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琪
[摘 要] 旅游已成為人們消遣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幾年鄉村旅游更是呈現出井噴式發展態勢,發展鄉村旅游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途徑。鄉村旅游發展不僅要重視生態資源,而且要注重鄉風文明培育。通過培育鄉風文明不僅完善了農村基礎設施,而且村容變得整潔、鄉風文明起來,傳統的文化和良好的生活習俗都可以傳承下去,自然景色資源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使得鄉村旅游更有內涵。同時,村民不需要背井離鄉,利用當地資源就能就地致富,走上小康之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鄉風文明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 鄉村振興;鄉村旅游;鄉風文明
[中圖分類號] F59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1-14-2
1 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助力鄉村旅游發展
鄉村基礎公共設施是鄉風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基礎公共設施包含衛生設施、交通設施、醫療設施等,同時其也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前提。在鄉村旅游發展中不能單單依靠鄉村的自然景色,同時要完善農村的基礎公共設施。農村基礎公共設施不完善,如衛生設施缺乏、交通不便利等,都會直接影響鄉村旅游發展。因此,建設好鄉風文明,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有助于推動鄉村旅游發展。
衛生設施一直都是鄉村旅游發展中的重點,其中農村的廁所問題更是熱點。農村的廁所大多數都是違規建筑,沒有配備基本的設施,不干凈、不衛生,容易滋生細菌、病毒。這就導致鄉村旅游發展停滯不前,浪費了鄉村的景觀資源。廁所問題不是大問題,但卻直接阻礙了鄉村旅游的發展。廁所建設屬于鄉風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不僅僅在城市或者景區要重視起來,更要注重農村的廁所建設,要把廁所和其他的公共設施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具體工作來實施,讓到鄉村旅游的游客不再因基礎的公共設施問題而影響鄉村旅游心情。總之,雖然廁所問題看起來不是那么緊急、重要,但是卻反映出許多小問題,不僅關系到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也關系到鄉風文明建設與鄉村旅游發展。
貴州省早在2017年就被評為全國7個全域旅游示范省創建單位之一,貴州省自然景色充足,鄉村旅游發展也是帶動貴州省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貴州省對廁所問題十分重視,貴州省政府曾在2015年就印發了關于加強農村建設的衛生工作實施方案,要加大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其中農村廁所問題更是被廣泛關注。方案中提到貴州省將堅持因地制宜、集中連片、整村推進原則,加快實施農村改廁。在2018年頒發的《貴州省推進“廁所革命”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提出,計劃到2020年,全省建設改造農村衛生廁所173萬戶,力爭實現行政村公共廁所全覆蓋。現在的貴州省農村基本家家都有廁所,廁所問題不再成為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一個難題,帶動了貴州省鄉村旅游的發展。除了廁所,其他的公共設施建設也在逐步完善,從早期的衛生城鎮創建、道路改善、垃圾處理到村莊綠化,都是注重鄉村文明中基礎設施建設的體現。只有農村基礎設施完善,才有助于鄉村旅游升級,營造一個良好的旅游環境,讓游客進入鄉村感受到優美景色,同時改善鄉村地區的生活環境,提高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數。與此同時,鄉村旅游還可以增加村民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收入,促進鄉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推動鄉村精神文明進步,改善鄉村地區的生態環境[1]。
2 開發民族傳統文化,點亮特色鄉村旅游
民族傳統文化是鄉風文明建設中的一項內容,而鄉風文明中的民族文化使鄉村旅游的內容變得多樣化,使鄉村旅游成了朝陽產業。一些鄉村的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可以充分挖掘鄉村的民族傳統文化,開發和利用民族文化資源,更好地推出民族文化旅游產品,發展特色鄉村旅游,有效促進旅游經濟的發展,以便使旅游行業給村民帶來就業增收機會,并使旅游行業成為拉近城鄉感情、促進文化交融、推動鄉村振興的新產業。
苗族的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是一個純苗族村寨,因十八洞群而出名,這里原生態文化保護良好,景色十分優美,其中民俗文化苗繡格外出名。這里大多數人都會苗繡,他們自幼學習苗繡的傳統工藝,但因這里早期貧困,多數人外出務工,導致這里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苗繡的傳承成為一個難題。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這里長期處于貧窮落后的狀態,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浪費了自然資源與民族文化優勢。2013年習近平考察此地時提出了精準扶貧,之后政府加大投入,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民生事業建設都使得十八洞村有了很大的變化。這里開始發展鄉村旅游,將鄉村的民族特色文化與當地的自然景色資源相結合,開發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模式,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區別于傳統農村依靠自然景色的鄉村旅游模式,十八洞村村委會專門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繡特產農民專業合作社,開發特色的傳統民族文化苗繡,挖掘民族特色產業,開發民族特色文化,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基于十八洞村的發展實際,要想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就要將鄉風文明和鄉村旅游相結合,豐富鄉風文明的內涵,挖掘鄉風文明下的特色民俗文化,走特色傳統民族文化和景色資源結合的道路,讓游客在鄉村旅游的過程中身心愉快并能感受到特色文化的魅力[2]。目前很多地區通過鄉風文明建設,將一些傳統的民俗文化融入旅游發展中,不僅促進了鄉風文明建設,而且創新了特色的民族文化,促進了鄉村旅游發展。
3 融合傳統生活習俗,體驗特色鄉村旅游
生活習俗也是鄉風文明建設中必不可少的一項,生活習俗是因自然環境、社會條件等其他因素而在飲食、住宿等方面形成的特有的生活習慣。因此,每個鄉村都有不同的生活習俗,而有的鄉村將生活習俗與自身的景色資源相融合,形成特色的鄉村旅游。
目前,海南島是我國最受歡迎的旅游地之一,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游客前來游玩。海南省不僅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當地村民也有一些特有的生活習俗,如黎族村在服飾、飲食、住宿、出行方面都有著獨特的習慣。首先,當地服飾絢麗華美,采用貝殼、云母片等進行裝飾,許多游客到當地紛紛穿起他們的特色服裝拍照留念。其次,當地特色食品很多,其中竹筒飯是這里的飲食特色。再次,旅游民宿更是成為這里的特色,因為他們的住宿不同于傳統的房屋,大多掩映在高大的竹林、椰子樹等植物叢中,房屋建筑的輪廓像一只倒扣的船,建設材料十分原始和簡單。傳統船型屋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最后,黎族村的傳統交通工具主要有渡水葫蘆、竹筏、獨木舟等。黎族村民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根據地區特點與當地的實際發展情況,有效地將傳統生活習俗與旅游業相結合,將傳統的生活習俗引入旅游發展中,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同時帶動地方經濟發展[3]。
當前,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在利用自然風光的基礎上,更應融入鄉風文明建設中的生活習俗,吸引城市旅游者深入農村,親身體驗特色的生活方式,感受獨特魅力,既提升本地鄉村文化和特色產業的知名度,又提高全域旅游經濟效益。
4 結語
現如今,旅游業發展迅猛,我們不僅要關注鄉村旅游帶來的好處,而且要思考如何讓鄉村旅游有更加豐富的內容。鄉風文明建設可以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在當前經濟迅速發展的好時機下,民俗文化資源和特色旅游資源的創新融合,能滿足廣大人民對于旅游的需求。另外,鄉風文明不僅可以助力鄉村旅游發展,而且可以帶動改變農村的社會風氣,提高村民的素質,同時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小婷.鄉風文明助推鄉村旅游升級[J].當代貴州,2018(2):54-55.
[2]鐘小東,趙影.海南鄉村旅游發展中的文明鄉風培育[J].新東方,2018(4):29-33.
[3]劉瑋.地域文化視角下鄉村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科技經濟導刊,2019(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