了具體的描摹的對象,“然”進一步演化為詞尾,成為一個附著成分,只有語法意義,而無詞匯意義,在到明清時期,“儼然”因為和“如/若”連用的高頻率使用,使得“儼然”逐漸帶有“仿佛,類似”之義,本身的“莊重”義逐漸脫落,推動“儼然”最終虛化為一個像似義的描摹性副詞。
3.2 句法位置的改變
在先秦時期,“儼然”是形容詞“儼”加指示代詞“然”的連用,在句法結構中表現為一個形容詞性的偏正短語在句中充當謂語,主語進行情貌和狀態的描摹,到兩漢時期時,其句法位置開始發生變化,由最初的“主語+儼然(謂語)”變為“儼然(形容詞)+謂語”放置謂語前,做形容詞,對謂語的動作狀態進行描摹修飾,此時已經完成了詞匯化,到了魏晉南北朝“儼然”開始語法化,其虛化程度逐步提高,在句法位置中,后接成分多是與人主觀感覺有關的心理性形容詞,“儼然”不僅僅是在事物存在狀態進行一個描摹說明,更多的是對人的心理狀態的描寫,由描摹具體事物發展狀態的形容詞就變為用來描摹人心理狀態的形容詞性的副詞,此時詞綴“然”表示“……的樣子”的語義特征逐漸喪失了描摹的對象,而進一步演化為詞尾,成為一個附著成分,詞綴“然”也因所描摹的對象是無形不可見的而演變為詞尾,只有語法意義,而無詞匯意義,“儼然”已經逐步語法化為一個副詞。等到明清時期,由于“儼然”在句法位置上大規模的與“如”,“若”連用,產生了由于形式變化而帶來的意義變化,因為在線性序列中,“如”作為副詞對其后的成分進行修飾,于是“儼然”便成為一個羨余成分,本身的“莊重義”漸漸脫落,并因為與受“如”字的影響,成為一個像似義的描摹性副詞。
4 結語
綜上所述,我認為“儼然”最初是形容詞“儼”和指示代詞“然”的連用,做形容詞性的偏正短語,而后由于句法位置提前至謂語前,開始此詞匯化為一個形容詞,而后由于其語義由對具體對象的描述變為對心理狀態的描寫,開始虛化,最后因為大規模和“如/若”連用,帶有了“仿佛,類似”之義,完全虛化為像似義的描摹性副詞,其變化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為句法位置的改變,極大程度上的促進了“儼然”的詞匯化和語法化,二是語義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儼然”虛化。
參考文獻
論文期刊:
[1]楊慶.副詞“儼然”與“仿佛”的對比研究[D].暨南大學,2016.
[2]張誼生.試論“X然+間”[J].漢語學習,2007(6).
[3]褚艷.“X然”類連詞的詞匯化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1.
[4]何云.“X然”類詞的多角度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1.
[5]王興才.“然”的詞尾化考察[J].漢語學報,2009(03):47-54+96.
[6]許友科.是副詞詞尾,還是形容詞詞尾——“儼然”與“猝然”中“然”之辨[J].語文教學與研究,1992(11):41.
[7]祝敏青.說形容詞“X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04):93-95+109.
[8]梅海潮.“儼然”一詞的含義和用法[J].中學語文,1982(11):25.
[9]冀文秀.談談詞綴“然”和“A然”詞[J].內蒙古師大學報,1983(11).
[10]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4).
[11]劉堅,曹廣順,吳福祥.論誘發漢語詞匯語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國語文,1995(03):161-169.
專著類:
[1]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M].四川民族出版社,董秀芳著,2002
作者簡介
向秋霜(1995-),女,漢族,湖南張家界人,文字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