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銅山 董立星
[摘 要] 要想充分發揮我國農業的壓艙石作用,就要針對農業在衣食安全、原料保障、就業增收、生態保護、改革推動和決勝小康等諸多方面的作用,有針對性地提升農業產業發展質量,實現農副產品充裕供給,培育農業人力資本,嚴格堅守生態保護紅線,創新農業發展體制機制,加大澤農政策落實監管力度。
[關鍵詞] 農業;壓艙石作用;農業人力資本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1-08-2
我國農業的壓艙石作用,具體體現在衣食安全、原料保障、就業增收、生態保護、改革推動和決勝小康作用等諸多方面[1]。截至目前,我國農業壓艙石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其中,衣食安全作用、原料保障作用雖已得到較充分發揮,但尚有潛力可挖;就業增收作用、生態保護作用雖已有一定發揮,但大有潛力可挖;改革推動作用、決勝小康作用雖已有初步發揮,但有巨大潛力可挖。為了充分發揮我國農業的壓艙石作用,筆者特提出如下建議。
1 通過提升農業產業發展質量鞏固衣食安全作用
現階段,衣食方面的消費已從以往的吃飽、穿暖需求轉變為高舒適、高美觀、高質量、高營養需求,人們更加注重穿著的品牌質量、時尚特性和飲食的營養搭配、食物偏好。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人們的第一層次需求就是對安全的需求,尤其是對食物安全的需求,因此不斷更新的安全標準是滿足此需求的最基本保障[2]。目前,我國實施了堅守1.2億hm2耕地紅線的制度,確保了糧食安全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優質農產品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因此,調整農業種養結構,推進優質糧畜工程,滿足消費者對中高端農產品的需求,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是充分發揮農業衣食安全作用迫在眉睫的事情。
就調整農業種養結構而言,要因地制宜地充分發揮本地的各種優勢,開展種植業、養殖業規模經營和特色經營,同時形成種植業、養殖業良性循環;就推進優質糧畜工程而言,要實現糧畜產業轉型升級,增加優質糧食和優質產品產量,優化糧畜產業結構;就滿足消費者對中高端農產品的需求而言,要以消費需求為主線,以市場機制為導向,積極適應國民消費質量提升和消費結構轉變要求加大中高檔農產品供給數量;就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而言,要夯實綠色發展理念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推進清潔生產,推廣綠色興農和質量興農。
2 通過實現農副產品充裕供給鞏固原料保障作用
農副產品再利用是我國促進產業融合、實現產業振興的重要議題乃至現實難題。我國農副產品生產量大、種類繁多,實現農副產品充裕供給的基礎較好。但是,農副產品充裕供給與綜合利用及協調發展之間還沒有實現供求一致、耦合,資源節約型農業、環境友好型農業的建設任務也很艱巨[3]。為此,要促進農業綠色化、循環化發展,加速農副產品資源再利用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尤其是要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提高農副產品資源的再利用效率,壯大食品工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就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而言,要借鑒國外資源再利用各環節配套的法律法規、規制措施和扶持政策,并加強農副產品再利用的監管,完善資源再利用高效化服務體系,防止因資源浪費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和社會損失;就加大技術研發力度而言,不僅要提高主要農產品加工中主導技術的研發推廣,而且要加快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的研究,以便同時提高主要農產品及其副產品資源的再利用效率;就壯大食品工業而言,要培植大型、特大型食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集團),根據產業鏈和資源鏈組建食品加工產業聯盟,不斷壯大食品產業規模和提升市場競爭力。
3 通過培育農業人力資本增強就業增收作用
目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壯年勞動力大多離開了家鄉,農業勞動力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問題比較嚴重,農業人力資本比較薄弱,也對農業發揮就業增收作用造成了嚴重的不利影響。因此,必須加大種植、養殖等實用技能知識培訓學習力度,從個人技能和文化水平兩方面提升農業人力資本,不斷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就加大種植、養殖等實用技能知識培訓學習力度而言,要結合市場發展需求和農民興趣特點,因地制宜地對當地低文化程度的農村勞動力組織個性化的職業培訓教育、專項技能補償,建立明確高效的培訓目標、學習獎勵制度,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就從個人技能和文化水平兩方面提升農村勞動力的人力資本而言,要兩方面兼顧,形成良性互動,力爭相得益彰;就不斷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而言,要通過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同時以新型職業農民為目標對部分普通農戶進行精準培育,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人才支持[4]。
4 通過嚴格堅守生態保護紅線增強生態保護作用
生態保護紅線是繼堅守1.2億hm2耕地紅線后,我國確定的又一條提升至國家層面的生命線,體現在農業方面主要是土地資源的利用、生態保護區的涵養和高標準農田的建設。近幾年,我國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但是,隨著資源約束壓力越來越大,生態保護問題錯綜復雜,環境破壞惡化尚未逆轉,不法分子土地違規開墾使用、生態保護區保護不力現象比比皆是。因此,要建立長效的環境保護制度,執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紅線,提高森林覆蓋率,不斷擴大高標準農田面積,積極推進農藥、化肥負增長行動。
就建立長效的環境保護制度而言,要全面落實國家環保督察責任,遵循“誰決策誰負責”原則,確保環境保護各環節嚴格把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推進;就執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紅線而言,要以保障和維護生態功能為主線,對劃定的特殊區域強制性嚴格保護,做到生態功能不能低、面積不能減、性質不能變,確保生態安全不遭受負面影響;就提高森林覆蓋率而言,要持續增加人工造林面積,強化已種林木的養護,使人工造林育林技術不斷提升;就不斷擴大高標準農田面積而言,要落實“藏糧于地”戰略,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確保到2022年全國0.67億hm2、0.5萬億kg產能的高標準農田保質保量建成;就推進農藥、化肥的負增長行動而言,要高度重視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的合理節約利用,推廣使用無公害農藥和有機肥,堅決防控面源污染。
5 通過創新農業發展體制機制提升改革推動作用
我國全面改革從農業農村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面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農業必須直面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與農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積極主動地通過再改革創新農業發展體制機制。因此,必須牢固樹立資源配置中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理念,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實際培育一批農業創新力量。
就牢固樹立資源配置中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理念而言,要以市場機制為導向,合理規劃農業布局,因地制宜地確定主導產業,強化農業發展規劃;就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言,要大做優質化、綠色化、品牌化“三化”文章,健全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等“三鏈”,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吸引力等“三力”;就結合實際培育一批農業創新力量而言,要依托康養旅游業發展,積極探索農文旅互動新路[5],使農業“接二連三”,強化創新思路,推動新農業模式規模化發展。
6 通過加大澤農政策落實監管力度提升決勝小康作用
目前,在一些農村地區,國家的護農政策、惠農政策、強農政策落實不到位,行業監管范圍尚未實現全覆蓋,追責問責機制還不健全,“一刀切”現象還普遍存在,容錯機制尚未發揮有效作用。因此,要給予農業產業發展政策支持,并確保護農政策、惠農政策、強農政策切實澤及廣大農民群眾。
就給予農業產業發展政策支持而言,要加強科學規劃、精準施策,結合實際持續推動農業經濟發展、農村社會進步和農民生活改善;就確保護農政策、惠農政策、強農政策切實澤及廣大農民群眾而言,要對農民普及國家政策及法律法規,提升廣大農民的主體意識、責任意識、發展意識及維權意識,實現廣大農民和監管部門雙向監督管理的目的,讓農民成為各種澤農政策實實在在的參與者和受益者,使決勝小康有更多勝算。
參考文獻
[1]李銅山,李璐洋.河南農業多功能性的評價分析及對策建議[J].區域經濟評論,2019(4):97-102.
[2]溫思美,黃冠佳,鄭晶,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三農問題關注重點變化及其演進邏輯[J].農業經濟問題,2018(12):4-13.
[3]陳秧分.更好地發揮農業“壓艙石”作用[N].中國科學報,2019-02-26(005).
[4]丁冬.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多功能性探析[J].種子科技,2019(5):7-8.
[5]顧朝林,李阿琳.從解決“三農問題”入手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J].經濟地理,2013(1):138-14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