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一直以來,美國始終是中國農產品的重要進口國之一。在世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情況下,中美貿易摩擦問題加劇,中國基于反制美國對美農產品制定的系列舉措給中國農產品進口安全造成很大威脅。本文通過對貿易摩擦前后中國農產品進口情況進行分析,以期為中國農業安全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中美貿易;農產品進口;大豆
中圖分類號:F752.02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2096-3157(2020)04-0018-02
一、引言
2017年8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備忘錄,指示對中國發起貿易調查,幾天后,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開始對華展開301調查。次年3月8日,特朗普批準對進口自中國的鋼鐵征收25%的關稅,對進口鋁征收10%的關稅。3月23日,中國做出首次實質性反擊,對進口自美國的30億美元商品征收關稅。2018年4月2日起,中國對美國出口的豬肉及其制品征收25%的關稅,7月6日起對牛肉、魚、蝦、玉米、高粱、大豆等農產品同樣征收25%的關稅。
中國農產品主要進口來源國為美國、巴西和澳大利亞,主要進口的農產品有畜產品、大豆、水海產品、棉花、谷物類等。2017年,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而中國每年從美進口的農產品總額約占中國農產品總進口額的25%。以上數據說明貿易摩擦中農產品的角色至關重要,而農業又事關一個國家存亡安全,所以本文主要研究貿易戰摩擦中國農產品進口的影響以及應對措施。
二、文獻綜述
眾多學者對中國農業貿易情況進行了研究。盧毓、李谷成(2013)通過對大量文獻進行歸納總結,發現從建國初期到1990年,中國農業比較優勢呈下降趨勢,2007年到2011年中國農業貿易模式較穩定。目前,農產品比較優勢研究已經從靜態轉向動態,我國農產品貿易具備相當的延續性和流動性。蔣興紅、王征兵(2013)從農產品國際貿易發展現狀角度出發,分析了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結構特征及其變動情況,發現從產品類別結構來看,我國進口產品始終以糧油棉糖等大宗農產品為主,占比達60.55%,而美國是我國農產品進口最大來源國,2004年~2010年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始終占25%左右。
還有部分學者就貿易摩擦對中美兩國農產品進出口情況進行了具體分析。周曙東、鄭建、盧祥(2018)采用一般均衡模型模擬得出結論:中美兩國互加征關稅后,美國農產品進出口減少,中國農產品進口受到影響,其中大豆等產品進口降幅最為明顯。王振亞(2018)從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角度進行分析,他認為在中美圍繞貿易摩擦進行制裁與反制裁的措施中,農產品成為了制約彼此的有效方法之一。李國祥(2018)通過整理并分析中國商務部、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發現,2016年~2018年中國農產品進口快速增長,美國是中國大豆進口主要來源國。此次貿易摩擦雖然限制了中國對美國農產品的進口,但也給中國農業發展帶來了機遇。
三、中國農產品進口情況分析
1.貿易摩擦之前中國農產品進口情況分析
我國農產品主要分為糧食類、油料作物、畜產品、棉花、食糖和橡膠幾大類,幾乎所有種類的農產品都有進口,其中中國大量依靠進口的為大豆、大米、小麥、大麥、玉米和棉花。從中美經貿關系來看,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主要是大豆、棉花和玉米,大豆進口總額最大,2017年約為140億美元,中國從美國大豆進口總額約占中國大豆總進口的35%~40%,棉花進口比重穩定在30%左右。
2007年~2012年,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總額持續增加,2012年以前增速較快,隨后有所下降,但在2014年又迅速上升達到163億美元的峰值,2015年后逐步緩慢增長。與大豆進口總額相比,中國對美棉花進口總額較小且變動很大,2007年~2008年稍有增長,2009年大幅下降,隨后迅速增加并在2012年實現36.98億美元的高峰,但2012年后進口額大幅跳水,并在2016年達到近十年來進口最低點5.14億美元,2017年有所增加。
2.貿易摩擦之后農產品進口情況分析
2007年~2017年,美國始終為中國大豆最重要的進口來源國,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占大豆總進口比重穩定在35%~40%左右。中美貿易爭端發生后,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總額變化巨大。鑒于棉花、玉米在中國從美國農產品進口總額中絕對值較小,本文主要分析貿易摩擦后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變動情況。
2018年4月4日,美國宣布對來自中國的1333項價值5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關稅。當日下午3點30分,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征25%的關稅。2018年前4個月,中國從美進口大豆總額由24.51億美元下降到10.35億美元,雖有下降但符合以往當月大豆進口規律。4月初國務院反制政策出臺后,5月份中國從美進口大豆額出現斷崖式下跌,當月僅進口2.15億美元,隨后逐步下降,11月份進口額為零。直到12月1日中美兩國同意初步停止,中國才重新從美國購買大豆,貿易額回升至0.3億美元。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1.結論
2007年以來,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主要為大豆、玉米和棉花。其中,大豆的進口貿易額絕對值最大,并且在十年內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棉花和玉米絕對值較小但占比重要,為先升后降趨勢。2018年4月,中國為反制美國單方面挑起貿易爭端,國務院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商品加征25%的關稅,隨后中國從美進口農產品實現斷崖式下跌,5月進口大豆總額僅2.15億美元,11月進口額甚至為零,12月才逐步緩慢回升。
2.政策建議
(1)擴大進口來源,防范單一國家進口風險。中國若是僅從單一國家進口農產品會存在很大隱患,一旦發生貿易爭端,不僅會導致該農產品國內供應不足,無法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甚至會威脅農業生產及安全。為了防范該風險,我國應擴大進口來源,多尋找一些進口替代國,如巴西,俄羅斯等。
(2)適度擴大國內農產品供給,降低國外進口依賴。在穩定進口的同時可以適度擴大國內供給。由于地方政府對GDP的要求,很多地區將大量農業用地轉化為建設用地獲取財政收入。為保障農業生產,最根本的是要保障農業用地,同時政府可以制定農業生產優惠政策和補貼,吸引農村勞動力人口回流,推廣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加大農業種植技術培訓。
(3)農產品匱乏情況下適度限制出口。我國農產品不僅有大量進口,還有一定量的農產品出口。政府可以在國內農產品供給不足的情況下,通過給予適度的政策優惠和補貼引導部分農產品企業減少出口以滿足國內供給。
參考文獻:
[1]周曙東,鄭建,盧祥.中美貿易爭端對中國主要農業產業部門的影響[J].超星期刊,2019,(19).
[2]王振亞.中美貿易戰視角下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經濟研究導刊,2018,(32).
[3]李國祥.中美貿易摩擦給中國農業發展帶來的思考[J].農經,2018,(5).
[4]蔣興紅,王征兵.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結構特征及其變動分析[J].理論探討,2013,(03).
[5]盧毓,李谷成.我國農產品貿易動態比較優勢研究進展[J].經濟問題探索,2013,(02).
[6]柏娜,陳瑞劍.貿易戰背景下農業“走出去”保障農產品攻擊的路徑研究[J].國際經濟合作,2018,(11).
[7]章健雯.中美貿易戰對我國大豆進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08):40~41.
[7]史長寬.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流通經濟,2019,(06):46~57.
[8]楊光.中美貿易戰升級,對我國農藥化肥有何影響?[J].農藥市場信息,2019,(11):20~20.
[10]董謙,馬長海,趙慧峰,李紫嫣.中美貿易戰對我國牛羊產業發展的影響與應對策略[J].中國畜牧雜志,2019,(05):151~155.
作者簡介:
崔馨幻,大連市第二十三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