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棟先
[摘 要] 油茶不僅能食用,而且在工業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所以給油茶種植戶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但因油茶種植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要高度重視其栽培技術。本文通過對廣西壯族自治區陸川縣清湖鎮扶貧政策和油茶種植情況的分析,闡述油茶高產栽培技術,探討種植油茶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 油茶;栽培技術;效益
[中圖分類號] S794.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1-103-2
油茶種植在我國已有多年歷史,尤其是在我國氣候特征相對穩定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等地,油茶種植是地方傳統種植項目,多年來一直具有較大的種植面積。隨著近些年人們對綠色食品需求的增加,對油茶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因此,要不斷提升油茶培育技術,以提高油茶產量,增加農民的經濟效益。
1 陸川縣清湖鎮扶貧政策和油茶生產現狀
1.1 扶貧政策
目前,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扶貧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教育方面,體現在資助貧困教師及學生、改造危房和建設新的校舍;第二,醫療衛生方面,體現在改建和修建鄉鎮衛生院以及購買醫療設備;第三,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狀況,要不斷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即提升貧困人員的素質,使他們逐漸掌握脫貧致富的能力,包括種植業及養殖業的勞動技能;第四,采用整村推進的扶貧措施,主要體現在資金等方面的綜合扶持,以此來改變村莊的落后面貌,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包括修建農業灌溉溝渠和推廣種植、養殖項目等;第五,產業扶貧,采用招商引資的方式來發展農村產業,以此來加快經濟發展,早日實現脫貧致富的愿望,其中就包括特色農副產品的種植和加工等[1]。
1.2 陸川縣清湖鎮油茶種植情況
廣西壯族自治區油茶栽培面積較大,隨著油茶產業逐漸受到國家的重視,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油茶種植規模進一步擴大。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陸川縣清湖鎮,該鎮位于陸川縣南端,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優勢得天獨厚,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當地油茶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截至目前,清湖鎮油茶種植面積超過157 hm2以上的農戶就有10個,并且全鎮有79戶農民從事種植油茶項目。正是因其油茶種植面積較大,清湖鎮被稱之為“陸川油庫”[2]。
2 油茶高產栽培技術
2.1 種子選擇
油茶種子質量直接關系到油茶的質量,為了減輕油茶培育工作負擔和確保油茶產量,就要重視油茶種子的選擇。油茶品種有很多,包括小果茶和普通油茶,其中普通油茶還有很多類型,如立冬子、寒露子和霜降子等,霜降子是其中一種比較優良的品種。在實際的油茶栽種過程中,要根據種植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等來合理選擇種子,從而實現油茶高產栽培[3]。并且盡量在冬季和春季進行種植,同時要控制好種植間距。
2.2 土地選擇
為了實現油茶高產栽培的目的,應根據當地的地勢、海拔來選擇栽種地塊,包括土地的保水和排水通氣性能。此外,因弱酸性土壤適合栽培油茶,所以選擇種植土地時要考慮土壤的酸堿度。高腐殖質土地比較適合油茶的種植,因為油茶種子在這種環境下能自然、健康生長,有利于實現油茶高產栽培。選擇的栽培土地要盡量是較平緩的低坡度地勢,且土地厚度越厚越好,并要具有良好的透氣和光照條件。
2.3 土壤翻耕
為了有效改善土壤結構,使土壤的透氣性和傳輸營養的能力得到增強,應適當翻耕土壤,為油茶的生長提供有利條件,進而提高油茶產量。一般翻耕土壤的深度在20~30 cm,在翻耕土壤的過程中還要清除石頭和雜草[4]。翻耕土壤后可以對其進行施肥,保證每穴的施肥量不超過1 kg,將土肥充分拌勻后才能回填洞穴,保證肥料分布比較均勻,確保油茶幼苗的生長速度。
2.4 田間管理
油茶栽培季節和氣候不同,對其采取的田間管理方法也不盡相同。如果油茶栽培季節為夏季,因為此時地面溫度較高,所以為了避免出現因除草使土地疏松而造成出現水土流失現象,同時為了不影響油茶正常生長,應盡量減少除草次數。如果在冬季栽種油茶,應保證每個月進行一次除草作業,并且應保持土壤翻耕深度在10 cm左右,石塊和雜草要進行徹底的清除,保證油茶種子正常萌發、生長,以提高油茶產量。
2.5 幼林撫育
為了實現油茶高產,就要做好幼林撫育工作。對幼苗的生長情況做到及時查看,針對病株和少株現象的出現,要進行相應的補救,保證新植幼苗與正常幼苗的生長速度相同。對于歪斜的幼苗,要進行扶正處理,保證其正常生長且對其他幼苗不會產生影響。一般松土和除草工作在幼苗生長3 a后才進行。
就陸川縣清湖鎮來看,一年可以撫育幼苗2次,連續撫育3 a,而且要嚴格保證油茶的株間距在2 m左右,667 m2種植80~110株最為適宜,株行距盡量安排在2 m×3 m、2 m×4 m[5]。第一次幼苗撫育盡量安排在5月進行,并且要重視幼苗根部的保護工作,采用人工除草方式,盡量不使用機械進行除草作業,以減少對幼苗根部的傷害。第二次幼苗撫育盡量在10月進行,為了預防雜草生長對營養和陽光的吸收而影響幼林生長,應將雜草及其種子同時處理干凈,進而起到抗旱保苗的作用。
2.6 幼林管理
對幼林的管理主要體現在對幼苗的修剪。第一次修剪應在1月,因為此時幼苗營養需求不大,并且具有較強的傷口愈合能力,所以最適合進行修剪。第二次在4月左右進行修剪,將一些健康的側枝作為主枝,主枝培育過程中應將一些相對來說比較健康的分支作為副主枝,為日后樹枝培育提供良好條件,優化油茶幼苗的枝干比例。需要注意的是,因油茶本身具有萌芽速度比較快的特性,所以在修剪過程中首先要從輕樹枝開始,并且采取多量少次的修剪方式,這樣不但能減少幼苗營養流失,而且能為幼苗的生長提供有利條件,從而提高油茶產量。
2.7 成林管理
對油茶成林的管理主要在于病蟲害防治。病蟲害是油茶成林最大的危害,一般比較常見的病蟲害是炭疽病和象鼻蟲等。針對象鼻蟲的防治,可以采用深挖土壤的方式,通過破壞其土室使里面的蟲蛹受凍而死亡。而對于炭疽病的防治,主要是在該病高發時期進行藥物處理,通常15 d進行一次噴藥處理。
3 油茶種植效益分析
油茶種植能實現一年種植多年受益,通過采取油茶高產栽培技術,可實現667 m2增收1 000元。要想實現全家穩定脫貧,一個家庭種植0.33 hm2油茶即可。并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綠色食品的需求越來越高,因茶油能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所以對茶油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油茶的種植成本相對來說較低,所以面對大量的市場需求,油茶種植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發展前景。近年來,很多企業都加大了對油茶種植的投資力度,并不斷提高了油茶高產栽培技術,使得油茶的質量和產量不斷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4 結語
種植油茶不僅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地方特色,而且能有序地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最大限度地為當地農戶帶來經濟效益。所以,相關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提高當地農戶種植油茶的積極性,由政府職能部門牽頭,各鄉鎮村形成網格管理,科學有序地發展油茶種植業。同時,為了使農戶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要不斷提升油茶栽培技術,進而實現油茶質量和產量的提升,實現脫貧致富的愿望。
參考文獻
[1]黃麗艷.油茶種植現狀及高產栽培技術[J].吉林農業,2019(18):93-94.
[2]張兆彬.油茶高產栽培技術及效益分析[J].南方農業,2019(5):31-32.
[3]胡永寧.油茶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及經濟效益分析[J].中國林業經濟,2017(6):69-70.
[4]劉毅華.淺論油茶的高產栽培技術和栽培管理:以湖南省為例[J].山西農經,2018(20):60-61.
[5]唐宗軍,左華貴.“昭平縣油茶高效栽培技術集成應用與示范”成效初報[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8(9):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