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珍 康雯茜 李小碟 包纖纖 牛鵬輝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促進鄉村現代化發展。為了助力鄉村振興,本文基于湖北省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鄉特色產業扶貧現狀,了解現階段卸甲坪土家族鄉特色產業扶貧成果以及特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促進卸甲坪土家族鄉特色產業發展的建議,助力當地扶貧。
[關鍵詞] 鄉村振興;特色產業;葛根;卸甲坪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1-57-2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了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如此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1]。當前社會條件下發展的主要問題是城市與鄉村之間發展不平衡,其主要原因是鄉村發展不充分。在城鄉轉型發展的背景下,中國鄉村面臨著勞動力缺乏、人口老齡化嚴重、基礎設施供給不足等問題,在快速發展的浪潮中始終無法緊跟城市的發展速度。為了加快推進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的任務,促進鄉村發展迫在眉睫。
1 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鄉特色產業扶貧現狀
1.1 自然地理現狀
卸甲坪土家族鄉(以下簡稱“卸甲坪鄉”)地處湖北省松滋市西南邊陲,長江中游南岸,最高海拔815 m,素有“荊州屋脊”“松滋西藏”之稱。卸甲坪鄉共17個自然村、146個村民小組、3 645戶、14 447人,其中土家族人口占63%,是湖北省12個散居少數民族鄉之一。卸甲坪鄉大部分位于深山區,地勢陡峭,地形氣候復雜,生態脆弱。卸甲坪鄉獨特的喀斯特地貌使其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成為卸甲坪鄉堅持生態建設、實現脫貧致富的力量源泉。
1.2 產業扶貧現狀
卸甲坪鄉大力發展當地特色產業,促進貧困人口就業,增加村民收入。大力推進葛根、香菇、高山蔬菜等特色農業的發展,催生培育葛根基地、土家壇醬、源溪洞生態種養、金彭養殖等一批新興市場經營專合組織,帶動127戶貧困戶發展種養或就業。
1.2.1 打造特色農產品葛根“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卸甲坪鄉土壤富含礦物質,尤其適合葛根生長。卸甲坪葛根榮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卸甲坪鄉生產的野生葛根的葛根素含量超過國家標準的20倍。卸甲坪鄉葛根基地推進“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流轉貧困戶土地集中種養或者將葛根幼苗以低價賣給農戶分散種養。葛根基地為響應政府扶貧政策,保底收購貧困戶種植的葛根,將對于普通戶2.0元/kg的葛根給予貧困戶2.4元/kg的收購價。基地將葛根制成葛根粉、葛根液、葛根茶等產品遠銷省內外。卸甲坪鄉有葛根產業基地3個,種植面積達200 hm2,帶動2 000多戶農戶參與種植,貧困戶每戶平均增收3 000余元。葛根產業乘著鄉村旅游的東風興起,不僅帶動了鄉內就業,增加農戶和貧困戶的收入,還提升了卸甲坪鄉的知名度。
1.2.2 探索“生產基地+貧困戶+物流平臺+社區食堂”模式。彭家溝村是卸甲坪鄉的深度貧困村,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非常適合生態種養殖。但因農戶居住分散,養殖難以形成規模,導致農副產品增產不增收。針對這種局面,駐村工作組因地制宜,倡導成立了以村“兩委”牽頭、種養殖大戶為骨干、一般種養殖戶和貧困戶參與的金彭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采用分散種養形式,培育了鄭興兵等一批種養大戶。還引進社會主體湖北憶民間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打造20余hm2的高山馬鈴薯種植基地,流轉貧困戶土地集約種養或貧困戶分散種養,保底收購貧困戶特色產品,通過物流平臺對接城市社區食堂,促進農產品的銷售,實現貧困戶增收。
1.2.3 依托“互聯網+特色產品”試水電商扶貧。在荊州市扶貧辦、荊州市商務局的大力支持下,掛牌成立松滋首家農村電子商務運營中心,從網上訂單,到送貨上門,改變了山鄉群眾傳統的擺攤設點銷售模式,擺脫了原生態特色產品滯銷難的問題。該運營中心與鄉內合作社、農場主及貧困戶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實現了單一產品向多元化轉型、合作關系向幫扶帶貧轉型、產品從優到精轉型。依托“郵樂網”平臺和“郵樂購”實體店等渠道,幫助貧困戶銷售土雞蛋、番薯粉、土蜂蜜、馬鈴薯等30類原生態農副產品,自2018年9月以來銷售訂單3 121單,銷售額12.47萬元。同時,電商運營中心為提高產品影響力與知名度,多次參加了湖北郵政農村電商精準扶貧特色產品(文化)展銷活動,將卸甲坪鄉上線產品推向了全省。
1.3 旅游產業扶貧現狀
卸甲坪鄉溫泉富含多種礦物質,水溫高、水質好。卸甲坪鄉黨委、政府利用天然的溫泉資源引資4億元建成了曲尺河溫泉度假村。溫泉度假村自營業以來,已接待來自武漢、宜昌、荊州等地游客超過36萬人次,吸納鄉內勞務用工191人,間接催生了50多家民宿、農家樂,新增貧困對象就業13人,戶平均創收2.5萬元以上,為貧困戶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除溫泉之外,卸甲坪鄉還有黃林古橋、民俗風情園等旅游景點,而在民俗風情園中坐落著一座人工湖,該湖從黃林橋瀑布通過渠道引水入城,然后通過生態水渠貫穿至集鎮各區域。
當前卸甲坪鄉正在參與洈卸旅游公路的建設,該公路起始于卸甲坪鄉曲尺河溫泉度假邨,經卸甲坪鄉天星堰、烏溪溝村、黃林橋,劉家場鎮鄭家鋪、張山堰村,與洈水風景區相接,總投資約為4.7億元。該旅游公路將推動洈水、劉家場、卸甲坪三地資源開發和規劃建設,將各區景點有效串聯,點燃鄉村旅游燎原之勢,大力構建松滋市全域旅游發展軸線新格局。
2 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鄉特色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
2.1 扶貧產業抗風險能力差
卸甲坪鄉扶貧產業大多集中在傳統種植、養殖上,而農業易受多種制約因素影響,如自然條件、基礎設施等。首先,卸甲坪鄉土地資源條件相對薄弱,自然環境比較惡劣,農業發展相對滯后。在發展農業時,基礎設施匱乏,加之貧困戶技術落后,導致農產品無法適應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從而陷入困境。而且大部分農產品是簡單的初級產品,產業鏈單一,缺乏精加工,特色附加值不高,難以適應市場的需求,收益能力相對較弱且抵御風險能力差,盈利空間小、利潤薄。另外,卸甲坪鄉農業產業鏈較短、產業結構混亂、沒有突出的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有限,支撐作用不夠強。卸甲坪鄉自有科技力量薄弱,缺少掌握專業技術的科技人員,無法滿足農業生產需要。
2.2 “互聯網+扶貧”網絡車間處于探索階段,人才、物流、技術匱乏
“互聯網+”是以互聯網和傳統產業結合,使傳統產業完成產業升級的產業2.0模式。“互聯網+”現在被廣泛運用于精準扶貧中。2018年8月,荊州市第1個“互聯網+扶貧”網絡車間落戶于卸甲坪鄉,但其電子商務平臺體系還不夠完善,鄉里過度依賴荊州市政府,不能自主掌握相關技術。而且由于卸甲坪鄉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鄉里缺乏年輕勞動力,缺乏電子商務領域的人才。兒童和老人受年齡、學習能力和思想觀念的限制,很難參與到網絡車間中來。在對貧困戶進行電商培訓的過程中,由于很多抽象的網絡知識難以用語言進行精確的解釋,因此貧困戶理解不到位,參與的熱情不高。鄉內物流網點較少,只有少數幾個郵政網點,村民居住分散,快遞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仍然存在。農村電商經營者對電商平臺的推廣使用缺乏技術性支撐,缺乏營銷經驗,技術落后單一,不具備產品營銷能力,導致其無法充分利用電商平臺的優勢。要知道,現在已經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好的產品也需要好的推廣和宣傳方式才能銷售出去,物流是互聯網的命脈和發展的基礎,落后的物流條件勢必會影響農產品的運輸、銷售和推廣,這限制了當地種植養殖業的發展。
3 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鄉特色產業扶貧對策
3.1 降低扶貧產業發展風險
為貧困戶提供必要的培訓,提升其專業技能;立足市場需求,邀請技術專家進行指導教學,聘請特別顧問,增強對產業鏈中其他環節(加工、銷售、流通)的幫扶和創新;政府要承擔起組織和引導龍頭企業、組織分散農戶的重任,并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資源整合與有效利用。
3.2 加強宣傳,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引進人才
3.2.1 合理分工,利用“粉絲效應”引流宣傳。對農業產業鏈上各個環節進行合理分工,貧困戶主要負責技術難度偏低、需要大量勞動力的生產加工環節,新型經營主體承擔技術型農業生產加工環節的任務,既能解決新型經營主體勞動力缺乏的問題,又能提高貧困戶農業技術運用能力,促進貧困戶增收,調動貧困戶的生產積極性,加速產業發展進程。主動聯系各大平臺擁有眾多粉絲基數的博主,推廣產品,并且建立合作。由博主推廣產品,農業經營者負責產業鏈流水工作、生產、加工、包裝、物流和售后等環節。
3.2.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互聯網、企業、高校相結合培育人才。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修路,實現交通便利化,使農民與外界的交流更便捷。給居住環境過差的貧困戶實施異地搬遷,節省通信設備費用。地方政府將電商培訓納入地方商務培訓范疇,定期對村民進行高水平、免費的電商培訓。此外,對地方干部、領導班子進行電商培訓,由上到下使村民重視互聯網技術,以完善互聯網平臺的建設。聯合政府、企業、公益組織等,促進通信設施在農村的建設,擴大通信覆蓋面。采用“互聯網+企業+高校”模式,積極與企業、高校合作,如與企業簽訂合同,包銷農產品,與高校簽訂人才培養計劃等。
參考文獻
[1]陳美球,廖彩榮,劉桃菊.鄉村振興、集體經濟組織與土地使用制度創新:基于江西黃溪村的實踐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