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17年8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備忘錄并決定對中國貿易行為發起調查,8月18日宣布正式對中國發起301調查,此后中美貿易摩擦也一直是各國關注的焦點問題。長期以來,中國在中美貿易中一直保持順差地位的同時也存在貿易結構性問題。在當今中美貿易摩擦懸而未決的情況下,這一問題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本文根據聯合國的“標準國際貿易產品分類”(SITC Rev.4)方法,將商品分為十大類,通過整理分析數據,主要研究中美貿易產品結構,并據此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中美貿易;貿易結構;貿易失衡
中圖分類號:F752.7 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2096-3157(2020)04-0020-03
一、引言
作為當今世界兩個超級大國,中美雙邊經濟始終是各國政府關注的熱點問題。2017年8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備忘錄并決定對中國挑起貿易爭端,8月18日宣布正式對中國發起301調查。此后,不斷升級的貿易摩擦一直引發人們的持續關注,這一貿易摩擦問題也使中國對外貿易面臨著嚴峻的形勢。特朗普對中國發起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國對美國存在巨大順差。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對美國出口總額為4298億美元,貨物進口額達到1539億美元,貨物貿易順差2735億美元;而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2017年,美國對中國的貨物出口為1304億美元,貨物進口額達到5056億美元,貨物貿易逆差3752億美元。以上數據反映了中國和美國在貿易統計口徑上的差異,顯然美國商務部的數據夸大了中國對美貿易順差,且從出口的產品結構數據來看,雖然中國始終對美維持順差,但中國存在結構性貿易失衡問題。7類(機械及運輸設備)、8類(雜項制品)對美順差巨大,而2類(非食用原料)、5類(化學品及有關產品)則對美具有較高的商品依存度。本文根據聯合國的“標準國際貿易產品分類”(SITC Rev.4)方法,將商品分為十大類,通過整理分析數據,選取出比重較大的5類和7類,具體研究其2007年~2017年進出口變化情況并據此提出相應建議。
二、文獻綜述
眾多學者對中美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做了大量研究。范東君、賢成毅(2008)結合實際匯率,通過測算1980年~2005年的人民幣實際匯率錯位程度和方差分解發現,引起中美貿易失衡的一大原因是中國近年來持續的經濟快速增長以及大量的FDI流入。郭靖(2014)根據當下人民幣匯率變化、中美兩國貿易政策以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產業轉移,對1981年~2012年中美兩國儲蓄率、單位勞動力成本差異的數據進行了詳細分析,研究顯示中美消費水平是影響貿易失衡規模變動的主要因素。王軍紅(2018)采用結構性VAR模型來分析數據,通過實證分析,認為生產率差異、財政政策、消費和儲蓄選擇、實際和名義貨幣需求、貨幣政策和儲備積累等是決定中美貿易失衡的因素。
部分學者具體分析了中美貿易的產品結構。黃黎明(2004)根據 SITC (國際貿易標準分類)分類,將出口商品按勞動、資本與技術、資源與原料進行分類,并對中國進出口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得出中國對美貿易順差主要得益于勞動密集型產品這一結論。鄭素靜(2011)從產業內貿易指數出發,分析指出中國和美國貿易互補性很強,且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在中美貿易份額中占比較大。林明臻、郭真(2018)通過研究中美兩國主要產業及國內市場需求,指出中國以制造業為主的經濟結構正好適應美國國內需求從而導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
三、中美貿易產品的結構分析
1.中美貿易產品結構概述
SITC(國際貿易標準分類)是國際貿易中對商品進行分類和計量的一種特殊的商品標識方式。根據聯合國的“標準國際貿易產品分類”(SITC Rev.4)方法,將貿易商品共分為10大類:0類為食物和主要供食用的活生物;1類為飲料及煙類;2類為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3類為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4類為動、植物油脂及蠟;5類為化學品及有關產品;6類為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7類為機械及運輸設備;8類為雜項制品;9類為未分類的商品。其中,SITC通常將0~4類產品綜合定義為資源密集型產品,第5~9類為工業制成品,具體來看,6類、8類為勞動密集型產品,5類、7類為資金、技術密集型產品,9類為未分類的其他產品。本文選擇SITC Rev.4對中美兩國從2007年~2017年的貿易數據加以整理并分析。表中是2007年~2017年根據SITC分類的中美產品進出口數據,經過整理發現5類、7類總量占比較高,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僅對5類、7類展開詳細分析。
2.中美貿易產品的結構研究
(1)5類:化學品及有關產品。2007年以來,SITC分類中5類產品(化學品及有關產品)進出口總額保持同規模增長態勢,但中國一直保持著50億美元左右的逆差。2008年由于金融危機對國際經濟的影響,中國對美國5類商品進出口總額均有所下降,而后開始逐步回升,到2015年中國對該類商品進出口總額再次下降,一年后又恢復到上升狀態,并逐漸呈現逆差縮小趨勢。5類產品下細分有9章,從進口情況來看,57章(初級形式的塑料)中國對美國進口依賴嚴重,2014年這一產品的進口額約49億美元,約占5類產品總進口的26%;其次是51章(有機化學品)和59章(化學材料和產品),2007年~2017年以上兩章產品進口額大抵相等,2017年兩章產品占中國對美國5類商品進口比重分別為18%和20%。54章(醫藥及醫藥產品)在觀察時間段內進口總額上升幅度明顯,其余幾章商品大致平穩,無太大波動。出口方面,51章占中國對美國5類產品出口比重有絕對優勢,基本保持在 37%左右,其余各章產品出口變動幅度較小。
(2)7類:機械及運輸設備。7類商品(機械及運輸設備)在中美貿易中比重很大,中國始終保持該類產品對美國的巨大順差。2007年~2017年,中國對美國出口貿易額始終大于進口,這一順差從2009年的786.09億美元擴大到2017年的1538.24億美元,增長了近兩倍。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該產品出口小幅下降,隨后保持上升態勢,2015年稍有回落后再次大幅增加,并呈現中國對美國順差擴大趨勢,而中國從美國進口機械及運輸設備的總額大致穩定在500億美元左右。機械及運輸設備項下共有9章,其中,2008年~2014年,75章(辦公用機器及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占出口比重最大,2015年,76章(電信、錄音及重放裝置和設備)超越75章成為7類產品中第一大出口產品,而后兩章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77章(電力機械、裝置和電器零件)出口總額在2008年~2017年一直逐步增長,其余各章均維持緩步增長趨勢。中國從美國進口方面,77章所占比重最大,2007年~2017年一直穩定在30%左右。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1.結論
本文根據聯合國的“標準國際貿易產品分類”(SITC Rev.4)方法,通過整理并分析中美兩國2007年~2017年的產品貿易數據,發現5類(化學品及有關產品)、7類(機械及運輸設備)在中美貿易往來中占比較大,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僅詳細分析5類、7類。研究表明,2007年以來,中國7類產品對美國貿易順差巨大,而5類產品則一直處于逆差地位。
2.政策建議
(1)降低5類產品對美依賴度。總體來看,中美貿易產品結構處于一個相對失衡的狀態。通過整理發現,對于中國而言,5類產品處于絕對劣勢地位,其中中國對美國初級形式的塑料進口依賴嚴重,2014年這一產品的進口額約占5類產品總進口的26%,有機化學品、化學材料和產品也對美進口較大。而這些相關產品是中國其他醫療制品、工業制成品等的重要原材料,一旦發生貿易摩擦或美國單方面宣布禁止該產品對中國出口,就極有可能發生產品短缺的危險。因此,降低部分產品依賴度顯得極為重要。應當在國內大力扶持原材料與化學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可以通過擴大進口來源降低對美商品依賴度。
(2)培育高附加值出口行業,促進貿易轉型。中國機械及運輸設備對美貿易順差巨大,在2017年達到了1538.24億美元的順差額。但機械設備是一個重資本、高投入、附加值較低的行業,創造了大量出口收入的同時也使中國面臨著出口效率低、效益低等一系列問題。對此,應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行業,出口高附加值產品,提高出口效率,擴大出口效益。現階段,許多發展中國家開始逐步取代中國在加工制造貿易中的地位,中國目前具備相對優勢的出口行業極有可能被其他國家所替代。面對不斷改變的外部環境,促進貿易轉型可以有效地提升中國貿易穩定性。
參考文獻:
[1]亢梅玲.中美貿易不平衡原因分析[J].亞太經濟,2004,(01):35~38.
[2]范東君,賢成毅.中美貿易失衡的實證研究[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8,(06):20~25.
[3]郭靖.中美貿易失衡的深層原因及理論分析[D].山東大學,2014.
[4]黃黎明.中國貿易持續順差非匯率成因[J].商業時代,2004,(08):45~46.
[5]蔣浩.中美貿易商品結構實證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報,2010,26(05):16~20.
[6]鄭素靜.基于產業內貿易指數分析看中美貿易結構特征[J].莆田學院學報,2011,18(01):42~49.
[7]林明臻,郭真.中美貿易戰的根本——貿易失衡問題探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8,(09):77~81.
[8]王軍紅.關于中美貿易失衡因素的實證研究[J].武漢金融,2018,(10):73~76.
作者簡介:
林丹彤,浙江省溫嶺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