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東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政府出臺強制性防控措施,遏制春節期間人員高頻流動、聚集,最大限度避免病毒擴散傳播,這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是最原始的又是最管用的策略。不過,接踵而至的是,一年一度的春節黃金周泡湯了,超市、餐館、影院、景點等熱門消費場所喧鬧繁華的景象不再。這不禁引發外界的感嘆,似乎中國經濟也飛出了“黑天鵝”。
不可否認,疫情對交通運輸、旅游、餐飲等行業的沖擊是嚴重的。2019年春節黃金周,全國零售和餐飲業實現銷售額10050億元,旅游業收入5139億元。2020年春節假期10天,消費幾乎停擺,零售和餐飲業收入銳減,全國鐵路、道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比上年同期下降近73%,旅游相關行業陷入冰凍狀態。專家估算,僅零售、餐飲和旅游市場的直接損失就超過1萬億元。
更為嚴重的是,世界衛生組織將中國的疫情宣布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對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將會帶來很大麻煩。
但是,疫情充其量只對中國2020年第一季度有影響,疫情過后,必有反彈。第一季度本來就是制造業的淡季,疫情對制造業沒有多大影響。而上述的交通運輸、旅游、餐飲等行業所受的損失,完全可以通過五一節設計一個長假,變全民旅游,春節損失五一補。
況且在互聯網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中國人即便足不出戶,也能進行正常的工作、學習與消費。疫情之下,數字經濟正撐起一柄保護傘,成為保障中國經濟正常運轉的重要力量。
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的規模從11.2萬億元增長到31.3萬億元,6年間增長了178%,占GDP比重從20.8%擴大到34.8%,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411649億元,其中網上消費零售額106324億元,占25.8%。本次新冠疫情發生后,更加凸顯了數字經濟的作用和價值。
疫情暴發以來,各大電商平臺借助供應鏈優勢,迅速調配銷售物資,優化銷售渠道,為保障非常時期的市場供應發揮了主力軍作用。有電商平臺統計,春節假期以來,糧油、方便速食、調味白醋等民生商品需求增長明顯。蔬菜產品銷量同比增長超9倍,肉禽蛋銷售同比增長近7.5倍,水餃、面點等冷藏冷凍食品銷售同比增長超7倍,民眾網購熱情很高,生活保障充足。
與此同時,全民宅在家中的“宅經濟”帶動互聯網線上娛樂、教育業,直播、小視頻、在線游戲、在線教育等產業流量大增,彌補了院線歇業、外教關門的損失。春節期間,幾乎所有主流游戲產品的日活躍用戶數和上線時長,無論是環比還是同比,都有顯著上升,互聯網娛樂企業賺得盆滿缽滿。
從宏觀來看,數字經濟將成為拉動我國就業增長的重要動力。來自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數據顯示,預計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領域就業人口將超2億,其中第二產業數字經濟就業潛力巨大,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成吸納就業重要渠道。
中國數字經濟可望持續發力,得益于中國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巨無霸市場。雖說受疫情制約,出門旅行、購物、聚餐和娛樂的消費看似銳減了,但線上轉移性消費實實在在地彌補了一部分消費流失。14億人口的超級市場為數字經濟搭建了充分展示魅力的舞臺。況且圍繞網絡消費的供給側改革正在深入進行,促進消費升級,提供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并提供多樣化個性化選擇。如夢幻般的虛擬場景,可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遍游世界,既省去了旅途勞頓,又節省了交通住宿等開銷。這樣的數字市場值得期待。
中國數字經濟可望持續發力,還得益于中國長期以來積累的技術優勢。中國已率先進入5G時代,相對于前幾代的網絡,5G有著顯著的特點,即高速度、大流量、低延遲、多連接。它的應用空間令人暢想。在重大應用場景上,有關部門正先試先用,力圖將超高清應用視頻提供給網民。2020央視春晚首次制作8K超高清電視版2020春晚,并發行《2020·春晚》直播電影。央視視頻還實現首次春晚VR直播。而2019年兩會已首次實現5G+4K手機高清直播。慶祝新中國建國70周年閱兵盛典也是采用4K直播。可以預見,5G技術會將中國數字經濟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中國數字經濟可望持續發力,還得益于強大的網絡分布和基礎設施。互聯網三大運營商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旗下的鐵塔星羅棋布,網絡信號基本全覆蓋,為數字經濟提供強大的信號支撐。2月2日,武漢火神山醫院完成交付。在醫院開工到投用的短短10天背后,只用三天時間,有關網絡運營商總計完成布放光纜約18.6公里,熔接成端近1000芯,速度之快令人驚訝。自2014年以來,中國快遞業務量連續6年居世界首位。2018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完成505億件,同比增長25.8%。新增社會就業20萬人以上,支撐網上零售額6.9萬億元,支撐跨境電子商務貿易超過3500億元。2019年全年快遞業務量達600億件。其中遍布城鄉的快遞柜,功不可沒。
盡管疫情蔓延,但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可阻擋,數字經濟不僅可對沖疫情的負面影響,還會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