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作為農業大市的河南省信陽市,現有農村戶籍人口464萬人,占總人口的52.5%;農地、林地約占信陽市總面積的74%,其中耕地83.93萬hm2、林地57.73萬hm2;是全國18個糧食總產過百億斤的地級市之一;2018年第一產業增加值446億元,一二三產比為18.7∶37.6∶43.7。“習近平總書記在信陽考察調研時,對信陽依托‘紅‘綠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給予肯定,并指出,‘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我們一定不辜負總書記囑托,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同脫貧攻堅戰略有效銜接,進一步探索一條具有信陽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信陽市委副書記、市長尚朝陽介紹。
保障糧食安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信陽市嚴守耕地紅線,認真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扛穩保障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積極探索既能保產能又能穩收益的產業發展路子,糧食作物基本穩定在80.00萬hm2以上,糧食總產量連續11年穩定在55億kg以上。發展優質弱筋小麥12.00萬hm2、“稻漁共作”5.60萬hm2、再生稻1.33萬hm2。其中,稻漁共作生產的“有機稻蝦米”售價高、銷路好,667 m2平均增收2 000元左右,實現了“一水兩用、一季雙收”。
當前,信陽市農業生產條件大幅改善,近1/2的耕地建成了高標準糧田。持續加強塘、堰、壩、湖改造,河南省唯一的大(Ⅰ)型水庫、單體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出山店水庫已下閘蓄水,袁灣水庫、張灣水庫以及大別山革命老區引淮供水灌溉工程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正在積極謀劃實施,信陽市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0.00萬hm2。
立足實際、發揮優勢、挖掘潛力,信陽市堅持綠色發展、質量興農,推進農業特色化、綠色化、規模化、品牌化和產業化發展,走出一條既要生態好又能來錢快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大力發展優質米、弱筋麥、信陽茶、油茶、淮南豬、固始雞、生態魚以及花卉苗木、中藥材、板栗等優質特色農產品,把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經濟優勢。“房前屋后一畝茶,一塘肥魚一群鴨”“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成為信陽市農村的生動寫照。其中,息縣打造了“中國生態主食廚房”,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建起“從糧到食”“從田間到餐桌”全產業鏈,種糧效益大幅提升。
農村不斷變美,鄉村持續充滿活力
鄉村振興要靠人才,目前鄉村最缺的也是人才。針對此情況,信陽市出臺了支持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業促進鄉村振興10條政策,從財政、金融、稅費、用地等多方面進行支持,形成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的熱潮。特別是發揮勞務輸出大市的優勢,通過打“鄉情牌”“鄉愁牌”,累計吸引13.6萬名在外務工經商人員返鄉創辦各類實體8.3萬多個,帶動就業91萬多人。
作為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信陽市承擔8項國家級改革試點示范任務,其中5項改革試點試驗成果轉化為國家政策。在實踐中,信陽市注重以改革破解難題、引領發展。創新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機制,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信陽市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近3萬個。
探索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機制,信陽市在如何“穩得住、跟上步、能致富、可持續”問題上不斷創新。新縣西河村成立農耕園農民合作社,貧困農戶以舊房、舊院入股,由合作社進行保護性改造后開辦農家樂、農家旅館,使101戶農民走上穩定增收之路。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促進了鄉村增綠、林農增效,實現了荒山變青山、活樹變活錢。信陽市通過林改,利用荒山、荒坡和殘次林發展油茶6萬hm2,年產值超過10億元。
近年來,信陽市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得到了較大的提升。截至2018年年底,信陽市農村公路路網密度達到1.41 km/km2,農村公路總里程超2.3萬km,全部實現了村村通,部分村實現了組組通。近500萬名農村居民飲水安全集中供水問題得到解決;農村電網全面升級;村村建有標準化的衛生室;村村通光纜、有網絡,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點有1 200多個。此外,信陽市開展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實施危房改造“清零行動”,積極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農村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有效提升了村容村貌。
保持攻堅力度,打贏脫貧攻堅戰
近年來,信陽市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貫穿始終,精準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問題。信陽市堅持精準識別、動態管理,定期“回頭看”,做到真扶貧、扶真貧。信陽市推動建成“多彩田園”產業扶貧基地2 610個,實現貧困村全覆蓋,帶動貧困戶12.1萬戶39.6萬人。信陽市始終緊盯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既不拔高標準,也不降低標準,嚴把退出關。目前,信陽市“兩不愁”問題已經基本解決。
在教育保障上,信陽市建立了縣、鄉、村控輟責任機制,形成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學段全覆蓋的資助體系,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在醫療保障上,在落實“五道保障線”的基礎上,探索形成了健康扶貧醫療保障模式,縣級及以下醫療機構普遍實行“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結算,貧困人口平均報銷比例在90%以上,最大限度地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在住房保障上,實施安居工程,符合條件的易地搬遷,不符合條件的進行危房改造。黨的十八大以來,信陽市共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8萬人,累計改造農村危房14.8萬戶,極大改善了貧困群眾的住房條件。
只有貧困群眾改變思想、提高技能,才能徹底拔掉“窮根”。信陽市堅持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實施“貧困人口技能培訓”“百企幫百村”“巧媳婦+萬人脫貧”工程和“勞模助力脫貧攻堅”行動,逐步實現貧困人口技能培訓全覆蓋。同時,信陽市持續開展“晝訪夜談”“典型評選”等活動,教育引導貧困群眾自力更生、感恩奮進,等靠要的越來越少、加油干的越來越多。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信陽市各地還創新探索了新模式和路徑,為脫貧攻堅注入活力。新縣依托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盤活農村經濟;光山縣推進電商扶貧、拓寬增收渠道;潢川縣的“一元客車村村通”模式,打通了群眾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提高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當前,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我們將繼續保持攻堅力度不降,攻堅勁頭不減,一手抓未脫貧人口脫貧,攻克堅中之堅,一手抓已脫貧人口鞏固提升,提高脫貧質量。”尚朝陽表示,“我們有信心,也有底氣堅決兌現承諾,讓老區群眾與全國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不負黨中央和省委重托,不負老區人民期盼。”
(來源:http://nynct.henan.gov.cn/2019/12-26/1102406.html? ?201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