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芮彤



摘要:自2018年,美國陸續大幅度上調針對中國出口產品的關稅,中美貿易關系進入極度緊張階段。美國提高關稅試圖打壓中國經濟這一舉措顯然無法僅通過短期政策意圖進行解釋,其是否存在更加深遠的影響及政策效應我們不得而知。而合理應對美方的關稅政策,并在不同階段采取有效積極的政策則需要我們對關稅的調整路徑進行詳細的探究。為進一步探究此次關稅政策調整的深度原因,本文構建了美國自中國加入WTO以來的平均稅率模型,并基于宏觀經濟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美國對中國的關稅政策高度依賴于中美兩國的經濟增長率之差,并與匯率存在顯著相關性。
關鍵詞:中美貿易;關稅;最小二乘法;格蘭杰因果檢驗
中圖分類號:F752.7?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
2096-3157(2020)05-0029-03
一、前言與文獻綜述
在2018年時,美國開始陸陸續續地向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加收巨額關稅,這導致了中國和美國貿易的不暢,同時也意味著中國和美國的貿易摩擦逐漸拉開了帷幕。中美貿易爭端主要出現在了兩個方面:一是中國對于美國的出口貿易順差;二是中國近幾年經濟在國際上日益發展擴大,但卻沒有技術方面過硬的創新自主優勢。2018年9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關于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中國正面的回應了美國關于貿易保護主義的行動,并且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中美之間之所以會有貿易摩擦,原因有以下幾點:美國有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的傳統;美國國民經濟去虛向實的需要(失業率的增加);遏制中國制造發展的需要;配合美元加息,加速美元回流;迎合美國國內民粹情緒,兌現競選時許諾;貿易摩擦的運用得心應手。在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中國和美國長期以來的貿易逆差。同樣,一些學者指出,匯率調節機制的失效是導致“中美貿易順差之謎”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國持續的貿易逆差,會對本國的經濟造成嚴重的危害:外匯儲備大量流失;外匯短缺,外匯匯率上升,本幣匯率下跌,資本外逃,貨幣危機;影響進口產品相關的生產領域;引發債務危機,外幣升值,外匯減少。所以基于這些考慮,特朗普上臺后決定扭轉中國與美國的貿易逆差。然而,中國作為一個出口大國,并且在現在的社會大環境下,想要僅僅通過調整關稅來扭轉逆差是不現實的。
國內研究主要集中于貿易摩擦的成因與影響兩方面。從長期來看,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涉及到全球化下的利益分配問題(張二震等,2019;蔡昉,2018)。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分工基礎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張二震,2018),直接導致了作為全球經濟中心的美國對利益分配產生了警惕且激進的態度。朱珠等(2019)認為中美貿易摩擦具有內生性和長期性,而本次貿易摩擦分別將從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出口縮減、通脹風險等方面對我國產生負面影響。中美貿易摩擦是否存在短期或其他的影響因素?美國稅收政策是否存在有跡可循的歷史路徑?對這些問題的理解將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了解當下的中美困境。
本文的論述分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為前言與文獻綜述;第二部分為理論探究;第三部分為實證分析;第四部分為政策與建議。
二、理論探究
眾所周知,關稅政策一直以來都是調整各國國際收支平衡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保護本國幼稚產業時或出現經濟蕭條期時,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理念尤為凸顯。國外已有大量研究探討決定貿易政策的諸多因素,而這一因素的探究往往因為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及各國內部經濟的結構變化而發生變化。本次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力巨大,而其關稅政策的調整仍然有跡可循,本節將分別從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兩個方面探究本次貿易摩擦中關稅調整的具體原因,并基于此分析該貿易摩擦對中美兩國的影響及我國的應對政策。
首先,一國關稅調整的直接原因往往在于其在國際貿易中處于長期逆差,美國自1992年以來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如圖),2008年出現了短暫的下降,而后,由于美國陷入了金融危機后的蕭條期,貿易逆差再次逐步擴大。在這一過程中,不僅中美貿易逆差占美國貿易逆差的比例居高不下,而中國也是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2015年底隨著美聯儲的加息,美國經濟進入了2016年及2017年的復蘇期,而特朗普對于貿易政策的態度更是前所未有的強勢,因此對華加大關稅政策的打壓力度并不意外。
圖?中美貿易逆差
其次,由于貿易凈額等于出口額減去進口額,國內總產值的變化極大程度上影響了一國在對外貿易中的出口,美國自2008年經濟出現負增長后近十年以來GDP增長率不超過3%,且多個年份的GDP增長率處于零附近,而中國經濟自2008年以來都保持5%以上的增長率,因此兩國之間經濟增長的差別同樣有可能造成兩國貿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于此同時,不可忽視的是,美國不僅對中國,對全球都存在長期的貿易逆差,而造成這一問題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元的國際地位所致。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美元成為全球的核心貨幣,各國貨幣紛紛選擇以盯住美元為基礎的匯率政策,因此各國通過國際貿易與外匯交易將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美元便逐步分散在世界各地,并作為儲備貨幣沉淀下來。而美元作為中心貨幣,其最重要的職責之一是保證匯率的穩定,而隨著美元的流出與沉淀,以及全球經濟的持續增長,外匯市場上對美元的需求逐步加深,美聯儲很難再通過外匯交易完成匯率的穩定,只能通過不斷印發貨幣的方式來穩定匯率,而這一行為必然造成貿易逆差。綜合以上分析,由于貿易逆差一方面是美元的特殊地位所致,貿易逆差并不必然帶來關稅的調整,而關稅是否會根據匯率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我們不得而知,因此本文將同時探究匯率的變動與關稅之間的關系。根據以上分析,為了更準確的探究中美貿易長期逆差的原因,本文構建關稅政策的理論模型,如下:
T=a+b1×ln(CA)+b2×ln(Ych-Yus)+b3×e++b4×CA+ε(1)
其中,T是中美貿易中的平均稅率,由于國際貿易中涉及不同產品,本文通過以產品交易額的比例作為權重計算中美平均稅率的變化。b1、b2、b3、b4分別是兩國貿易凈額、兩國經濟增長率之差、人民幣匯率、美國消費杠桿率的估計系數,ε為誤差項。由于本文所探討的四個因素之間存在數量級的巨大差異,因此本文用貿易凈額的對數增長率作為表示兩國貿易逆差的變化。e是人民幣的匯率,由于匯率的變化往往反映了一國經濟與世界各國經濟產量的結構變化,其包含的宏觀經濟變量因素十分豐富,因此本文將匯率納入控制變量進行研究。由于貿易逆差的存在往往與一國的消費結構相關,例如就中美兩國而言,中國是儲蓄大國,而美國的儲蓄率卻較低,消費占收入的比重較高,即對商品貿易的需求較高,無疑會提升進口。因此本文在模型中加入私人消費增長率作為控制變量。C是美國私人消費的增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