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共享經濟的應用范圍得到了進一步擴展。本文基于共享經濟的發展現狀展開,對共享經濟發展為傳統經濟模式所帶來的影響以及沖擊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建議,具有一定理論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共享經濟;發展;影響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2096-3157(2020)04-0121-02
一、文獻綜述
關于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特征,有的學者從實際案例中提出看法。鄭志來通過分析Uber和Airbnb兩個公司的盈利模式中,認為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核心基礎是 “閑置+價值+回報”,產品和服務供給方擁有閑置資源或碎片化時間,通過在特定時間內讓渡資源使用權或提供服務,需求方不直接擁有資源的所有權,而是通過租、借等共享方式使用物品,為需求方創造價值,從而為供給方帶來一定的金錢或精神回報。降低了共享第三方平臺的運行成本,同時提高了社會閑置資源的利用率,具有豐富的經濟價值[1]。湯天波、吳秀雋將商業模式分為了主要四個方面。第一是基于網絡平臺的商品再分配,也認為通過網絡平臺提高了閑置資源的利用率。第二是共享技術、時間、勞務等非有形資源的協作式生活方式,人們互相分享相投的樂趣,涉及到園藝、技術、服務等生活方面。第三是共享高價值固定資產的產品服務系統以Uber用車平臺與Zipcar為典型代表。第四是基于社交網絡平臺的共享經濟模式Facebook、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平臺幫助用戶與現實生活中的朋友、同事等分享生活體驗,進而衍生出朋友間的協作消費[2]。
對于共享經濟持續發展進程中所出現的問題,眾學者重點集中于對共享機制的管理問題。熊銳、劉詠梅認為對共享經濟有一定阻礙的是當今社會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問題,社會誠信水平偏低導致共享經濟交易成本較高,使得共享經濟模式推廣受到困難[3]。
關于共享經濟持續發展的對策,馬強提出了以下幾點:(1)建立完善我國個人信用體系,建立失信懲罰體制;(2)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創新監管模式;(3)加強共享平臺信息安全管理[4]。江艷秋提出:(1)共享經濟應符合法律要求;(2)采取科學的商業模式,創造出自己的消費者群體;(3)加強政府的監管與領導,正確履行經濟建設職能[5]。陳思、劉夢冉、劉玥歡認為要加強法律監管,加強對交易平臺的準門檻約束,劃清供需雙方的責任范圍[6]。
綜上所述,共享經濟是在“互聯網+”背景下衍生出的新經濟的形態,通過第三方網絡平臺,將社會閑置資源共享,且供給者可以將資源轉化為利潤。可以進一步探討共享經濟與傳統經濟之間的關系或如何對傳統經濟模式進行創新適應社會需要。共享經濟的社會化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眾學者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共享經濟可以改進的方面,為我國共享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依據。
二、共享經濟概述
1.共享經濟的基本概念
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于1978年發表的論文中提出共享經濟這一概念。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們才逐漸意識到共享經濟的意義,過剩產能的共享成為可能。共享經濟,是指機構或個人有償讓渡自身所擁有閑置資源的使用權。通過互聯網這一媒介的應用,共享經濟對社會資源進行再次分配,分享雙方共同獲得經濟紅利。
2.共享經濟特征
(1)共享經濟以互聯網作為基本載體、信息平臺。通過如今的互聯網技術,跨區域的點對點交流也逐漸變為可能,依托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能夠最大限度地超越時空局限,匯集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極大地促進了信息、資源的傳播。
(2)共享經濟強化了社會使用權的觀念。人們的傳統消費觀念便是對某一物品由供給方到需求方所有權的轉讓,共享經濟更加注重的是以使用權代替所有權,實現對社會閑置資源的公平分配,通過購置相對而言較低的成本達到分享雙方的互利共贏。
(3)共享經濟是大眾參與的經濟模式。共享經濟同樣體現在許多供給方以及需求方同時出現。通過互聯網平臺,許多普通人也能參與到交易中來。同時,共享經濟屬于另外一種特殊市場,即供需雙方通過平臺進行交易,一方參與者越多,另一方得到的收益越大,這樣的兩個群體可以實現經濟效益上的互補,將個體價值發揮到極致。
(4)共享經濟實現了“去中介化”與“再中介化”的相互統一。共享經濟相對于傳統經濟模式另一重要突出點是供給方可以直接向需求方提供服務,但同時,供給方需要互聯網這一虛擬平臺共享信息,得到更廣泛的資源,也是“再中介化”的過程。
3.共享經濟的發展歷程:互聯網+背景下的持續發展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共享經濟也朝更加深入的方向發展。目前,共享經濟已經滲透到私人資源的再利用、公共資源的的深開發以及準公共資源的強輸出。共享經濟的發展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概念提出期:這段時期為共享經濟的最初階段,此時主要是是朋友、熟人之間物品工具的互借或信息的共同分享。由于此時互聯網尚沒有普及,由于空間地域及科學技術的限制,共享的物品或服務有限,共享多以無報酬或少量報酬,非營利性,共享范圍有限,影響不大,其發展形態較為單一。
(2)發展早期:主要為20世紀70年代~20世紀末21世紀初,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普及,移動技術的進步,信息開始爆炸式增長,此時的共享多以社會信息共享為主。
(3)飛速發展期。21世紀初至今,第三方支付流行,共享經濟平臺出現以Airbub和Uber等獨角獸公司的誕生,國內共享經濟市場被迅速引爆,意味著供給方不再依賴于傳統商業中介機構,而是通過互聯網這一虛擬平臺直接將產品提供給客戶,降低了交易成本,消費者的共享習慣得到培養。
三、共享經濟與傳統經濟模式的聯系
1.共享經濟相對于傳統共享經濟模式的發展(創新性發展/沖擊)
近年來,在“互聯網+”背景下,現代共享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相對于傳統共享經濟模式,雖然二者目標均為實現社會資源與福利的共享,但仍然具有很大差別。
(1)本質區別。二者的本質區別在于平臺的不同,傳統模式代表的是傳統買賣關系,對象是社會財富與企業利潤,如今共享經濟則是互聯網模式的代表。
(2)形成背景。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促進了共享經濟模式的產生與發展。傳統共享經濟興起的動力是社會財富在企業內部與社會制度規劃下存在的不公平。通過傳統共享經濟能夠實現企業利潤與社會財富的分享。
傳統的經濟商業模式是廠家—代理商—零售商—客戶,特征是各級從上級進貨,買斷上級的商品所有權,賺取差價,代理銷售的品牌數量有限,供貨渠道較穩定,傳統的商業銷售模式重渠道建設,人員促銷、商品展示。可見,傳統經濟模式重視所有權的交易,層層遞交。而如今的共享經濟在互聯網的背景加持下,更加重視將商品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用以租代售的方式來實現社會資源的共享,降低了交易成本,實現社會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2.共享經濟所帶來的影響
近年來傳統經濟模式已逐漸難以應付經濟緩速增長的局面,培養一個新的增長點已然成為新的需求。可以說,共享經濟的出現對傳統商業經濟模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降低了消費者的交易成本,減少了信息不對稱性。“勞動者—企業—消費者”的傳統模式逐漸被“勞動者—互聯網平臺-消費者”取代。共享經濟對于傳統經濟模式的沖擊主要體現在消費方式、市場格局等方面。如滴滴、優步等企業的興起對于傳統出租車行業便是一種打擊,隨著滴滴、優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信息成本能夠較大幅度地降低,逐步解決信息不對稱的難題,以更低的價格來獲得更佳的產品與服務,這即是共享經濟相對傳統經濟的一大優勢所在,而傳統經濟模式主要為粗放型經濟模式,其低利潤率、高渠道費用、高運營費用、高庫存費用的特點使得傳統企業的市場受到擠壓,由于消費者更愿意接受共享經濟,導致傳統經濟逐步地無法適用于現代經濟。近年來,傳統經濟模式也逐漸開始融入“互聯網+”的大時代,努力積極適應現代環境,打造自主品牌,打破傳統的局限性。在未來,傳統經濟會越來越多地踐行新的市場方向,以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3.出現的問題
前文已經提到共享經濟相對于傳統經濟的創新性發展及沖擊,但在現實社會中,共享經濟模式仍存在著許多值得探索的問題:
(1)共享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市場過剩。隨著新事物的興起,一些公司卻面臨著破產或解散,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通信流量資費的降低,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的普及,中國城市快速發展等綜合環境的成熟,為共享經濟準備了條件。但由于市場對于共享經濟的認識不足,導致各類產品的瘋狂增長,各大企業競爭激烈,通過產品的投放以達到最大利益,但處于發展初期,加之制度的不完善,產品的過剩成為了典型現象,體現了發展的盲目性。
(2)共享經濟發展政策尚未完善。共享經濟正在逐步滲透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但個別行業和地方政府在管理中部分領域尚存管理空白,企業經營相關業務時難以進入或無法可依,政府的監管缺失極大可能導致共享市場的秩序混亂,一些企業為追求高利益而不擇手段,反而為經濟的增長帶來了阻礙。
(3)部分共享經濟平臺發展尚有不足。2018年6月15日上午,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6月份定時定主題新聞發布會。政研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孟瑋出席發布。孟瑋表示,“平臺企業必須嚴格執行相關政策措施,在保證消費者人身和財產安全、強化身份核驗和內容治理、保證公平交易、保護消費者權益等方面,切實承擔起主體責任。”如今共享平臺在建設上仍存在著不足之處,用戶個人信息泄露安全事件時有發生,用戶人身安全及財產權得不到有效地保障。平臺應該提高準入門檻,加強監督以及體系的完善、建設。
四、關于促進共享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議
共享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也存在著一些如共享經濟平臺監管不利、政策不完善等問題。共享經濟持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其發展自然也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應該填補對共享經濟某些領域的管理空白,協調管理的界限,同時應該加大對企業不良行為的打擊。此外,還應不斷完善信用體系建設。共享經濟仍存在著許多類似無法保障消費者財產安全的問題。這就要求先要建立起交易、信任及信用體系,建立用戶及服務提供者的信用評價體系,以大數據技術分析對供需雙方的評價及客戶的信用水平,能夠查詢到交易對象以往的交易數據、評價、信用評級等信息。而我國信用體系建設就是為了解決這些不良影響的。同時,也可以開通平臺的查詢犯罪記錄的權限,以確認申請者的無犯罪記錄,最大程度上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參考文獻:
[1]鄭志來.共享經濟的成因、內涵與商業模式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6,(3):32~36.
[2]湯天波,吳曉雋.共享經濟:“互聯網+”下的顛覆性經濟模式[J].科學發展,2015,(12):78~84.
[3]熊銳,劉詠梅.共享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智富時代,2016,(10):75~75.
[4]馬強.共享經濟在我國的發展現狀、瓶頸及對策[J].現代經濟探討,2016,(10):20~24.
[5]江艷秋.淺析共享經濟[J].中國集體經濟,2018,(2):13~14.
[6]陳思,劉夢冉,劉玥歡.淺析共享經濟模式[J].江蘇商論,2017,(4):66~67.
作者簡介:
劉俊峰,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第一中學校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