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小秋
2020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拍賣新形式的發明”。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消息的第一反應是,為啥拍賣都有理論了?還能獲得諾貝爾獎?
作為經常參加“拍賣”的人,我今天就試著給解答一下關于這次諾貝爾獎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什么是拍賣理論?獲獎者有什么改進和發明?以及最重要的一點,對于我們有什么用?
說到拍賣,大家應該很容易第一時間想到了拍賣行的情景,但是這個只是狹義的拍賣。更廣義的拍賣其實是指買賣雙方,競標者出價的一個形式,也就是多人競爭同一或多樣“東西”的一個過程。
所以多人競聘一個崗位、股票市場交易等等在廣義的“拍賣”定義中。
而拍賣理論就是研究拍賣的各種方法、拍賣過程中各人的行為,再加以數學模型去研究的一個體系。
其中最常見的拍賣方法有四個。
1、英式拍賣
也就是升價拍賣,我們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大家公開競標,往上叫價,出價者最高的人獲得該拍品。
基本上現在的拍賣會、淘寶拍賣、法院拍賣等都是用這種形式。
2、荷氏拍賣
又叫降價拍賣,跟英式相反,先由賣出方叫一個非常高的價格,然后逐步往下降,第一個接受價格的人獲得該拍品。
這種方式一般應用在可變化、易腐爛或者良莠不齊的物品,就像菜市場的商販賣菜,早上新鮮的食材貴點,然后隨著時間不斷降價,到最后收市前最便宜。
3、一級密封拍賣
大家把價格寫在紙條,然后拍賣方拆開之后,價高者勝,支付自己拍賣的價格。
這種就是常見的競標,大家平時看電視劇,那些玉石拍賣的競標很多就采用這種一級密封拍賣,2002年以前的互聯網競價廣告也是按這種方式競價。
這種形式反過來的競標,就是平時大家去參與項目報價,價低者得,原理都是出自于此。
4、二級密封拍賣
形式跟一級一樣,但是價高者只需要支付第二高的拍賣價格。
目前互聯網競價廣告大多都使用這種方式拍賣,但具體的價格結算不是絕對第二高價格,而是廣義第二高價格。
最初的拍賣理論中有一個原理,就是在沒有私人價值的前提,拍賣者之間互不影響的情況下,上述的四種拍賣方式,賣家均會得到相同的回報。
但現實情況很難達到這樣的理想條件。
諾獎得主保羅就是構造了將私人價值和共同價值融合得更貼近現實的混合模型,也就是拍賣品價值=私人價值+共同價值。這種情況下,發現英式拍賣能讓賣家獲得的收益最大。
共同價值和私人價值(私有價值)的解釋,舉個簡單例子。假設現在拍賣一個跟周杰倫吃晚餐的機會,而且這個機會不能轉讓,不會帶來任何商業宣傳和公開引流的價值。
那么大家愿意為和周杰倫吃飯付出多少錢,就完全取決于各自對這頓飯意義的衡量。對于一些比較有錢的歌迷來說,可能價值就很高,對于一些不喜歡他甚至沒聽說過的人來說,這個價值就很低了。
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說這個竟拍品只有私人價值,即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價值,沒有共同價值,即對所有人而言等價的價值。
而如果拍賣的是一張隨機號碼的100元鈔票,那么就只有共同價值(就值100元),沒有私人價值了。
還有一個最支持他們獲獎事情,就是當年設計了一種新的拍賣形式--同步加價拍賣(SMRA)。
90年代的時候,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決定用拍賣的方式分配無線電頻段。保羅和羅伯特就為其設計了同步加價拍賣的方式,也就是一次拍賣的同時,提供所有頻段,以低價開始,允許反復出價。每輪報價結束時,就只公布每個頻段的最高報價,并以此作為下輪拍賣中每個頻段起始價的依據,周而復始,直到最后沒有更高的新報價出現。
這種拍賣方式有什么好處呢?
大家想想,如果是把頻段拿出來一個個輪流拍賣,很容易有一種情況,就是第一個拿出來拍賣的會成為炮灰。大家都想著后面還有其他頻段,就暫時不出價或者出一個相對低的價格,結果第一個拍賣的價格就很低。反過來,到最后一個可能就由于稀缺而拍出了天價。
再者,因為對于運營商來說,能得到一個和多個頻段,對于他們來說價值是不一樣的。如果一個個拎出來賣,他們自己也很難控制整體的拍賣成本,如果最后出現成本過高,最后還只是轉移到消費者身上,這也不是大家想看到的結果。
而這種方式就可以打包一起同時賣,讓各家運營商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最優報價方案,不斷競價的過程達到一個相對均衡的狀態,讓美國FCC賺到最大的收益同時,運營商也能拍到自己最有價值的頻譜組合。
簡單說,就是兩位老爺子的創新在于把一個個單獨拍賣改成打包同時拍賣。而且這個拍賣方式,當年為FCC創下了6.41億美元收益。后面很多國家也效仿了這種拍賣模式,前后帶來2000億美元收益。
一個拍賣方法就給各國政府賺了2000億美元,這獲獎質量應該沒啥質疑了吧?
相信大多數人更關心的是這個問題:拍賣理論跟自己有什么關系呢?接下來用幾個例子來跟大家解釋。
1、法院拍賣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法院沒收的資產往往要通過拍賣來把它處理,尤其互聯網時代更是把這個事情做成一個常態化?而且法拍的房子和車,經常都會選擇標一個比較低的起拍價,但是最后拍出來的價格往往比市場價還要高,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這當中利用了2個拍賣的特性。
第一個是拍賣的傳播力。拍賣比起其他售賣方式能有更廣的傳播力,疊加互聯網的傳播和便捷參與優勢,以及標注遠低于市場價的起拍價,就能把更多對該資產有興趣的人吸引到這個拍品的競爭中來。參與者足夠多,才能讓出售者用最高的價格賣給最想要的人。
第二個則是拍賣的私人價值。如前面說的,每個拍品對于不同的人來說都有不同的私人價值。所以法拍房、法拍車由于它的戶型偏好、地理偏好、車型偏好等原因,往往拍出來的價格會比市場價還要高。相比起法院直接找一些機構批量處理,從議價能力和結果來說,顯然都要好得多。
2、互聯網廣告競價
這個事情聽起來好像跟大部分人關系都不是很大,但是其實這個事情一直或多或少跟自己有關。因為互聯網廣告的體系中,相信大部分人要么是用戶身份,要么是廣告主身份,或者是媒體和廣告平臺身份。
而作為用戶的我們,并沒有太多的感知而已。但未來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個人數據的價值越來越大,熟悉這種數據拍賣的原理,能讓自己在數字時代的議價能力更高。
3、金融工具投資能力
股票投資估計就是大家最經常感受的一種金融拍賣模型。其實股票不斷上漲,也有人不斷進去買,可以看做是英式拍賣中彼此對該股票當下定價的分歧,認為價值更高者,叫更高的價格,反之則轉為賣出方。而下跌的抄底就跟荷式拍賣相似,不斷下跌,直到開始有人出手買入,到某個位置,大量資金都愿意買入,而達到了我們常說的“底”。
在這樣的基本原理和過程中,又會有人(傳說中的莊家)去利用這樣的思維和思路進行套路,比如把股價先拉到一個非常高的位置,讓你覺得它價值應該去到那么高,隨后在股價大幅回落時,你再去抄了你以為的底,然后在這個過程完成了出貨。
其實拍賣本質上是一種復雜的博弈行為。而博弈論在生活中的應用,大家也聽說過很多了。那么學習、訓練拍賣技能,除了讓大家更好地掌握生活中的各種博弈之外,在工作、投資的路上會比別人擁有更多機會。
除此之外,未來我們國家也會更多應用到拍賣理論,比如現在廣州在建的期貨交易所,主要交易產品是碳排放相關,這種難以直接定價的產品通過合適的拍賣方式,就可以讓它更合理地分配給最需要的企業了。
作為信息經濟學,尤其是機制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應用,2020年的這次諾獎和之前在2007年頒發給埃里克·馬斯金(Eric S. Maskin)、羅杰·梅爾森(Roger B. Myerson),用以獎勵其在機制設計方面貢獻的諾獎,可謂是一脈相承。
其實這兩個人在拍賣上已經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早期的拍賣理論假設過于嚴格,和現實的吻合度不高。
比如說,Myerson假定競標人對一件商品的估值是獨立的,互相不影響——我們知道現實中可能就不是這樣的,而是很可能一個人的估值高低和另外一個人的估值之間是有關聯的。
比如一件古董,本來我的估價是100萬。但是你拍出了150萬,那我可能覺得你有一些私底下的渠道,了解到這件古董的真實價值遠遠高于100萬,那這樣我的估價就會被影響了。所以這就違背了“估值獨立”的假定。
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的報價就不僅僅揭示了自己的估值信息,同時還會影響其他相關聯人的估值信息,而多出來的這部分關聯信息,在傳統的拍賣框架下是不考慮的。
對于拍賣規則設計而言,這部分關聯信息是有價值的。
英式拍賣這種大家輪流喊價的過程,其實就是每個人在報價的同時,都把自己所掌握的信息的一部分暴露給了還在競價的人。于是人們不斷更新著自己的信息,到最后往往能拍出來更高的價格——這對于一些主觀性很強的拍賣品,比如古董來說,顯然是有利的。
而密封拍賣因為是一錘子買賣,沒有信息更新,所以拍出來的收益就沒有英式拍賣高。這就揭示了為什么古董拍賣會中,英式拍賣如此流行的原因。
這種競標者之間通過報價來展示信息的行為和互動,Milgrom把它定義為“顯示博弈”(Revelation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