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道軍
摘要:本文通過探究融合環境下黨媒情感傳播的策略,分析黨媒情感傳播模式興起的動因,闡述融合環境下黨媒情感傳播模式帶來的影響,可以更進一步推動黨媒情感傳播模式可持續發展與變革。
關鍵詞:融合環境;黨媒情感傳播模式;策略;動因;影響
融合環境下的黨媒情感傳播模式,主要借助于新媒體時代黨媒獨有的互聯網資源和先進的信息技術等實現轉型升級。相較于其他傳統的傳播模式,情感模式不但有助于從整體上強化黨媒的社會公信力和網絡影響力,提高網民對黨媒提出熱點話題的認同感,還能充分發揮黨媒生產內容長效機制的實用性價值。因此,在融合環境下,黨媒必須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掌握話語主導權,將自身影響力優勢全面體現出來,真正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實現多元化轉變。
一、融合環境下黨媒情感傳播的策略
在融合環境下,新媒體傳播模式逐漸趨向于智能性與開放性發展,導致社會公眾界限與個體的界限模糊不清,屬于個體隱私的情感逐漸同化于公眾群體情感基調中,從而奠定了新媒體大眾傳播形式的基礎。隨著傳播內容的交融性與開放性發展,情感傳播模式也逐漸凸顯出特色化優勢和價值,而各種社會性媒體傳播也為公眾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便利,有利于信息分享長效機制充分發揮自身最大化作用,促使社會公眾對各種處于傳播階段的信息產生認同感。與此同時,傳播主體和受體之間的關系不單局限于受眾被動性給予反饋意見,還體現在其直接參與新媒體傳播活動層面上,可以自由針對具體內容發表自身看法和見解。
在新時代媒體發展趨勢中,黨媒設計與宣傳移動產品時同樣以傳播關系為基礎,通過精準把握社會公眾主流情感基調進行傳播活動,其情感傳播的具體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由淺入深,從小視角逐漸過渡到大視角,引導良好的總結升華作用。黨媒通常從個體視角出發,將細微事件引申到以國家層面為首的價值觀念,并且相比于其他傳播平臺,黨媒傳播模式更側重于情感要素,而其他平臺則以信息傳播模式為主流。其中情感傳播模式主要傾向于公眾心理活動和情感觀念,整體傳播風格干凈簡潔,更側重于突出強調語言風格的人情味,同時多以社會公眾的心理訴求與呼聲為主流基調,主體對象通常為平民百姓。基于此,黨媒移動產品的傳播模式通常以情感為主基調,將個體事件與國家價值觀念進行有機結合,由個體命運引申到國家整體命運,凸顯社會公眾情感訴求的人情味。在主題較為寬宏的內容傳播中,傳統媒體通常以國家、民族、社會經濟等要素為切入點進行宏觀報道。而個體敘事則采用主觀意識占據主體的方式進行描繪,通常飽含個體豐富的私人情感基調,極容易引起其他平民公眾對主體傾訴人的情感共鳴,從而強化情感傳播模式的共情能力。
其次,通過參與傳播活動實現個體情感的宣傳與弘揚目的。各主流媒體應盡可能避免過于生硬強迫性的語言風格,以雙向互動為傳播模式的主要目標,及時轉變傳統新媒體傳播模式,嚴格遵循平等互動原則與社會公眾建立友好交流關系,鼓勵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傳播活動,有效拉近主流媒體平臺與社會公眾間的距離。黨媒在情感模式傳播過程中,可以將參與式傳播視為主要發展目標,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帶動社會公眾參與宣傳活動的自主能動性,突破傳統直白式傳播風格的局限性,將互動參與式傳播風格的優勢全面發揮出來。
二、融合環境下黨媒情感
傳播模式興起的動因
在新媒體融合情境下,黨媒情感傳播模式的移動產品不僅在設計與生產等方面存在價值,在新媒體主導權利的轉變和信息資源共享上也有著關鍵性影響。目前黨媒情感傳播模式興起的動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情感傳播模式與新時代新媒體發展趨勢相吻合,滿足社會公眾對新型傳播媒介環境的信息傳遞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加強社會公眾對信息傳遞方式的好感度和認同度。
第二,情感傳播模式可以在有限時間和空間內實現吸引社會公眾注意力的目標,更進一步推動黨媒在社會各界傳播區域內的影響力和公信力。
第三,情感傳播模式下的移動產品通常可以引發龐大的流量和數據信息,有利于黨媒從經過規范化和標準化的數據信息中獲得更有效的價值依據,為黨媒最終傳播效果的評估結果提供真實性與可靠性保障,更進一步提高黨媒在傳播市場中的主導權。
在新媒體傳播領域中,各個傳播主體的地位與其投入資本量密切相關,而個體新媒體占據的地位又直接決定著其對經濟成本的控制權。因此,在探究我國新媒體傳播領域的內涵和價值時,應優先明確新媒體傳播市場中的主體資本掌權人和決策者,其次針對新媒體領域實際發展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黨媒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但需要注重輿論導向的發展趨勢,還應高度重視新媒體領域內商業資本提供的經濟和技術支持,在其導向作用下不斷提升自身綜合實力。
另外,黨媒在社會公眾中的地位和公信力也直接決定著各商業主體的態度和認同程度。當前在我國新媒體領域內,個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主要受宣傳模式、新聞影響力以及社會市場制約等方面的影響,并且新媒體市場中還涵蓋專業媒體、自媒體以及融合媒體等主流對象,同時黨政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國家機構媒體也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從而奠定新媒體市場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的堅實基礎。由于各新媒體傳播運營時仍然依賴于各資本支持,以此為經濟基礎與其他新媒體展開競爭,以此形成良好的競爭循環和互利共生關系。
基于此,黨媒在實施情感傳播模式時,也應積極與其他資本或互聯網平臺建立友好合作關系,以實現互利共贏為主要目標開展后續傳播工作。
三、融合環境下黨媒情感
傳播模式帶來的影響
基于融合環境,黨媒情感傳播模式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多元化傳播主體競爭中,情感模式占據主導地位,在社會中的輿論影響力也最為突出。黨媒在生產移動產品時,通常以爆款的方式吸引社會公眾的注意力,并且生產產品在傳播方式、思想創意以及內容新穎性等方面均具有顯著特征。
其次,黨媒將新型傳播模式與主體報道對象和話題宣傳部門進行有機結合,引發社會公眾情感共鳴,不但突破了傳統刻板生硬傳播模式的局限性,還能幫助黨媒塑造鮮明的個性化情感品牌,有效提升黨媒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以情感主題為基調的移動傳播產品,通常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古典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來面向社會公眾,承載著中華民族對未來的美好向往與祈愿。在某種程度上,我國社會公眾普遍對充滿溫情的家國情懷內容心生向往與認同,從而為黨媒奠定更深厚的流量基礎,最大限度地提高社會公眾對黨媒情感內容的認同與關注,有助于更深層次地激發社會群體弘揚民族精神和主體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另外,融合環境下的情感傳播模式,還有利于黨媒實現從生產機制到傳播形式的過渡轉型,促使黨媒通過情感共鳴的方式集中受眾群體的注意力,全面激發社會公眾對情感傳播內容的興趣,不但為社會公眾帶來更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心理依靠,滿足用戶對個性化產品的使用需求,還能在保證用戶實現信息共享的前提下促進傳播效果最大化,真正落實生產內容與傳播技術一體化目標,突出強調受眾群體在移動產品生產與傳播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目前階段,融合環境下的黨媒情感傳播模式仍然會受外界影響因素的干擾,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情感作為黨媒傳播形式的主體元素,很可能在傳播內容的深刻性和價值性等層面上起到弱化作用,造成傳播內容呈現不同程度的趣味性傾向,若傳播內容的價值與情感模式產生偏差,并且信息傳遞的內容形式整體朝著用戶偏好靠攏,不但會產生傳播形式高于內容價值的不良后果,還可能對情感傳播內容的價值性造成一定的弱化。
此外,情感傳播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引發社會公眾產生情感共鳴,但整體持續效果卻較為短暫,無法促使社會公眾產生持久性記憶,而與情感傳播模式相似的產品也很難充分發揮自身效能與作用,整體傳播效果無法實現預期設想和目標。
四、結語
融合環境下的情感傳播模式對黨媒發展與改革起到決定性作用,但相比于傳播流量,黨媒應更注重傳播內容在社會各界中的接受度和認同感,將獲取公眾網民的信任和贊同視為主要情感傳播目標,并不斷創新與優化全新的傳播內容生產機制,充分發揮自身引導者角色的作用,在社會中形成良好的輿論風氣導向,帶領全體公眾樹立正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營造和諧統一的網絡環境氛圍,為情感傳播模式的良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