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
摘 要:近幾年,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傳統戲曲作為一種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特殊音樂表現形式,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在了實際的小學音樂課堂中,如何將傳統戲曲中的“唱念做打”滲透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去,以此實現對小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就成為了現階段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們研究的核心。由此,本文擬結合以往的小學音樂教學實踐進行研究,探究融合傳統戲曲與小學音樂課堂的實踐路徑,以期能夠對未來小學音樂課程的開展做出幫助。
關鍵字:傳統戲曲;小學;音樂;融合
隨著小學教學改革的推進,音樂教育作為小學階段教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豐富傳統的小學音樂課堂,提升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效果就成為了現階段教師關注的重點[1]。在這一背景下,傳統戲曲音樂教學出現在了實際的小學音樂教育過程中,如何充分地將傳統戲曲與小學音樂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也成為了現階段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截至目前,雖然我國小學音樂教學中有關傳統戲曲的教育已然開展了數年的時間,但是受固有小學音樂教育思維的影響,很多教師在傳統戲曲融合的過程中仍舊存在比較明顯的不足,所以,在實際的工作中針對這些不足予以彌補,就成為了現階段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提升學生對于傳統戲曲的認知,加強課堂中傳統戲曲文化的滲透
縱觀目前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傳統戲曲教學實踐來看,造成原有戲曲教學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社會、家庭對于傳統戲曲文化接受、認識程度不足,影響了學生們生活中傳統戲曲的滲透,限制了學生們對于傳統戲曲的了解程度。所以,如果想要更好地實現傳統戲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就需要從提升學生們對于傳統戲曲的認知入手,在課堂的點滴中滲透傳統戲曲文化的精髓,幫助學生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傳統戲曲中所蘊含的優良文化,提升學生們對于這一音樂表現形式的興趣,為后續的音樂教學融合實踐奠定基礎。比如,就這一環節,教師在日常的音樂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們普及不同類型、風格、體裁的傳統戲曲,豐富學生們對于傳統戲曲的了解,同時幫助學生們尋求到自己最感興趣的戲曲類型,為后續戲曲與音樂教育的融合打下基礎。
二、創新多媒體視頻戲曲教學模式,強化傳統戲曲對學生的感官震撼
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傳統戲曲與小學音樂教學的融合創造了機會,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將傳統戲曲更加直觀地展現在學生們的面前,讓學生們切實地感受傳統戲曲所帶來的視聽盛宴,以此實現“傳承文化懷看今朝”的宏偉目標[2]。比如,就這一環節,在進行傳統戲曲唱段《一縷麻》《鄧粗姑》等內容與音樂課堂融合的過程中,教師們可以通過對傳統戲曲視頻的分解、慢放幫助學生了解戲曲演員們在表演中所展現出來對肢體、音域的掌控,讓學生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戲曲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進而逐步實現傳統戲曲的傳承;與此同時,在視頻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影音的方式將戲曲演員的生平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在欣賞戲曲表演的同時收獲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重視表演教學,組織學生開展“唱念做打”等實踐深化教學效果
對于傳統戲曲而言,“唱念做打”不僅僅是傳統中國戲曲的“基本功”,更是傳統戲曲的精髓之一,所以,在實際小學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地將“唱念做打”與實際的課程融合在一起,以這一基礎為切入點,鼓勵、引導學生們進行一定量的模仿練習,以此強化小學生們對于傳統戲曲的感受,實現更好的音樂教學效果。比如,在進行小學四年級音樂的傳統戲曲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可以在課堂中為學生們展現不同的“唱念做打”片段,充分調動小學生們好動的天性,讓其參與到課程中來,針對這些片段進行模范,以此實現傳統戲曲“唱念做打”在小學音樂課程實踐中的應用,為后續培養學生們的綜合素養奠定基礎。與此同時,在實際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們對其喜歡的傳統戲曲片段進行模仿,以此幫助學生們在實踐中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傳統戲曲的魅力所在,為后續弘揚傳統文化奠定夯實的基礎。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小學音樂教學改革的推進,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已然很難在根本層面上滿足時代發展對于音樂教育的根本需求,在未來的小學音樂教育發展過程中,將傳統戲曲與小學音樂教學融合在一起,就成為了未來音樂教育實踐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本文認為在未來小學音樂與傳統戲曲融合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應著眼于上述三個方面,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性格特征構建針對性且具備地方特色的傳統戲曲教學,以此實現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甘群.品識傳統音樂韻味 傳承優秀文化內涵——以桂林市中小學校園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為例[J].藝海,2019(11):146-148.
[2]趙璇.探究小學音樂戲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華夏教師,2019(27):76.
[3]黃忠.傳統文化與民族音樂文化的相對性研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35):84.
[4]吳曉曦.地域性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策略研究——以江蘇省徐州市為例[J].藝術研究,2019(06):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