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棲梧
[摘 要] 國有林場是林業建設的主力軍,地位與作用日益顯著。本文首先介紹我國林場改革的基本情況,并以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為例,分析基層國有林場在改革中遇到的問題和采取的解決辦法,以期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添磚加瓦。
[關鍵詞] 國有林場;改革;基礎設施;科技興林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1-75-2
1 改革基本情況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國有林場自2012年改革后,已由事業性質單位改制為國有性質企業,分別成立南京湯山林場有限公司、南京東善橋林場實業有限公司。2013年12月,將原東善橋林場牛首分場分立,成立南京牛首山林場實業有限公司,由此,江寧區形成了3個國有企業性質國有林場。
根據《江蘇省政府關于推進國有林場改革的實施意見》(蘇政發〔2016〕19號)和《市政府關于推進國有林場改革的實施意見》(寧政發〔2016〕119號)文件精神,江寧區啟動國有林場新一輪改革工作。2016年8月,江寧區政府成立國有林場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召開會議進行改革動員,在全面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區政府辦公室制定《江寧區國有林場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以保護生態、保障職工生活為目標,堅持生態導向、保護優先、整體穩定、完善提升的改革原則,從定性設崗、職工安置、加強監管、處置遺留問題和基礎設施建設5個方面實施改革。2016年9月,江蘇省國有林場改革工作領導小組通過方案初審,經修改完善后,2017年4月正式批復,江寧區政府予以印發。
2 改革實施情況
2.1 精準定位,切實轉變林場職責職能
東善橋林場山林面積3 035.80 hm2,其中省級生態公益林2 885.33 hm2,生態公益林面積占比95.0%;湯山林場山林面積1 926.11 hm2,其中省級生態公益林1 455.87 hm2,生態公益林面積占比75.6%;牛首山林場山林面積517.73 hm2,其中省級生態公益林277.40 hm2、市級生態公益林10.33 hm2,生態公益林面積占比55.6%。根據本次改革的要求,已轉制為企業性質的國有林場保持原有屬性不變。鑒于3個國有林場的公益林比重較大,在本次方案中明確其為公益性質的國有企業,擁有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和獨立的法人,享有獨立的財務自主權,根據實際設置內部科室,全員參與林場的日常管護工作。為切實加強國有林場生態公益林保護,江寧區林業局增設江寧區公益林管護中心,屬于事業單位性質,同時明確3名同志分別牽頭負責東善橋林場、湯山林場、牛首山林場公益林監管職責。
2.2 深化改革,積極完善公益林管護機制
江寧區現有市級以上生態公益林2.124萬hm2,其中國家級公益林213.33 hm2、省級公益林1.182萬hm2、市級公益林0.921萬hm2。江寧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公益林保護,根據相關規定,在公益林區域樹立了公益林指示牌,明確生態公益林的范圍、面積、四至界限、經營管理措施和責任人等內容。2016年12月,江寧區政府制定下發《江寧區生態保護補償實施意見》,把公益林生態效益基金補償工作納入全區生態文明建設進行考核,區林業局每年與街道、林場簽訂公益林管護合同,同時要求街道、林場將保護責任進行延伸,資源管護落實到人。2017年,江寧區共計下發公益林生態補償資金3 186.52萬元,其中區級財政配比資金1 322.36萬元。2018年,江寧區共下發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3 186.78萬元,其中區級財政配比資金1 322.39萬元。為了助力江寧區高質量發展,2019年以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已從人員工資、購買設備向提升森林質量及林木覆蓋率方向轉變。
2.3 強化管理,大力推進資源保護培育
作為全區林業主管部門,江寧區林業局每年組織對全區林木覆蓋率進行測算。2017年華東院二調數據顯示,東善橋林場林木蓄積量達143 269 m3、湯山林場林木蓄積達98 643 m3、牛首山林場林木蓄積達20 146 m3。2015年,江寧區林木覆蓋率28.51%;2016年,江寧區林木覆蓋率28.76%;2017年,江寧區林木覆蓋率28.85%,實現穩步增長。2018年,江寧區通過建設成片造林、三化示范、村莊綠化、森林撫育等“綠色南京”工程,有望全區林木覆蓋率達31.8%。國有林場改革以來,江寧區未發生違規違法流轉、占用、侵占、調撥國有林場林地以及破壞森林資源事件。3個國有林場均建立了森林資源檔案管理制度,對資料檔案進行科學歸檔和系統立卷。2017年2月,南京市綠化園林局下達《江寧區國有林場森林經營方案的批復》(寧園林〔2017〕22號),同意按《南京市江寧區東善橋、湯山、牛首山場林森林經營方案(2017—2026年)》實施。
2.4 走進群眾,有效解決職工保障安置
通過改革,對國有林場全體人員進行了分流安置,明確改革退休人員保留事業退休人員待遇,對改制前參加工作的事業編制職工(不含提前退休及病退人員)進行勞動人事關系身份置換,并重新定崗定人。截至2016年,國有湯山林場在職職工60人,退休職工189人;國有東善橋林場在職職工90人,退休職工673人;國有牛首山林場在職職工57人,退休職工80人。截至目前,3個國有林場改制前退休人員全部按照事業單位標準,按時足額社會化發放養老金待遇;現國有林場職工均按規定,及時繳納“五險一金”,做到應保盡保,切實保障職工權益[1]。改革以來,未發生一起職工上坊事件。
2.5 加大投入,分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江寧區財政及開發園區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解決國有林場森林防火、護林指揮中心及站點用房、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林區道路和供電等基礎設施落后問題。2018年,江寧區交通局對全區農村道路進行提檔升級,將湯山林場道路納入農路改造的規劃范圍內,江寧區發展和改革局以文件形式予以批復。
2.6 財政輸血,多方助力國有林場良性發展
3個國有林場由區政府委托3個開發園區代管,其主要領導由委托機構派出。依托開發園區的資金支持,每年足額保障國有林場各項人員和工作經費,確保國有林場各項工作正常開展。2016年和2017年共下發了2 298萬元的國有林場改革補助資金,用于林場的職工保障安置。本次改革梳理出湯山林場前期改制遺留的500萬元不良債務。2015年12月,江寧區政府專題召開區長辦公會議,由江寧高新園一次性處置到位,全部化解,減輕林場發展包袱,為下一步發展夯實基礎。
2.7 注重人才,堅持科技興林
綜合考慮國有林場區位、功能定位和生態建設需求等因素,按照精簡高效原則,在改革實施方案上設置公益性質的崗位,明確指導國有林場聘用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骨干林業技能人員的相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各林場根據生產需要,在護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森林資源管護工作上,按規定程序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適用人員,大力引進林業、園藝、森林防火等專業技術人才[2]。
3 改革取得的成效
3.1 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事改企之后,林場職工年均收入由4萬元提升至7萬元以上。同時,為了化解改革矛盾,江區政府為林場職工修建住房895套,切實解決了林場職工的生活困難,讓廣大職工在改革中獲得了幸福感。
3.2 辦公環境明顯改善
改革以來,積極爭取中央、省、市、區等財政資金,切實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提升辦公條件、水電設施等,全面改善工作環境。
3.3 森林保護成效顯著
通過改革,林場職工由砍樹人變成了護林人。依托國家項目扶持,不斷強化森林資源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實現有效提升。森林資源在建設生態文明、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民群眾新期待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真正成為城市生活的“綠肺”。
3.4 森林旅游蓬勃發展
牛首山林場依托森林資源,大力發展森林旅游,通過積極爭取上級部門項目支持和區財政資金投入,大力打造牛首山森林公園。通過林相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項目的實施,提高牛首山的接待能力和水平,促進了森林旅游的發展。
4 改革存在的困難
目前,林場在職職工大多為老職工,文化程度低,人員素質不能滿足現代林場發展需求。同時,目前林場的工資待遇和艱苦的工作環境很難吸引高層次專業人才就業。國有林場人才資源更新緩慢,嚴重制約林場科學發展、轉型發展。
5 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推進改革任務全面落實。深刻認識推進國有林場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把思想和行動與省市決策部署相統一,針對方案提出重新堪定界址并核發不動產登記證,以化解矛盾為主,統籌協調,全面落實改革的任務,保質保量完成改革任務。
二是多渠道開展技術培訓。積極引導國有林場干部職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艱苦奮斗、真抓實干,提升職工業務技能和管理水平,促進林場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三是推動森林生態旅游發展。探索賞花、觀林、科普、野營和登山等于一體的多元化森林旅游模式。將牛首山森林旅游模式在全區推廣,建立保護區,培育生物多樣性,將生態旅游和資源保護科學融合,保障林場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費大麗,王小毛,衛志勇.國有林場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研究[J].花卉,2018(2):173-174.
[2]張吉麗.淺談國有林場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經濟視野,2016(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