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
蒙古族剪紙是北方游牧民族以影像作為形象的標記,在各種材料上進行鏤刻透空的一種藝術手法。我國許多民族都有剪紙這項民間藝術,而蒙古族的剪紙藝術應用更為廣泛,其歷史可以追尋到北魏時期,在代代相傳的千古遺風中,逐漸成為了一種貼近生活、根植于大眾的民間藝術。蒙古族傳統的游牧生活,從信仰文化、服飾文化、節日文化到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民間剪紙都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文化空間象征和族群生命記憶的功能。
蒙古族剪皮藝術最常被用來裝飾馬鞍及鞍墊,多用皮剪成鳥、盤長、回紋、交叉圖案等紋樣貼繡縫綴于馬鞍上,既醒目大方又富有裝飾感。剪皮貼花還多用于民間流行的盛乳革囊等生活用品上,或摔跤服等服飾上。在豐富多彩的蒙古族民間刺繡中,有靴花、枕花、鞋花、肚兜花、荷包花等不同類型的剪紙圖案,還有氈繡和服飾貼花,都是先剪后繡、剪繡結合的。在年節時,人們用紅綠黃等不同顏色的紙張,剪刻出圖案紋樣、人物、動物、吉祥字,增添熱鬧喜慶的節日氣氛。
蒙古族剪紙風格單純質樸,富有草原的淳樸情趣,多以盤長、卷草、花鳥、卷云、石榴、西瓜、葫蘆等作為圖案,有些花邊和角隅紋樣采用規則對稱或重復的二方連續圖案。在草原牧區的剪皮與剪紙中,多采用造型奇異的形象,具有粗獷、熱烈、奔放、豐滿和簡潔的特色,多數作品以半側身的形象出現,以程序化的方式表現物象的各種結構,充滿生命的活力。如在剪紙中點可以表示頭飾中的珍珠、動物的腿、樹的葉;鋸齒紋可以代表鳥獸的毛以及衣服的皺褶等。剪紙布局也采用了透明透視的方法,即大小套疊,如大動物身上套刻小動物,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這種裝飾風格在北方原始巖畫中也可以看到。
在廣闊的蒙古族農區,剪紙的傳統風味依然存在,而且形成了豐富多彩、爭奇斗艷的局面,但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特點。比如赤峰地區喜歡剪刻掛箋,年節時裝飾在門楣或家中,多用紅、黃、綠、藍等不同顏色的紙,刻出滿布的圖案紋樣,有時結合漢語吉祥文字作巧妙連接,這顯然是受東北地區剪紙的影響??拷颖钡腻a林郭勒盟正藍旗,靠近陜西的烏蘭察布市,與陜西相鄰的鄂爾多斯市,與甘肅寧夏交界的阿拉善盟等都受到相鄰地區兄弟民族剪紙藝術的影響,與北方窗花的“面與線,或線與面結合,粗獷剛健,深沉樸實,裝飾性強,且又生動耐看”的風格融為一體。由于蒙古族居住的地域遼闊,多民族混居,在相互交往中各民族的民間工藝相互融合、取長補短,形成了具有不同地方風格的民間剪紙,而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更新變換、層出不窮。
蒙古族剪紙藝術是蒙古族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蒙古族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挖掘傳承并發揚光大蒙古族剪紙藝術,是我們的責任所在。
責任編輯:張 晶
(本文選自:實踐·思想理論版 2019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