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曳杉
前不久,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美國的經濟學家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因“改進了拍賣理論和創造了新的拍賣形式”獲獎。同時,這兩位教授將分享1000萬克朗的獎金,折合人民幣近800萬元。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由于諾獎組委會始終聯系不上得獎者之一的米爾格羅姆,他的鄰居,同為諾獎得主的威爾遜不得不半夜跑到他家門前按響門鈴,這也讓兩人喜提了“諾貝爾獎得主被鄰居告知自己獲獎”的微博熱搜詞條。
今年的“拍賣理論”、2019年的“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2018年的“將技術創新和氣候變化引入長期宏觀經濟模型分析框架”、2017年的“行為經濟學”……這些歷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理由,看起來就帶著幾分摸不著頭腦的高冷,真的能對我們生活產生什么影響嗎?我們真的能從中學習到什么對理財或是投資有益的啟示嗎?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一點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實是一個“假的”諾貝爾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真實名字其實應該是“紀念諾貝爾”的經濟學獎。
諾貝爾在1896年逝世前,的確在巴黎的瑞典挪威俱樂部留下過遺囑。遺囑中所述,他的遺產將用于建立一系列的獎項,以表彰那些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1897年4月26日,諾貝爾的遺囑經一致通過并執行,相關執行人設立了諾貝爾基金會,管理遺產和獎金,并委托相關相應的機構作為不同獎項的頒發機構。1901年12月10日,在諾貝爾逝世5周年的紀念日上,頒發了第一屆的諾貝爾獎,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其中并不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
直到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際,為諾貝爾基金捐出資金,增設“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科學獎”,并于1969年起,和其他5項諾獎同時頒發,這也就是我們后來所熟知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個設立最晚的第六項諾貝爾獎,雖帶了幾分“名不正言不順”的意味,卻也是諾獎之中唯一保持了五十幾次“全勤”(自獎項設立以來)的獎項,但它看起來卻似乎不是很受社會各界的歡迎。
諾貝爾的曾侄孫彼得·諾貝爾,曾連續數年的多次強調,瑞典中央銀行頒獎給股市投機者,涉嫌商標侵權,完全體現不出諾獎原本“改善人類境況”的精神,拉低了該獎的格調。
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耶克,曾在頒獎晚宴上公開發表致辭,表示自己不贊同設立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機構也曾在1997年,呼吁瑞典皇家科學院將該獎廢除。
而且,對于不是時時刻刻關注經濟學市場的普通人而言,更多的獲獎者,如2016年的獲獎者奧利弗·哈特、本特·霍爾姆斯特倫,2015年的得主安格斯·迪頓,2014年的獲獎者讓·梯若爾,等等,對他們的認知僅限于他們獲獎的那一天。
前不久,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在支付寶上做了一場直播,直播過程中,隨機和一位上海阿姨進行通話。
阿姨稱自己平時會買一些銀行理財和黃金,也投資房地產。今年7月初,還趁著小牛市在股市上投資了一點兒,但現在這筆錢被股市套住了。在知道自己是在和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通話時,阿姨果斷提問:你能推薦一些股票嗎?
對于這個旁人看來有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席勒自然是沒法直接推薦的,但他還是對阿姨提出了幾點投資上的建議:首先,早點存錢,并去學習一些金融方面的知識;其次,不要將股票交易當做一種快速致富的手段,要知道市場上總有比你聰明得多的人;第三,不僅要去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也要參考科學的數據分析。
由此,也就引出了另一個人們所關心的問題:這些諾獎得主們,講起投資的建議時頭頭是道,但除了為人解答經濟學上的理論問題外,他們自己又是否真的擅長實踐呢?
先舉一個例子。2017年的諾獎得主理查德·塞勒,創辦了Fuller & Thaler Asset Management基金公司,并連續15年保持著10%以上的增長,曾打敗99%的同行,其投資成果不可謂不顯著。
但我們也要清楚,并非所有的諾獎得主都能像塞勒老師這樣善于投資,他們在拿到那筆巨額的諾獎獎金后,又是如何投資和理財的呢?
1976年的諾獎得主米爾頓·弗里德曼和2003年的得主羅伯特·恩格爾,都是直接選擇了買房,坐等升值的先見之明不要太明顯。
1999年的得主羅伯特·蒙代爾和2010年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則是選擇將獎金存在了銀行里,本意是想選擇一種穩妥的理財方式,不再為此多費心。但皮薩里德斯存儲獎金的銀行卻于2013年倒閉,也實屬出人意料。
1994年的得主萊茵哈德·澤爾騰選擇了風險偏高的股市,雖然老人家的心態不錯,卻也不能掩蓋其鎩羽而歸的結果。
1997年諾獎得主的其中兩位,邁爾·斯科爾斯和羅伯特·默頓,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對沖基金之一——長期資本基金的創始人,卻沒有令其延續輝煌。這家基金在1998年瀕臨破產,于2000年倒閉清算。可見,理論最終也未戰勝真實的市場。
從上述幾個例子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即便是諾獎得主,在理財方面也未必全都是信手拈來和萬無一失的。那么,我們真的還能向他們學習理財和投資嗎?
問題的答案自然是肯定的。這些諾獎得主的投資行為、理財經歷,我們可以看做例子,以作相關參考,真正需要學習的,則是他們獲得諾獎時的一些觀點。
在市場摸爬滾打的投資者想必都聽過一句話:“不能把雞蛋放進一個籃子里。”
這句話是在提醒我們在投資時,要通過分散配置的方式來降低風險。而少有人知道,這句話其實是1981年因“在有價證券選擇理論上做出的貢獻”獲得諾獎的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詹姆斯·托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用來概括自己因何獲獎的。
更鮮為人知的是,這句話其實還有下半句:“但也不要放在太多的籃子里”。同樣也在提醒我們,過于分散的投資會增加管理成本,增加在陌生領域的投資風險,減少利潤空間。
人們會買什么東西?賺的錢是用來買東西還是存起來?如何判斷發展中國家的生活水準?2015年在“消費、貧窮與福利方面”有所研究貢獻的諾獎得主安格斯·迪頓,完美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他發現,錢多不一定能帶來更多的幸福感,高收入帶來的是生活滿意度,而非幸福本身。與此同時,他還專注研究個人消費行為,并提醒人們遭遇經濟窘境等負面影響后會節約花錢,但從長期看,“剁手黨”們很可能還是會繼續“買買買”。
為什么每每到了“雙十一”購物節,都感覺人們的購物熱情像是被什么點燃了一般?2017年的諾獎得主理查德·塞勒,通過行為經濟學,探究人類“心理賬戶”,給出了答案。
他指出,受多種心理作用影響,人們會變得非理性,難以管好錢包。比如,同樣是價值1000元的鞋子,消費者在購買普通款時會猶豫不決,但面對名牌打折款時可能會沖動消費。
由此可見,那些看似高冷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與我們的生活其實也是息息相關的,我們也可以從諾獎得主的觀點之中,選擇對自己有益的部分,加以學習并應用到自己的投資和理財上。
而這就像評委會所說的,盡管評委的看法不盡相同,但是評選獎項時都有一種傾向性,那就是希望獲獎者既有理論論述,又能提供實操工具,這也是諾貝爾獎真正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